“麓川”是汉文对傣族联盟国家“勐卯龙”的译写,“勐卯龙”直译为汉语是“大卯国”,因大元国曾在“勐卯龙”王城所在地“勐卯”(卯地)设立过“麓川路”(省之下、府之上的行政区),故将“勐卯龙”(大卯国)译写为“麓川国”。

“勐卯龙”(麓川国)是傣族先民在云贵高原西南部、缅甸中北部建立的强权;始建于公元1312年,曾多次击溃入侵的大元国军队,后与大明国军事对峙了近十年之久,实力严重削减,被大明国不断拆分削弱。

公元15世纪中期,思任法试图恢复祖地、振兴“勐卯龙”,遭到大明国的讨伐,汉史称“三征麓川”;大明国虽赢得这场战争,却严重透支国力,由此走向衰落;“勐卯龙”经此战争后,其统治机构被迫西迁至伊洛瓦底江以西的“勐养”(今克钦邦)。

公元16世纪上半叶,迁居“勐养”的“勐卯龙”政权再次崛起,思氏联合与其有亲缘关系的“勐蓬”、“勐密”王室,出兵占领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的“勐阿瓦”,以思氏子孙更换“诏阿瓦”(阿瓦王)、迫使“勐阿瓦”成为“勐卯龙”的属国。

公元1604年,“勐卯龙”政权被新崛起的缅人东吁国灭亡。

中文名

麓川

外文名

Luchuan Kingdom

首都

允姐兰(今瑞丽市)

官方语言

傣语(掸语

民族

傣族(掸族)

宗教

原始宗教

主要城市

允姐兰

所属地区

亚洲

政治体制

君主制

别称

麓川王国

立国

十三世纪中期,处于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的后果占壁国,无法抵御蒙古大军的入侵,军事节节失利,傣族各部分崩离析,纷纷归顺元朝。之后,元朝改后果占壁为“金齿”,并设置金齿安抚司(后改金齿宣抚司),分别册封六位傣族首领担任金齿六路的世袭总管,对傣族各部征收重税、与缅人在金齿展开多次激战,傣族各部民不聊生。

1294年,金齿宣抚司的麓川路总管芳罕去世,次女南玉罕良袭总管职。1310年,南玉罕良去世,麓川路总管无人继承,“波勐”商议,迎回被芳罕赶走的小妾召南宛母子三人,拥立其子混依翰罕继承麓川路总管。

1312年,站稳脚跟的混依翰罕脱离元朝金齿宣抚司,在勐卯(瑞丽)称王,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汗法”(思可法),建立“麓川王国”。并召集民工修建新都城,将新都命名为“允姐兰”。同年,思汗法与附近傣族诸王结盟,派使臣前往允线遮、勐英等地,邀请其头人到允姐兰议事,勐英头人混傣博不来,遂发兵攻占勐英。各地头人闻讯纷纷表示拥护思汗法,连被傣族奉为“诏法弄”的鲁赖王族族长诏傣蚌父子也表示称臣。

崛起

1313年,思汗法派出10人使节团前住勐密、景老等地,请诏傣恒、诏傣盖、诏傣道、诏傣丁、混三旺等弟兄到允姐兰议事,诏傣恒等拒邀杀来使,调军直入勐卯。思汗法闻报,命军队反击,与诏傣恒在勐滚展开象战,勐密军全军覆没,诏傣恒逃走,勐密的“波勐”、“混干”向思汗法求和,并派人到允准果刺杀诏傣恒,献其妻室儿女投降。1315年,思汗法委任诏傣盖为勐密王,勐密被麓川据有。

思汗法时代麓川版图

1316年,思汗法率40万大军东征,一路攻下腾越(腾冲盆地)、永昌(保山盆地),直抵勐些(漾濞江河谷平地),适逢耿马的胡岛法出兵勐卯,遂与元朝划澜沧江而治,思汗法班师回勐卯。此时,坐镇勐卯的“混干”、“波勐”已经在底麻、腊龙大败胡岛法,胡岛法在战乱中被杀。

1317年,思汗法挥师征服景迈(清迈)、景线、景栋、勐泐、腊门、腊光等地,击败法思董,法思董称臣纳贡。同年,思汗法起兵90万,以胞弟混三弄为总兵,刀思云、刀帕洛、刀思汉盖等为大将,率兵西征,直抵勐顿顺罕(阿洪王国),勐顿顺罕举国投降,混三弄班师回朝,勐顿顺罕派“混干”、“波勐”组成使团,携金银贡品到“允姐兰”称臣纳贡。

不断扩充疆域的麓川王国,开始引来元军的征讨。1343年,在瑞丽江河谷大败前来进犯的元军,后至芒市河下游三台山再战,亦大胜,麓川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大理。此后多年,双方几次再战,直到1355年,因长年征战国库亏空,思汗法才命其子莽三到北京纳贡请和,元朝于其地设平缅宣慰司,册封思汗法为世袭宣慰使。

1369年,思汗法去世,其子思并法继位,八年后传子台扁,继位才一年的台扁被叔父诏肖法谋杀而自立,第二年,诏肖法被杀,思瓦法立,两年后被大臣所杀,思汗法次子思伦法得于继承王位。

1382年,明军占领云南,思伦法为与明朝交好,派使团出使明朝,并将元朝所赐印信交于明朝。1384年,明朝册封思伦法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世袭宣慰使,麓川成为明王朝的属国。

1385年,景东头人俄陶背叛麓川,思伦法派兵征讨,俄陶败逃大理府白崖川。1387年,麓川军队进驻景东府所属的摩沙勒(今新平),沐英派都督宁正出兵攻打,麓川军战败。1388年,为报摩沙勒之仇,思伦法出兵三十万,战象百余头,前往白崖川擒拿俄陶,在南涧与明军遭遇,象阵被破,麓川军伤亡惨重,全军几乎覆灭(定边之战)。1389年,思伦法派使团到京城讲和,朱元璋派杨大用带诏书到勐卯,思伦法承认赔偿损失,并忍痛交出肇事者刀斯朗等137人。此后,思伦法三年一贡,明朝也多次派人出使麓川,双方关系密切。

1397年,“陶勐”刀干孟发难攻打宣慰司署,思伦法逃至昆明求援于明朝,明朝派兵助思伦法平了刀干孟之乱,并送思伦法回勐卯。

1399年,思伦法去世,其子思行法继位,麓川势力渐衰,各地泰族头人纷纷脱麓川自立。明朝乘机册封这些泰族头人,分割出木邦(今缅甸掸邦北)、孟养(今缅甸克钦邦)、孟定(今临沧耿马)、大侯(今临沧云县)、南甸(今德宏梁河)五土州府和潞江(今保山潞江坝)、湾甸(今保山昌宁)、孟连(今临沧孟连)、者乐甸(今普洱镇沅)五长官司,使其辖地仅剩勐卯、陇川等地。

1413年,思行法让位于其弟思任法,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于1428年开始向周边扩张,欲恢复祖地。1440年,多次击败明军的进攻,占领干崖、南甸、腾越(腾冲)、潞江、永昌(保山)等地。

明朝平叛

思任发试图复兴麓川时巅峰版图

1441年,明朝命定西伯蒋贵为将军,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发兵十五万征麓川。当年正月,明军汇集永昌,分三路西渡怒江,主力在上江(今保山芒宽)围攻麓川主力营寨,血战两日,时遇大风,王骥军趁机纵火焚毁麓川军营栅,才破上江寨。1442年,三路军汇集腾冲,取道南甸至罗卜思庄(梁河芒东)。思任法亲率精锐二万据战略要地杉木笼,筑硬寨七营防御。明军猛攻不下,分三路围攻突击,使麓川军首尾不能相顾,弃寨下退至陇川马鞍山固守。明军尾随来攻,麓川象阵,双方死伤十余万众。之后,明军乘胜追击,一举袭破麓川当时的王城“广贺罕”,思任法被迫渡瑞丽江南逃,明军得胜而返。

1443年,思任法之子思机法据孟养发展势力,思任法据允姐兰与之呼应。明英宗又派蒋贵、王骥再征麓川。当年五月,蒋贵、王骥率军五万扺达永昌,正赶上麓川王思任法在与阿瓦王国的冲突中被俘,其子思机法遣使向王骥求和,王骥不允,还派人前往阿瓦,让阿瓦缚思任法父子来降,阿瓦不应。明军于是进兵腾越,派沐昂、侯琎率东路军从芒市袭麓川,命陈仪领前锋三千人从盈江开南牙山断敌后路,自引中军从陇川直袭麓川王城允姐兰。明军进至勐卯,思机法以两万精兵凭江固守,终因力量悬殊,弃允姐兰败走蛮莫(今缅甸茫冒)。

明军占领允姐兰,以捷报班师。明朝为绝后患撤麓川宣慰司,在陇川置陇川宣抚司,升原南甸州和干崖长官司为宣抚司,芒市土目放氏因从征麓川有功,也升为芒市长官司。次年,阿瓦王国被迫献出思任法及妻儿33人,思任法中途绝食而死,其子思机法逃居孟养继续与明朝斗争。

1448年,退居孟养的思机法及其子思陆法再度兴起。明朝第三次派王骥率十三万大军征麓川。当年三月,王骥率军至腾冲,遣使让南甸、干崖、木邦、缅甸(阿瓦)等宣慰司整兵积粮,准备船只协助明军。十月,大军从干崖沿大盈江而下,过南牙山,扺沙坝至伊洛瓦底江边,造船顺江而下至广屯与木邦、缅甸两土司汇合。此时,思氏据江西岸,埋栅拒守。明军造舟200余艘为浮桥,挥军渡江强攻,合力破思氏营栅,思氏不支,退至鬼哭山筑寨固守。明军获积谷40万石,“军士饱餐,锐气倍增”,乘势而攻破思氏大小九寨营垒,最终攻克孟养,兵锋直达江西千余里的勐腊(今印缅边境)。激战中,思机法只身脱逃潜入阿瓦,其子思陆法率部投降。明军怕当地气候炎热难以久留。于是,准许思氏留居孟养。

思氏占据孟养以图再次恢复麓川政权,通过开发孟拱的翡翠,与各国贸易中不断积聚巨额财富,并招募洋人及汉人做谋士,招兵买马、扩充实力。1499年,明军为惩罚从孟兴威夺地的孟密,出兵攻打孟密,孟养以协助明军为名派出军队渡过伊洛瓦底江,从孟密手中顺手夺取了蛮莫等十三地。1503年,明军准备攻打孟养,迫于明军的压力,不得不将蛮莫等十三地归还孟密。

向南扩张

1527年,势力渐大的孟养开始向南发展。思陆法的儿子思伦联合木邦王、孟密王兴兵南下入侵阿瓦王国,激战八天,攻陷阿瓦王城,杀死阿瓦国王莽纪岁(即瑞难乔信)及其妻子儿女,阿瓦大部分领土被孟养占领,木邦、孟密获得阿瓦东北部分领土,分别退兵。思伦派其子思洪镇守阿瓦城,自己班师回孟养。

思洪以阿瓦城为根基继续扩充领土,攻占南边缅族、孟族的邦国。1542年,强大起来的缅族东吁王国,兴兵卑谬,思洪为防止东吁做大威胁到自己,派兵援助卑谬,与东吁大战,不料惨败。1543年,思洪被手下的缅族将领明吉耶襄杀害,锡泊土司被推举为阿瓦国王。1544年,阿瓦王国带领锡泊、蛮莫、孟养、孟密、孟乃、洋桧等几个傣族土司武装,组成庞大的傣族联军,试图夺取卑谬,压制东吁王国的气焰,不料被东吁国王莽应龙统军击溃,南部属国纷纷倒向东吁王国。

亡国

1555年,东吁王国发兵攻打阿瓦王国,丧失还击能力的阿瓦王国很快被攻破。1604年,东吁王国大举进攻思氏大本营孟养王国,孟养王思轰战死,麓川政权彻底结束。

历经三百余年的麓川政权,起起落落,向东发展遇到强大的明王朝,向南发展又遇到兴起的东吁王朝,西面是莫卧儿王朝的势力范围,北面是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夹在中间的傣族各部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一个强权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