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罕汗国(乌兹别克Qo`qon Xonligi;英语Khanate of Kokand),中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核心地区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马尔吉兰、纳曼干等城的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居民为乌兹别克人,其次为塔吉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版图包括今日的哈萨克南部部分地区、乌兹别克东部以及塔吉克与吉尔吉斯部分领土。

16世纪、17世纪时,费尔干纳盆地属布哈拉汗国,后逐渐脱离其控制。1710年,乌兹别克明格氏族首领沙鲁赫建立以浩罕城为首都的独立国家。1760年(中国清朝乾隆二十五年),浩罕统治者额尔德尼曾归附中国。他的继承人纳尔布塔加强浩罕对费尔干纳的统治,并继续对中国称臣。在奥马尔汗和马达里汗的统治下,汗国进入鼎盛时期。它的疆域西北临咸海,包括锡尔河下游附近的哈萨克草原;东北扩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中国地区;南达喀拉提锦等山区领地。马达里汗多次侵犯中国喀什噶尔地区,竭力支持该地和卓后裔进行叛乱活动。在胡德亚尔汗时期,汗国的统治者趁新疆动乱之际,企图入侵中国领土。1865年,汗国阿克麦吉特要塞司令阿古柏侵入中国南疆地区并自己称汗。1876年(光绪二年)清朝政府派左宗棠进军新疆,粉碎企图分裂中国的阿古柏反动政权。

19世纪上半期,经济生活和文化建设出现高潮。浩罕人民进行空前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促进农业特别是植棉业的发展。养蚕业和园艺也很发达。布匹、书写纸张、陶器等享有盛誉。浩罕、塔什干城为当时中亚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与中国、俄国等的贸易关系密切。

中文名

浩罕汗国

外文名

Khanate of Kokand

别名

浩罕

起止时间

1514年—1876年

都城

浩罕

宗教

伊斯兰教逊尼派

官方语言

乌兹别克语

政体

君主制

所属地区

亚洲

主要城市

浩罕

民族

塔吉克人

历史

建国初期

浩罕汗国

建立

浩罕

的明格部落是16世纪从原金帐汗国南迁至河中的乌兹别克人的一系(1514年第一位统治者名阿尔丁别什)。这一时期在中亚,由自称为乌兹别克人的金帐汗国末裔建立起的国家共有三个,除了浩罕汗国,其他两个汗国都宣称是昔班尼的后裔。在这三个汗国中,布哈拉汗国居于统治地位。17世纪末,布哈拉汗国国势衰微,其实际支配领地仅剩首都所在的河中地区的一部分。于是在费尔干纳地区,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的和卓们开始了领地自治化。大约1710年左右,费尔干纳地区的明格部落首领沙鲁克开始反抗宗教政权,并于1740年定都浩罕,建立了

浩罕汗国

,摆脱了布哈拉汗国的统治。在当时的时期,以民族独立为目的而建国是很常见的。

浩罕汗国建立当初,国家较为弱小,经常受到位于天山山脉北麓地区的准噶尔汗国的侵略。1757年,清朝征服了准噶尔汗国,并于1759年镇压新疆南部的大小和卓之乱,控制了整个新疆地区,使得浩罕汗国和清朝在塔里木盆地的喀什地方直接接壤。一些从清朝统治地区逃亡的瓦拉贵族,以及之前统治塔里木盆地的和卓们开始流亡到浩罕汗国,使得浩罕汗国成为了清朝眼中的潜在威胁。

面对清朝将军兆惠率领大军的威胁,浩罕君主伊尔达娜向位于南面的阿卜达里王朝(今阿富汗)国王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求援未果,以确保其与新疆地区的通商权为条件,臣服于清廷,于1774年至1798年间为清朝的藩属国。

确保了对新疆地区的贸易,这为之后浩罕汗国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同时作为清朝的保护国,军事方面的压力也大为减轻。这些条件使得浩罕汗国具备了扩大其领地的条件。浩罕汗国的各代君主都积极雇佣原准噶尔军队中的主力—柯尔克孜族,作为雇佣兵和炮兵充实军事力量。在18世纪末纳尔布塔统治时期,终于完成了费尔干纳地区的统一。

扩大和鼎盛

1800年,当时的君主爱里木从希瓦汗国手中,征服了中亚地区为数不多的大都市之一塔什干。塔什干是俄罗斯帝国和东方连接桥梁,浩罕汗国从而打通了进入哈萨克草原的通道。这一功绩使得当时处于浩罕汗国统治下的各个部落一致推举他成为大汗。察合台汗国以来,在中亚上所有被冠上“大汗”称号的君主,都要承认这一继承成吉思汗的尊号的习惯。因此爱里木成为了浩罕国的大汗,而国家也开始被称为“汗国”。

在1810年即位的爱里木的弟弟,穆罕默德·奥马尔汗执政期,浩罕汗国迎来了鼎盛期。通过军事行动,浩罕汗国征服了哈萨克地区的主要城市突厥斯坦,迫使该地区的哈萨克部落和吉尔吉斯部落臣服。其疆域范围的北面到达了巴尔喀什湖,西面直到锡尔河流域。

在贸易方面,浩罕汗国保持着对清朝的朝贡,同时与俄罗斯也确定了贸易关系,从而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路线,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因为其与清朝的关系愈加紧密,浩罕商人垄断了新疆的进出口贸易,使得浩罕汗国成为了中亚最大的贸易国。当时中亚市场上流通的金银装饰物,武器甚至日用品都是由浩罕汗国所垄断。除此之外,从中国出口到西方的茶叶,丝绸,陶瓷器等等,也都要通过浩罕汗国。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浩罕汗国也摆脱了处于边境地区荒芜的面貌,加速了社会基本设施的建设,逐渐成为了该地区军事·宗教·商业的中心。

与清朝的纷争

为了维持对新疆的统治,清朝不得不在该地区投放大量的财力人力。进入19世纪后,为了牵制浩罕汗国扩大疆域的野心,清朝开始在新疆地区逐步限制浩罕商人的活动。另一方面,强盛起来的浩罕汗国对清朝这种措施颇为不满,同时也觊觎清朝控制之下的喀什地方。为此,浩罕一直支持新疆反抗清廷统治,拒绝引渡大和卓之子萨木萨克,并在大英帝国支持下为萨木萨克策划复国。1820年,萨木萨克死后,1826年,穆罕默德·奥马尔汗的儿子,穆罕默德·阿里汗又支持大和卓的孙子张格尔入疆建立“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国”,出兵叶尔羌地区,史称张格尔之乱。

张格尔之乱引发了几十年未遇的新疆大规模叛乱,清朝与浩罕汗国断交,并出兵平定了叛乱。1828年,张格尔兵败被俘,送至北京后处死。然而,这次大叛乱也给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带来了很大打击,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考虑与浩罕汗国相妥协。1830年,清朝与浩罕汗国议和,同意了浩罕汗国向新疆六城地区派遣“长老”,行使领事特权的要求。通过派遣长老,浩罕汗国可以一面保护浩罕商人在新疆的利益,同时直接对浩罕商人征税,从而保证浩罕汗国垄断在六城地区的贸易利益。

但是在张格尔之乱以后,浩罕汗国还是没有放弃其对喀什地区的野心,时常支持和卓族人的复国行动,介入新疆事务。

汗国衰退

在浩罕汗国繁荣的背后,其国内的统治阶层逐步发生对立,哈萨克和吉尔吉斯等游牧部落的叛乱也时常发生,政权实际上很不稳定。1842年,布哈拉汗国的继承者布拉哈阿米尔国的纳斯鲁拉入侵浩罕,攻下浩罕城,并杀害了穆罕默德·阿里汗全族人。从此,浩罕汗国被纳入了布哈拉的领地。随后布哈拉在被占领的首都浩罕城,扶植了新一任傀儡统治者。

不久,出自浩罕大汗一族分支的西尔·阿里汗夺回了政权。但由于王室血脉的而引发的汗位继承斗争,使得国内政治环境逐步恶化,政局陷入混乱。同时,北方的俄罗斯帝国入侵了哈萨克草原,直接威胁到了浩罕汗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浩罕汗国曾尝试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奥斯曼帝国联手,并且与大英帝国保持友好,以牵制俄罗斯帝国的南下。然而,国势大不如从前的浩罕汗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御来自俄罗斯的压力了。

同一时期,在清朝统治下的与浩罕接壤的新疆地区,叛乱也时有发生,使得作为浩罕汗国繁荣的生命线的边境贸易开始衰退。1864年,从库车爆发的叛乱顷刻间便波及新疆全境。为了响应当地穆斯林的要求,浩罕汗国的掌权者阿里木库里联合大和卓的曾孙布素鲁克,对喀什出兵。然而,出兵军队中的领导者阿古柏在到达新疆后,与布素鲁克趁混乱夺取了喀什的穆斯林政权,并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一时几乎占领新疆全境,宣布从浩罕独立,史称新疆回乱。这一事件切断了浩罕从新疆贸易中获得的利润。

国家灭亡

阿古柏

1864年,在阿古柏前往新疆的同年,俄罗斯帝国开始了对浩罕汗国的入侵。1865年,布哈拉汗国与俄罗斯帝国联手攻下了汗国北部重镇塔什干。1868年3月,浩罕汗国与俄罗斯签订保护条约,使汗国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从属国。战败之后借由政变上台的穆罕默德·古德亚汗在浩罕市内开始兴建俄罗斯风格的新王宫,同时开始加强集权统治来巩固王权。然而这也未能阻止浩罕汗国瓦解的进程。

1871年和1873年,浩罕两次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军队主力逃入新疆,投奔阿古柏。1875年,在布哈拉汗国入侵和国内吉尔吉斯部落叛乱的环境下,古德亚汗向奥斯曼帝国求援未果,宣布退位。叛乱者们拥护纳西尔丁汗即位,但随即俄罗斯帝国以“前任可汗要求武力保护”的理由,在斯科别列夫将军的率领下开始了对浩罕汗国的入侵。1876年2月19日,俄罗斯军队攻下浩罕城,末代可汗纳西尔丁汗出降,浩罕汗国灭亡。

疆域

浩罕立国时,领土仅限于费尔干纳谷地一带。随着其不断扩张,到19世纪早期,浩罕已经完全控制了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和塔吉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哈萨克人也在其控制之下。鼎盛时期的浩罕东接中国、南隔阿姆河和阿富汗相邻、西接布哈拉、希瓦两汗国,是中亚河间地区第一强国。居民有撒尔塔人与突厥人。

史籍记载

浩罕,古大宛国地,一名敖罕,又曰霍罕,葱岭以西回国也。东与东布鲁特接,南与西布鲁特接,西与布哈尔国接。有四城,俱当平陆。一曰安集延,东南至喀什噶尔五百里。其人长於心计,好贾,远游新疆南北各城,处处有之,故西域盛称安集延,遂为浩罕种人之名。从安集延西百有八十里为玛尔噶朗城,又西八十里为那木干城,又西八十里为浩罕城。四城皆滨近纳林河,惟那木干在河北。南北山泉支流会合,襟带诸城之间,土膏沃饶,人民殷庶。其人奉回教,习帕尔西语,亦布鲁特种也。其头目冠高顶皮帽,衣锦衣。民人戴白毡帽,黄褐。诸城皆有伯克,而浩罕城伯克额尔德尼为之长,众听命焉。

乾隆二十四年,将军兆惠追捕霍集占兄弟,遣侍卫达克塔纳等抚布鲁特诸部。至其境,额尔德尼迎之入城,日馈羊酒瓜果,询中国疆域形势,畏慕,奉表请内附。并上将军书,称为“至威至勇如达赉札木西特之将军”。旋遣头目托克托玛哈穆等贡马京师。二十五年,遣侍遣侍卫索诺穆策凌赍敕往谕,额尔德尼率诸伯克郊迎成礼。是为浩罕属中国之始。浩罕风俗与天山南路诸回部略同,而鸷勇过之,有“百回兵不如一安集延”之语。初,大军追霍集占急,霍集占遣使欲投浩罕,不报。寻,霍集占兄弟为巴达克山所歼,波罗尼都次子萨木萨克逃入浩罕,浩罕藉其和卓木之名,居为奇货。和卓木译言“圣裔”也,回教徒尊之,所至景从。

嘉庆二十五年,萨木萨克次子张格尔,由浩罕纠布鲁特寇边。道光六年,张格尔复求助浩罕入寇,约破西四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酬其劳。浩罕酋自将万人至,则张格尔已探喀城无援,背前约。浩酋怒,自督所部攻喀城,不下,率兵宵遁。张格尔使人追诱其众,归投者二三千人,张格尔置为亲兵。及西四城破,浩罕兵尽得府库官私之财,并搜括回户殆遍。杨芳追张格尔至阿赖岭,遇浩罕伏兵二千,军几殆,鏖战一昼夜始出险。八年,张格尔既伏诛,其妻子留浩罕。钦差那彦成檄令缚献,不从。诏命绝其互市困之。那彦成并奏驱留商内地之夷,且没入其赀产。诸夷商愤怒,乃奉张格尔之兄玉素普为和卓木,纠结布鲁特、安集延数千入寇,围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犯叶尔羌,璧昌、哈丰阿等拒而破之。贼悉掠喀、英二城,遁出边。十一年,浩罕闻大军且至,由伊犁、乌什、喀城三路出师,筑边墙拒守。又乞俄援,俄弗许。浩罕念无外援,遂遣头目至喀城谒钦差长龄呈诉,并请通商。长龄遣还二使,留其一使,令缚献贼目,释回被虏兵民。浩罕报言,被虏兵民可释还,惟缚献夷目事,回经所无。且通商求免税,并给还钞没赀产。

长龄疏言:“安边之策,振威为上,羁縻次之。浩罕与布哈尔、达尔瓦斯、喀拉提锦诸部落犬牙相错,所属塔什干、安集延等七处均无城池,其临战皆恃骑贼,然在马上不能施枪炮。倘以鸟枪连环击之,则骑贼必先奔。其卡外布鲁特、哈萨克向受其欺凌、争求内徙,而卡内回众亦恨其虏掠无人理。果欲声罪致讨,但选精锐三四万人整军而出,并於伊犁、乌什边境声称三路并进,先期檄谕布哈尔等部同时进攻,则不待直捣巢穴,而其附近诸仇部已乘衅并起,可一举而平之矣。惟是大军出塞,主客殊形。自喀浪圭卡伦至浩罕千六百馀里,中有铁列克岭,为浩罕、布鲁特界山。两山夹河,仅容单骑,两日方能出山。此路奇险,劳师远涉,胜负未可尽知。今拟遣还前所留来使一人,令伯克霍尔敦寄信开导,为相机羁縻之计。盖浩罕四城外有三小城:曰窝什,在东南;曰霍占,在西南;曰科拉普,在西北。塔什干别为一部,属右哈萨克,亦附浩罕,称浩罕八城,故云所属七处也。”奏入,诏一切皆如所请。浩罕大喜过望,遣使来抱经盟誓,通商纳贡焉。

是时,浩罕酋谟哈马阿里势颇张,既与中国和,北结俄罗斯,南通印度。其人有才略,而性淫暴。徵民女,纳父妾。布哈尔酋遣使责之,谟哈马阿里怒,髡其使。布哈尔遂率众攻浩罕,擒斩谟哈马阿里及其父妾,并俘获姬妾四十车,凯旋。以伊布拉兴留守,遣使至中国卡伦告捷。时道光二十二年也。会伊布拉兴虐浩罕民,浩罕叛,立西尔阿里。布哈尔遣兵二万来伐。有谟苏满沽者,浩罕人,谓布酋曰:“此可说而下也!请先行。”布酋许之。至浩罕,乃力劝拒守。布哈尔兵至,攻四十日,不克,解围去。於是谟苏满沽预国政。西尔阿里死,次子古德亚嗣立。谟苏满沽妻以女,防之甚严,不使接宾客。会塔什干人犯境,谟苏满沽挟以出征,兵交而古德亚逃入敌军。后塔什干平,谟苏满沽获之,复载回国。六月,党人沙特杀谟苏满沽及其党万馀人。古德亚走布哈尔,众立古德亚之弟马拉。又二年,党人基布查怨望,谋逆,杀马拉。立古德亚从弟沙漠拉。古德亚之在外也,为人佣工,以塔什干之力得复国。后阿林沽作乱,又出奔,商於外,复以布哈尔之力复国。

时俄兵日南,古德亚不能御敌,请和。古德亚有子曰那西亚丁,颇得民心,种人谋立之,诛其贪吝者,於是国内乱,古德亚奔俄。那西亚丁立,率党人叛俄,以俄非回教国也。

光绪二十九年,俄人灭其国,置费尔干省。

经济

浩罕的经济以绿洲农业和畜牧业并重,贸易对于国家非常重要,安集延是主要贸易城市,因此浩罕人也以安集延人闻名于世,清朝特开喀什与其通商。

宗教

浩罕的国教是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支脉依禅派。

文化

浩罕宫殿

国民喜爱舞蹈,骁勇善骑,当时有人称颂“四十回兵不如一安集延”。古德亚汗的宫殿保存至今,成为中亚夯土建筑的典范之作。

君主

沙鲁克(Shah Rukh II Khan) (约1710年—1721年)

阿布德·拉赫曼(`Abd ar-Rahman Khan)(1721年—1739年)

阿布德·卡里姆(`Abd al-Karim Khan)(1739年—1746年)

伊尔达娜·比·额尔德尼女王(Irdana Bi Erdeni Khan)(1746年—1770年)

苏莱曼(Sulayman Khan)(1770年)

沙鲁克三世(Shah Rukh III Khan) (1770年)

纳尔布塔(Narbuta Khan)(1770年—1800年)

爱里木(阿利姆 `Alim Khan)(1800年—1809年)

穆罕默德·奥马尔(Muhammad `Umar Khan)(1809年—1822年)

马达里(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 Khan)(1822年—1842年)

西尔·阿里(Shir `Ali Khan)(1842年—1845年)

穆拉德·贝格(Murad Beg Khan)(1845年)

穆罕默德·古德亚(Muhammad Khudayar Khan) (1845年—1858年)

马拉(穆罕默德·马拉·贝格 Muhammad Malla Beg Khan)(1858年—1862年)

沙漠拉(沙·穆拉德Shah Murad Khan)(1862年)

穆罕默德·古德亚(胡德亚尔Muhammad KhudayarKhan)(1862年—1863年)

穆罕默德·苏丹(Muhammad Sultan Khan)(1863年—1866年)

穆罕默德·古德亚(胡德亚尔Muhammad KhudayarKhan)(1866年—1875年)

纳西尔丁(纳斯尔丁Nasir ad-Din Khan)(1875年—1876年)

注:据清史稿记载,1842年至1865年实际掌权者为阿力木库尔(阿利姆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