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cóng)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又称寅(yín)人、板楯蛮。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载:“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其人,口岁出钱四十,巴(地)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盘瓠之后裔的武溪蛮虽纳賨赋,却不称賨人”(汪玉祥《賨人与賨国》)。古书中记载,该民族勇猛彪悍,且善歌舞。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就建在今四川达州市渠县(秦时称宕渠县)的土溪城坝上。《华阳国志》记载:“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寅城、卢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宕渠县“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

中文名

賨人

别名

巴人(蛇巴)

生活地区

川东渝水流域及陕南、鄂西南部分境地

拼音

cóng rén

民族特点

賨人勇猛强悍,能歌善舞。《舆地纪胜》卷162记:“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

从发掘出来的巴渠上古墓葬中来看,每墓都有青铜兵器,包括剑、矛、饯、莆簇、宵顶、带钩等。其中的长胡三穿方内虎纹戈,被考古学家称为是蜀中同类兵器中最精者。一柄形如柳叶的长剑,当代剑锋还很锋利。兵器上的虎纹造型十分逼真。它表明了賨人的勇猛强悍,崇尚武力,同时也反映了賨人出色的冶铸技术。

賨人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善跳巴渝舞。歌舞时,数人敲铜鼓,男男女女手拉着手一边唱着歌,一边跳舞。跳到高潮时,铜鼓激越,人们劲歌。舞者手执“牟弩”,步伐整齐有力,作出向敌人进军的模样。这时,舞蹈已经变成战斗的演练了。

民族历史

賨人这种既勇武好战,又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在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据《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这在世界战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这种充满浪漫情调的战术,并非花架子,而是从气势上压倒了商朝军队。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仅率领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虎贲(冲锋兵)三千人,而纣王的军队却是七十万人,众寡悬殊。然而武王军队“前歌后舞,士气旺盛”,致使商兵阵上起义倒戈。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殷纣。长达八百年的周王朝得以建立,賨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賨人在灭秦兴汉的战争中再次建立功勋。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沛县亭长刘邦率领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同秦王朝的军队激战,勇猛善战的寅人常常充当刘邦军队的前锋。据《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板榍(由于寅人常用板楯为盾牌,所以又称板楯蛮)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巴瀹舞,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刘邦顺利进入咸阳后,被封为“汉王”。汉王要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后又改封为憨乡侯,意在留住賨人这支军队,范目迫于寅人思乡心切,坚持不受此封,刘邦只好将范目改封为低一纹的度沔县侯,让賨人回归故里。

秦王朝被推翻后,楚汉相争的大战展开了。汉王刘邦凭借的大后方,便是包括賨人在内的巴蜀之地。战争期间,负责后勤的萧何、吕雉动员寅人参战。据史料记载,当时賨人从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都拿起武器上前线。当汉中一带因遭受天军出现大饥荒时,刘邦还下令大批饥民到賨人聚居的巴地和蜀地就食,稳定了汉王后方。汉王还在賨人居住的地方设立了一处重要的屯兵积粮据点,取名为得汉城。此城即当代的通江县永安乡(原属达县地区)。得汉城号称“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萧何、吕雉经得汉城把兵士和粮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为刘邦击败强大的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创建了不朽的功勋。汉高祖刘邦为了奖励賨人的汗马功劳,下诏免除了寅人中鄂、罗、朴、昝、度、夕、龚七姓的租赋,其余广大賨民每年也只缴四十寅钱的租赋,比一般人要少交三分之一。

后有賨人李特起义,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称“成汉”。

賨人应属于羌族一支,在古代又属于巴族,土家族便是板楯蛮东迁后形成的民族。

中国古代巴族的一支,板楯蛮的又一称谓。汉代规定巴族的渠帅罗、朴等七姓不输租赋,其余每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文,巴人呼赋为賨,故当时称之为賨人。賨人主要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属四川)和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一带,沿渝水(今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居住。从事农业,长于狩猎,俗喜歌舞,敬信巫觋,骠勇善战。部落首领有王、侯、邑君、邑长之分。相传秦昭襄王时,白虎为患,賨人应募以白竹弩射虎有功,昭王乃刻石为盟,许其顷田不租,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刘邦为汉王,发賨人定三秦,以功复其渠帅鄂、罗、朴、昝、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賨人自秦汉以来屡享复除,故世号“白虎复夷”;又因作战以木板为盾,故又称“板楯蛮”;晋世又有“弜头虎子”之号。

东汉时,羌人数攻汉中,朝廷发賨人击败之,号为“神兵”。桓帝时,朝廷加重对賨人的剥削和压迫,更赋至重,又遭仆役箠楚,过于奴虏。有的嫁妻卖子,甚至自残躯体。他们被迫邑落相聚,多次掀起反抗斗争。中平五年(188年),巴郡黄巾举义,賨人亦起兵攻占城邑,与之呼应。

汉末大乱,张鲁据汉中,诱说宕渠一带巴、賨首领杜、朴胡、袁约背叛益州牧刘璋归己,刘璋亦发汉昌(今四川巴中)賨人为兵以拒张鲁。张鲁在汉中推行五斗米道,賨人敬奉,故多迁往。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张鲁,鲁一度败走巴中,依杜、朴胡等。后张鲁降操,“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等亦率“賨民”、 “巴夷”附操。操以胡为巴中太守,为巴西太守以拒刘备。后曹操放弃汉中,又将在汉中的“巴夷”、“賨民”全部迁至关陇地区。西晋末年,关西因战乱天灾频岁大饥,略阳、天水等六郡人民包括一部分原自汉中迁来的賨民共数万家流人梁、益(今四川)就食。这些流民后来在賨人首领李特领导下于蜀中起义,建立大成政权(见秦雍六郡流民起义)。[1]

賨人在秦汉以前居住比较集中,文化特点亦比较鲜明,如船棺葬和各种特殊形制与纹饰的青铜器,都颇有地方特色,賨人的巴渝舞更深为刘邦赞赏,成为汉朝庙堂歌舞之一种。汉以后,賨人与汉族以及其他蛮人如廪君蛮、賨瓠蛮融合的进程日益加快。汉末魏晋时期,不仅在原賨人十分集中的宕渠地区呈现出“巴夷”(即廪君蛮)与“賨民”杂居的局面,而且在原廪君蛮比较集中的巴东郡和原盤瓠蛮集中的地区涪陵郡,也都有不少賨人杂居其间。

四川曾有“斯巴达人

2014-12-04 四川档案

賨(cóng)是古巴蜀一带少数民族对赋税的称呼。相传在秦并巴蜀后,賨人先祖板楯蛮在秦与楚的战争中异常英勇,获得世代减赋的优待,賨遂成了其所在民族的别称,賨人由此而来。賨人贯穿了四川姓氏发展的全过程,当代仍有源自賨人的姓氏流传巴蜀……达州渠县曾是古代賨人聚居的地方之一。賨人到底是怎样的一支民族,和四川有怎样的关系?

賨人洞穴遗迹

賨人是生活在渠江流域长达3000多年的一支少数民族。渠江是嘉陵江的一条支流,全长720公里,有两个源头,东源州河出自川陕两省边界大巴山西南麓,北源巴河出自川陕两省边界米仓山南麓,在渠县三汇镇汇合后,称为渠江。在中国古代,大多的民族择江水、湖泊而栖,渠江在一定意义上是賨人的母亲河。

賨人,当代仍有着大量的未解之谜。他们英勇尚武,有“东方斯巴达人”的美誉。他们帮助过大量的中原政权进行战争。据记载,周武王即位后的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当时被称为彭人的賨人祖先,就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据说,参加战争的车兵有300乘,士卒达4.5万人。虽然古人记载战争参与人数时往往有些夸张,但賨人所派的部队几乎也相当于一个坦克师和几个步兵师了,几乎是倾其所有参战。这场战争,对賨人来说,显得非常奇怪。朝歌距渠县的距离是非常远的,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四川。史书记载,在武王伐纣中,賨人一直作为前锋冲杀在前,玩了命地打仗。賨人为了一块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土地如此拼命,理由在哪里?

渠县賨人谷

事实上,这场战役证明了賨人是夏人之后的可能性。賨人曾经是夏朝的联合部落之一,纣王先祖殷人集团把夏朝灭亡后,他们从中原被赶到了湖北,最后又被巴人赶到四川渠县的地界,这样的仇恨积累了很长时间。可以说,賨人之所以在川东北定居,都是被殷人的穷追猛打所赐。周人的先祖后稷的子孙也曾辅佐过夏朝,后来夏朝衰落后,跑到陕西、甘肃一带发展。可以说,周人和賨人都是曾因殷商而被流放的,这场战争是夏国统治集团的一场复仇之战,賨人在对殷商的战争中奋勇争先就不足为怪了。

从这场战争开始,賨人在古代的战争威名开始彰显。他们锻造业发达,在战争中每每冲锋在前。

曾经有人说,賨人是巴人的一支。不过,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个说法可能并不准确。賨人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传说,讲的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秦人募集賨人射杀白虎的故事。文献中记载,当时巴蜀地区白虎作乱,賨人用弩射杀白虎,显得十分积极。

賨人神犬石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年——前251年),白虎危害秦、蜀、巴、汉四郡,秦王重赏幕人除患,“国中有人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重赏之下,勇夫豁出。賨人廖中药、何射虎、秦精等做白竹弩于高楼,射虎,中头三节。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论功行赏时,秦王犹豫了:想兑现事前的许诺,又“嫌其夷人”——“南蛮西南夷”,还要“加官晋爵”?左思右想,终于有了新的嘉奖策略:“夷人”每户田在一顷以下者不交租税;虽有十妻也不交人头税;打伤人者按情节轻重论罪;杀死人者向死者家属赔偿一定钱财即可免罪。不仅有这样的宽松政策,而且刻石为盟:“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

事实上,白虎在老虎的种群中并不常见,秦灭巴蜀后突然出现白虎作乱的事情,是十分蹊跷的。再来看同期的巴人,他们的图腾正是白虎,他们崇拜的首领廪君传说中死后灵魂化成白虎。巴人每每祭祀白虎,过程都十分虔诚。白虎可以说是巴人最崇拜的图腾之一,甚至用活人的血祭祀白虎。古人对图腾的崇拜是非常虔诚的,如果賨人是巴人的一支,射杀崇拜的图腾是万万不可能的。在这里,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秦人所说的白虎作乱,可能指的就是巴人作乱。秦灭巴蜀后,巴人对秦的抵抗几乎没有间断。賨人和巴人可能有世仇,秦人正是利用这一点,用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打击土著政权。

秦惠王时期,司马错率巴蜀兵众10万,浮江伐楚,其中賨人的先民板楯蛮再次成为秦人的先锋。在这场战争中,秦人获得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南常德),这是秦侵攻六国南线的一次重要战役。论功行赏,板楯蛮被减免赋税,因巴地称赋税为賨,板楯蛮自此有了賨人的称谓。浮江伐楚发生在秦灭巴蜀 30多年后,大约在公元前280年。秦灭巴蜀的30年中,巴蜀土著势力的抵抗不断。对攻入蜀地的秦人,賨人却协助其奋勇作战,似乎显得很不合情理。

事实上,从賨人射虎的故事中,是可以看出賨人和秦人的关系的。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賨人和信仰虎图腾的巴人有世仇,秦灭巴蜀和浮江伐楚之间的这段时间,巴人仍在进入渠县一带賨人的领地,蚕食他们的生存空间。按秦人的说法,当时白虎危害天水、成都、阆中、汉中等地,指的就是被灭国后仍在活动的巴人“游击队”。对杀“白虎”的人,秦人给的赏赐是“邑万家,金帛称之”。由此可见,秦人对“白虎游击队”的头疼程度。

在对“白虎游击队”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秦人自然亲近和“虎巴”有仇的賨人。賨人用白竹做的弩,是当时十分先进的武器。賨人利用武器优势,打击巴人“游击队”,获得了非常大的胜利,获得了秦王的嘉奖。但秦人并没有把这个“以夷制夷”的政治手腕写得那么通俗易懂,最终变成了賨人用弩协助除去虎患的典故。

在法律严苛的秦国,賨人即使杀了秦人也未必会被判处死刑,赔偿一些青铜制品和酒就能了事,可见在秦人伐楚时賨人已得到了和秦人同样的政治地位。在巴蜀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仅有賨人利用这场战争获得了赋税的减免,而巴人并没有这样的待遇。可以说,賨人当时虽然是秦国的一支雇佣军,但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秦二世时期,项羽和刘邦发起推翻秦朝的战争,一度成为秦人雇佣军的賨人又成了刘邦的先锋,帮助平定三秦。賨人和秦人为何反目?明确的记载并不多。在此后的楚汉战争中,賨人又协助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汉代的兵马俑中,賨人排在汉军的前锋部分,证明賨人这支自由的佣兵集团已经依附于刘邦。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东方的斯巴达人賨人再次完成了一次政治转向。作为一支战斗民族,根据天下大势及时完成转向是必须拥有的政治素质,賨人再次得到了发展。

东汉桓帝时期,从刘邦时代传承下来的对賨人的优待政策,被腐败的地方政府打破,在渠县一带的賨人响应黄巾起义杀官吏。因为賨人一直经历战争,战斗力超强,朝廷数次镇压都没有效果,賨人被誉为“神兵”。

后来,賨人又敬信张鲁的“五斗米道(道教)”。张鲁在阳平关被曹军攻破,前往依附的賨人首领杜濩,不久与张鲁、巴七姓夷王朴胡举巴、賨民依附曹操,这件事发生在215年。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依附曹操,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部分賨人成为魏国的重要战斗力量。在蜀汉的賨人被编入蜀军,与青羌骑兵一起,成为蜀汉政权的军事中坚。

五胡十六国期间,賨人李特在天下大乱时,不依附于任何政权,建立了成汉政权。这是賨人在历史上最后的辉煌,最后被东晋所灭。自此后,賨人就从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武侯祠,就是成汉政权的李雄为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讨伐三秦时留在西北的賨人和当地胡人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集团。留在四川的賨人逐渐在汉人的大量移民中失去人数优势而被同化。还有一批成为湖北一带土家族的先民。

在川渝一带居民中,賨人的基因深深地隐藏在浩瀚的人海中,仅剩下不断出土的青铜器,印证着賨人那段永恒的辉煌。

参考资料:华西都市报

民族来历

《舆地纪胜》记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这里所说的“巴西宕渠”(东汉末为巴西郡宕渠县),即上古时生活在华蓥山西侧的一支重要民族——板楯蛮,又称賨人。他们崇拜蛇,故亦称“蛇巴”。他们在渠江流域生活了三千年。

“板楯蛮”是他们最早的称呼,最迟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其来源是其作战时,手持弓弩,以木板为楯(即木制盾牌,以土漆制过,质地坚韧,又称彭排)进行攻击与防御。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说:“余按楯,音食尹翻,……板楯蛮以木板为楯,故名。”

“賨人”“賨民”是秦汉时对他们的称呼。古文献中,最早提及“賨”这个名称的是西汉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东汉许慎《说文》说:“賨,南蛮赋也。”賨是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所缴的税赋,税钱称为賨钱。《晋书·李特载记》说:“巴人称寅为赋,因谓之賨人焉。”

《说文解字》:“賨:南蛮赋也”;而“蛮:南蛮,蛇种”。《广雅疏证·释诂》賨作“賩”,训义赋税,与賨字义相同,本义表示财货。以麻布为赋物称作“賨布”,纳税的钱币称作“賨钱”。《晋书·李特载记》引《晋中兴书》:“巴人呼赋为賨,遂因名焉。”汉世称夷人皆曰“蛮”。东汉许慎明确指出,以賨纳赋之人为“蛇种南蛮”,与武陵南蛮相区别。称赋税为賨的这支巴人就被称为“賨人”了。 

在秦汉以前,賨人的居住比较集中,后来出土的船棺葬、各种特殊形制与纹饰的青铜器,彰显出他们鲜明的文化特点。秦汉以后,在原賨人十分集中的宕渠地区呈现出“巴夷”(即廪君蛮)与“賨民”杂居的局面。

賨人

巴渝舞

汉高祖刘邦曾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他们的舞蹈,因为賨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巴渝舞。巴渝舞传入宫廷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汉代著名杂舞。表演时,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汉哀帝罢乐府后,对巴渝鼓员36人仍认为不可罢,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其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等4篇。巴渝舞发展到魏晋,已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巴渝舞在我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东汉的应劭(shào)在《风俗通》里《文选·蜀都赋》引注明确记载:“阆中有渝水,賨人居左右,锐气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令乐府习之。”

东晋末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

北魏的郦道元《水经注》里道:宕渠“县以延熙中分巴(西)立宕渠郡,盖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汉祖入关,从定三秦,其人勇健好歌舞,高祖爱习之,今《巴渝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