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周代诸侯国,姬姓。为防止猃狁的进攻,周宣王封其子长父为杨侯,建立杨国(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

中文名

杨国

别名

末帝

姬静

官方语言

上古汉语

所属地区

亚洲

民族

华夏

起止时间

前786年至前7世纪(晋献公时)

首都

政治体制

君主制

国姓

姬姓

灭亡原因

被晋国所灭

封此国者

周宣王

兴亡年代

前786年至前7世纪(晋献公时)

历史简介

西周分封

原有姞姓杨国被戎狄所灭。周宣王[1]把儿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四十二年逑鼎记载的是前786年,周宣王命大臣逑辅佐长父,长父的杨国被晋献公所灭,杨被封给献公之弟伯侨,就是后来的羊舌氏家族。[2]

渊源

杨姓源于周武王的后代,有两种说法,即武王三子叔虞支系和周宣王之子尚父支系。

其一:周宣王之子尚父于周幽王时(约公元前780年)被封于杨称为杨侯,即古杨国。因幽王宠信褒娰而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申侯宜臼的外祖父借犬戎的力量攻破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灭亡。同时古杨国也遭到了犬戎进攻,国灭。事后申侯又借诸侯国的力量赶走了犬戎,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东周开始。周平王继位后又封周宣王的曾孙于杨,仍为杨侯。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晋献公、晋惠公灭杨国后,其子孙以国为姓,开始姓杨。但并无是谁开始以杨为姓的描述,也没有后代延续的内

分封图

容。

其二:周武王第三子叔虞封到唐国为候,被称为唐叔虞。唐叔虞之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称为晋候。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晋献公、晋惠公灭杨国后,晋国又把古杨国旧地赐给伯桥,封为杨侯。伯桥,字叔向,因食地于羊舌,又称羊舌大夫-伯石(字食我),伯石继承爵位后以封地为姓,开始姓杨,史称杨石,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但文中未说明伯桥的世系,是否晋武公之子。有的资料又说伯桥并未封候,英年早逝,无社会活动,史无记载 ---综上所述,两支杨氏:一为周宣王之子尚父支系,二为周武王三子叔虞支系。

史书记载

史籍上对于两周时中国存在的诸侯国有一次比较全面的记载,在《国语·郑语》中,史伯对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这诸多国家中,杨国一直被史学家认为在山西的洪洞县境内。

出土的杨姞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