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1988年,中山公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精品公园。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9年5月6日,首届北京牡丹文化节在延庆开幕,即日起至5月30日,市民可在中山公园等6个园区细赏国色天香。

中文名

中山公园

外文名

Zhongshan Park

所属市

北京市

景区等级

AAAA

占地面积

22.5公顷

建造时期

1421年

著名景点

社稷坛

地理位置

东城区中华路4号(天安门西侧)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秋季最佳

建造时间

1421年

所属国家

中国

景点级别

AAAA级

发展历史

中山公园[北京市东城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

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

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也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

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

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

北京中山公园景观(一)

1928年,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遗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 石。

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

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

1988年中山公园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布局

北京中山公园导游示意图

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格外庄严肃穆。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提议并主持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长青园位于社稷坛东边,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这其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

公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于1917年迁入。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

主要景点

社稷坛

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高0.96米,上层周长15.95米,中层周长16.9米,下层周长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埋入土中,与土平。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也称壝垣。壝垣总周长230.4米,高1.36米,厚0.65米,明朝初建时是用砖砌墙,后涂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将壝垣改为用四色琉璃砖、瓦砌成,与坛台相呼应。壝垣四面各有一个棂星门,白石筑成,门洞高2.8米,宽2.55米,门柱高5.45米,门槛高0.18米,每门原有棂星式朱漆门两扇,今日已无存。 

中山公园[北京市东城区中山公园]

习礼亭

习礼亭位于南坛门南侧,为黄琉璃瓦顶,六角形,建在两层台基上,南北两面石阶,北阶3步,南阶6步。上层台基为石质,台高0.65米,围长22.32米。亭为单檐攒尖,黄琉璃瓦屋面,金龙仿心旋子彩画,朱棂门窗,面北一方为隔扇门,其余为槛窗。下层台基为砖砌,台高0.63米,围长35.76米。该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鸿胪寺被焚,此亭幸免。不久英军强占鸿胪寺做操场,清政府被迫将习礼亭迁至户部街礼部衙门院中。清末,礼部改为典礼院。1912年典礼院为盐务署占驻,1915年4月移建此亭到中央公园。 

中山公园[北京市东城区中山公园]

保卫和平坊

保卫和平坊坐落于中山公园南门内,是一座宽17米,高10.9米,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镏金的大字。碑坊原建在东单北大街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碑”坊。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他们把此事列入《议和大纲》的补充条款,要挟清政府要在克林德被害处树立与其品位相当的铭志碑坊。北京当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这个石碑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协约国的提议下,将碑坊移建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改为“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左右石匾分别刻有移建时间,西边刻有公历“一千九百十九年三月十五日”,东边刻“中华民国八年三月十五日”。1952年,为了纪念在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将“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更名为“保卫和平”坊。 

中山公园[北京市东城区中山公园]

拜殿(中山堂)

拜殿(中山堂)位于祭坛北,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拜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合玺彩画。台基高0.87米,建筑面积950.40平方米。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据载明代以前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便下旨兴建拜殿。《北京古建筑》一书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这里停灵,1928年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拜殿改为中山堂。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四届、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现在,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诞辰和忌辰活动。 

中山公园[北京市东城区中山公园]

神厨、神库

位于五色坛西南角。神厨、神库各5间,神库在南,神厨在北。台明高0.36米,共678平方米,均为悬山黄琉璃瓦屋面,金龙枋心旋子彩画。神库用于安放太社、太稷神牌、神龛及有关各种陈设、祭器等物品。每到祭祀时,将神牌请出,将各种陈设、祭器、案桌等按位次安放在五色土坛上,祭祀后收回安放原处。神厨为制作祭品的处所,并存放各种厨具。 

中山公园[北京市东城区中山公园]

格言亭

位于北坛门外,全亭为白石筑成,直径6.6米,高约8米,亭外四周有栏杆围绕。栏杆是以12个球型石墩分4组,每组3个,中间用铁管相连,四周有出口。8根石柱内侧刻有先人格言一则,东侧二柱:朱子之言曰: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西侧二柱: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南侧二柱: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北侧二柱: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些格言寓意多为治病救人,故又称药言亭或药石亭。此亭为1915年朱启钤的好友、时任总统咨议雍涛,出于既可规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观之由,捐资兴建,是全园唯一一座西洋式亭子。原建在南大门内,后因建“公理战胜”石坊,1918年移至此处。1955年8月因认为这些格言不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公园奉令将格言亭八根石柱上的字迹全部磨掉。 

中山公园[北京市东城区中山公园]

展开表格

保护措施

建筑格局和功能调控。其中,内坛重点保护区侧重尽可能恢复和展示社稷坛时期的建筑格局,建筑控制措施最为严格,大部分后期建设的建筑在规划期内均需要拆除,保留的文物历史建筑功能均为展陈、解说教育等,与历史氛围相兼容;古树重点保护区侧重建筑及其使用不影响古树保护、坛墙展示,建筑控制措施相对较严格;外坛一般保护区侧重历史建筑展示和满足游客游览游憩、公园服务、管理用房等功能的需求,建筑控制措施相对宽松。建筑使用功能的调控遵循“文物、历史建筑与一般建筑有别”原则。文物与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应以展示或延续其历史功能为主,其他建筑的使用功能应与公园管理相关。

园林植物种植调控。公园分为3大类园林植物分区:古树保护分区、内坛植物调整分区和外坛植物调整分区。内坛植物调整区应尽可能恢复社稷坛时期的园林植物格局,逐步形成较为统一、肃穆的园林植物空间和氛围。在不减少绿地面积基础上,逐步移除绿地内的树木。古树保护分区目标在于保证古树生长状态良好,基本实现古树复壮。外坛植物调整区在保护民国时期公园山水格局的前提下,营造符合传统园林风格的植物景观,提供舒适宜人的园林植物环境。

旅游游憩活动调控。为确保市民使用者对中山公园资源的保护和展示无负面影响,使游客对明清社稷坛时期历史氛围有较直观的认识,规划建议对市民使用者的游憩活动进行一定引导。其中,在旅游者大量进入公园的时间,内坛限制进行产生很大声音的市民活动;在内坛中轴线和神厨神库区域,限制进行大规模的市民健身活动。[1]

文化活动

精品花展

展期:1-2月

北京中山公园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都要在唐花坞举办迎春精品花展,分批展出公园传统的花卉特色项目—— 花期控制技术生产的迎春、腊梅、梅花、榆叶梅、碧桃、海棠等20多个品种的春季观花植物300余盆。同时集中布置蝴蝶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等不同类型色彩艳丽的热带兰,还有花色鲜艳、品种众多的观赏凤梨、比利时杜鹃等温室观花花卉,蕨类、竹芋等观叶花卉,通过自然式布置和立体装饰、组合盆栽相结合的布展手法,将中外名花浓缩汇集在展室之中,浓浓春意扑面而来,“三春艳冶,尽在一堂”。[2]

一园一品

展期:1-2月春节前后

北京中山公园

观赏地点:蕙芳园 兰花属兰科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是中国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古代文人雅士贵其品德,誉之为“花中君子”。北京中山公园自1958年开始引种江浙一带春兰、夏蕙,开创了北方大规模养殖兰花的历史。蕙芳园建成于1990年,是一处以兰花为主题的民族式自然园林,每年春节前后都要隆重地举办以春兰为主的中国地生兰花精品展,展览期间展出春兰、春剑、莲瓣兰等兰花名品100余种200余盆。同时还展出朱德、邓小平同志、张学良先生以及国际友人松村谦三先生赠送中山公园的兰花精品和珍贵资料。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

平日:

门票价格3元,学生半价票1.5元(此票不包含唐花坞、蕙芳园)

唐花坞、蕙芳园需另购联票价格5元;

北京中山公园景观(二)

春花暨郁金香花展期间(每年4月10日至5 月10日,具体时间视花花期而定):

门票价格10元,学生半价票5元,

花展期间大门票包括唐花坞、蕙芳园,无需另购票

季票9元/季度。

其他:

中山纪念堂2元。

2021年2月11日至2月17日,中山公园免费开放,实行限量、预约、错峰游园,限流比例为75%。[3]

开放时间

时间

售票时间

静园时间

4月1日~5月31日6:00~20:0021:00
6月1日~8月31日6:00~21:0022:00
9月1日~10月31日6:00~20: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6:30~19:0020:00

(注:唐花坞、蕙芳园、展厅开放时间:9:00~16:30)

2021年3月19日,中山公园发布消息,为做好文物保护和公园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中山公园自2021年开始停止游船运营项目。[4]

2021年4月29日起,中山公园按6时30分开园。[5]

2021年6月23日,为配合周边地区活动需要,中山公园2021年6月26日13时止票,14时闭园;并自2021年6月27日至7月1日暂停开放。2021年7月2日正常开放。[6]

交通信息

到达南门:乘1、5、10、22、52、90、99、205、728、专1、专2路在天安门西站下,向东步行2分钟,或乘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B口出,向东步行1分钟。

到达西门:乘5路在西华门站下,路东侧向南步行5分钟。自驾车游客可行驶至南长街的公园西门,门前有收费停车场,限18:00之前,有约30个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