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字唐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6]

早年随兄长吴玠抵御西夏。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领兵抗金,以勇略知名。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四年(1134年)间,与吴玠经营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绍兴九年(1139年)吴玠死后,以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加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右护军最高长官。绍兴十年(1140年)再度抵御南侵金军,以功建节,拜镇西节度使。累官至太尉、奉国节度使、御前诸军都统制等。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分兵四路,大举侵宋。吴璘被授为四川宣抚使,带病抗敌,与金国西路元帅徒单克宁长期对峙,彼此互有胜负,至“隆兴和议”签订后,退守四川。

乾道三年(1167年),病逝,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位列七王之一。[6]自撰有兵书《兵要》,今已佚。

中文名

吴璘

别名

吴武顺 吴信王

性别

出生日期

1102

去世日期

1167-06-06

籍贯

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德顺军陇干县

职业

军事

追赠

太师

谥号

武顺

主要成就

四川抗金,保卫陇蜀

主要作品

《兵要》

所处时代

宋朝

官职

奉国军节度使、少傅、四川宣抚使等

爵位

新安郡王→信王(赠)

字号

唐卿

人物生平

少年征战

吴璘少年时喜欢骑马射箭,北宋末年,他跟随兄长吴玠攻城野战,抵御西夏,多次立下战功,累官至阁门宣赞舍人。

绍兴元年(1131年),在箭箐关战役,吴璘切断金朝将领没立和乌鲁、折合的军队,使他们不能会合,金军被迫逃跑。在此战中,吴璘功劳最多,被越级提拔为统制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东)军马。当时吴玠在河池(今陕西凤县西南)驻军,吴璘专守和尚原。等到金朝大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大军进入,吴玠兄弟拼死守卫。金军布阵时分时合三十余次,吴璘都随机应变,金军到达神坌时,宋军伏兵四起,金军大败,完颜宗弼被流箭射中,惊慌逃跑。之后,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承制授吴璘为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康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

绍兴三年(1133年),吴璘被任命为荣州(今四川荣县)防御使、知秦州(今甘肃天水),管辖阶州(今甘肃武都县)、文州(今甘肃文县)。这一年,吴玠在祖溪岭战败,吴璘此时仍然在和尚原防守,吴玠命令吴璘放弃和尚原,迁移到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以此来防备金军深入。

正如吴玠所料,绍兴四年(1134年),完颜宗弼、完颜撒离喝率领十万大军到达仙人关。听闻此讯后,吴璘从武州、阶州前来援助,首先给吴玠写信,认为杀金坪地方宽阔,前面布阵散漫,需要后面布阵阻挡.便可一战取胜。吴玠听从其建议,急忙修第二道防线。吴璘冒着重围征战,在仙人关和吴玠会师。金军果然奋力进攻第二道险要防线,宋军各位将领有的请求选择别的地形来把守,吴璘激昂地说:“我们的军队刚一交战就退下,这是不战就逃跑,我想金军很快就会离去,各位请坚持忍耐。”宋军鼓声震天、改变旗帜,和金军连续几天激战。金军大败,完颜宗弼、完颜撒离喝从此多年不敢进犯四川。捷报传来,宋高宗任命吴璘为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

抗击金军

绍兴六年(1136年),朝廷新设置行营两护军,吴璘为行营右护军统制军马。次年,升为陕西诸路都统制。

绍兴九年(1139年),吴璘被提拔为行营右护军都统制,节制阶、岷、文、龙四州。六月,吴玠逝世后,吴璘被拜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七月,被拜为秦凤路(今陕西风翔)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秦州。

这时,金国废黜伪齐皇帝刘豫,商议归还南宋河南、陕西一带土地。高宗派楼炤出使陕西,可斟酌事势所宜,自行处理。楼炤准备命令三帅分别把守陕西:郭浩统帅鄜延路(今陕西延安)、杨政统帅熙河路(今甘肃临洮)、吴璘统帅秦凤路。除此之外,再将蜀口(位于川、陕交界处)的各部迁到陕西。吴璘对楼炤的布局加以反对,他说:“金人反复无常,不能相信他们,恐怕有别的变化。现在把军队都迁移到陕西,蜀口一带防备空虚,金军如果从南山截击我们陕西军队,径直奔向蜀口,我军不战就会屈服。应当靠山扎寨,控制险要地带,观望金军的情况,看见他们力量衰弱,再考虑向前推进。”楼炤同意吴璘的建议,于是下令吴璘和杨政两部驻扎在内地,以保卫四川;郭浩所部驻扎在延安,以守卫陕西。

不久,胡世将以四川制置使之职暂管四川宣抚司事。朝廷在与金朝达成第一次和议后,想撤去仙人关的守备。吴璘拜见抵达河池的胡世将说:“金人大军驻扎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离大庆关(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上)只有一桥之隔,金人骑兵奔驰,不过五天就可以到达蜀口。我军远在陕西,紧急情况下不能立即汇集援救,关隘不整修,后勤供应中断,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啊。我的家族不值抚恤,可国家该怎么办呢!”因此胡世将上奏建议说:“应当对金国巩固和议,对内加强防御。现在措置军队,应该使陕西、四川相连,近日士兵宫贺仔侦察了解到完颜撒离喝曾密谋说:‘要进入四川并不难,只要放弃陕西不顾,三五年宋军必来占据,陕西山川道路我已全部了解,一旦出兵必然夺取四川。’敌情如此,万一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我们就应该做破坏敌人谋略的准备,仙人关不应立刻放弃防御,鱼关仓也应该积存粮食。”因此吴璘仅派三队牙校奔赴秦州,留下大军守卫阶州、成州的山寨,告诫各将领不要撤离守备。

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国背盟,入侵南宋,高宗命吴璘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完颜撤离喝渡过黄河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直奔凤翔,陕西各军被隔在金军之后,陕西、四川宋军都大为震恐。这时,杨政在巩州(今甘肃陇西),郭浩在鄜延,只有吴璘随胡世将在河池。胡世将闻知金军南下,急忙召集众将商量,但也仅有杨政与守卫泾原(今甘肃泾川)的大将田晟来到河池。胡世将与河池诸将佐商议对策,参谋官孙渥认为河池不能坚守,想要退保仙人原(在今甘肃徽县东南),吴璘慷慨激昂地反驳道:“用怯懦的话瓦解军心的人,可杀!我请求率领一百人,定能攻破金军。”胡世将为之感染(世将壮之),指着所住军帐说:“我一定战死在这里!”胡世将指挥布置各部,命孙渥赶赴泾原,田晟率领三千人出凤翔,郭浩出奉天,杨政由赤谷回驻河池。吴璘也派部将姚仲在石壁寨及扶风(今陕西扶风)分别击败金军。金军徘徊不前,宋军各部得以全师而还。高宗授吴璘为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

吴璘兄弟

吴璘写信给金军将领约战,金将鹘眼郎君率领三千骑兵进攻吴璘军队,吴璘命令部将李师颜率领骁骑击退金军。鹘眼郎君逃入扶风,之后宋军又攻下扶风,俘获金朝三位将领及一百十七个女真人。完颜撒离喝大怒,亲自攻至百通坊,布阵二十里。吴璘派姚仲奋战,终于击破金军。战后,吴璘因功建节,被授为镇西军节度使,升为侍卫步军都虞侯。

绍兴十一年(1141年),吴璘和金统军胡盏在剡家湾交战,打败金军,收复秦州及陕西各州。

当初,金将胡盏与习不祝合军五万,屯驻于刘家圈。吴璘向胡世将请战,胡世将向他问计,吴璘说:“有一种新设立的叠阵战法,是用长枪在最前方,长枪士坐下就不能起来;其次是强弓,再次是强弩,使用这两种兵器的士兵跪膝等待;接着是神臂弓手。在与敌人相持百步内,那么神臂弓手先射箭;七十步时,强弓、强弩手也一齐射箭;就按这样顺序布阵。但凡这样布阵,用一排拒马为限,用铁钩连着拒马,等到拒马受损时就进行更换。替换时以击鼓为号令。骑兵分列于两侧,在前方掩护布阵;布阵结束,骑兵就退走。所以此法名为‘叠阵”’。众将开始时还私下议论说:“我军恐怕要被消灭在这里吗?”吴璘说:“这是古代布阵的一种,兵书中有记载,各位不了解。从车战中吸取经验的,都来源于此阵,士兵安心便能坚持到底,金军虽然精锐,也不能抵挡我们。”等到吴璘和胡盏、习不祝所部遭遇,他就采用这种布阵的方法。

胡盏与习不祝久经战阵,首先占据险要地点防守,前临近高山,后控腊家城。他们认为宋军一定不敢轻易进攻。交战前一天,吴璘会集各位将领询问怎样进攻,姚仲说:“在山上战斗我们便会获胜,在山下便会失败。”吴璘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向金军请战。金军不以为然,反倒嘲笑宋军。吴璘在半夜时派遣姚仲和王彦衔枚(古代进军袭击敌人时,常令士兵衔在口中,以防喧哗)在山坡上截击,约定二位将领登上山岭后才发动进攻。二人到达山岭后,全军悄然无声,军队的行阵已经排列完毕,宋军上万火把同时点燃。金军惊慌失措说:“我们的行动失败了。”习不祝善于谋略,胡盏善于征战,二人意见不统一。吴璘首先派兵挑战,激出胡盏鏖战。吴璘使用叠阵法轮番休整、进攻,他身穿轻便的皮衣骑马指挥作战,宋兵都拼死奋战,金军大败。金军有一万人投降,胡盏逃到了腊家城,吴璘围城进攻。就在腊家城即将被攻时,朝廷却派驿使给吴璘送信,命令他班师回朝。次年,朝廷竟将吴氏兄弟百战而守的和尚原割让给金朝。

大战告捷

绍兴十二年(1142年),吴璘入朝觐见,被高宗任命为检校少师及阶州、成州、岷州(今甘肃岷县)四州经略使,并获赐汉中的五十顷田地。

绍兴十四年(1144年),朝廷把利州路(今陕西汉中)分为利州东、西两路,吴璘被授为利州西路安抚使,在兴州(今陕西略阳)设置官署,管辖阶、成(今甘肃成县)、西和(今甘肃西和)、凤、文、龙(今四川平武)、兴等七州。当时“绍兴和议”已经完成,但吴璘治军训兵,仍如从前一样保持警戒。

绍兴十七年(1147年),吴璘改任奉国军节度使,原任的行营右护军之职改为御前诸军都统制,其安抚使之职照旧。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吴璘因安定边境之功,被加授为少保。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吴璘兼领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职事,改判兴州。自南渡(南宋建立)以来,还没有任命使相任都统制的例子,当时吴璘已授开府仪同三司(使相官衔)之官,所以被重新改派。

力疾登关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废帝完颜亮背弃盟约,率大军入侵南宋。高宗得讯后,拜吴璘为四川宣抚使。当年秋,完颜亮渡过淮河,命令金将徒单合喜为西路元帅,率兵扼驻大散关,派骑兵进攻黄牛堡。吴璘即刻带病乘肩舆赶往杀金坪,驻军于青野原,增调四川腹地各军分道前进,授给他们作战的方略。四川地区官阶最高的文臣、四川制置使王刚中前来与吴璘会合,一同商量计策。不久后,吴璘派人向契丹、西夏及金朝所属的山东、河北等地军民送去檄文,声讨金军的罪行,让他们举兵进攻。

不久后,吴璘兼任陕西、河东招讨使。但吴璘的病情加重,他只得暂返兴州,总领王之望五次派人驰马致信于朝廷,认为吴璘多病,为防不测,请调其侄、湖北京西制置使吴拱(当时南宋中部防线的主要军事统帅)来四川,以协助西军作战。但朝廷均未答复,吴璘只能扶疾登仙人关,继续指挥作战。

功败垂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璘指挥部将,以攻为守,发动对西线金军的主动攻势,主要如下:姚仲攻取巩州;王彦屯驻于商州(今陕西商县)、虢州(今陕西虢镇)、陕州(河南三门峡市旧陕县)、华州(今陕西华县);惠逢攻取熙河路。

但宋军各路进展并不顺利,有的久攻不下,有的攻下后旋即又丢失,最终未获成功。金军据守大散关六十多天,与宋军形成对峙的僵局。姚仲舍弃巩县进攻德顺军(今甘肃静宁)已有四十多天,仍未有成效。吴璘命知夔州(今四川奉节)李师颜代替姚仲,又派第五子吴挺辖军。吴挺在瓦亭击败金军。吴璘亲自率兵到达城下,守城金军听到下面呼唤“相公(指吴璘)来了”,都观望赞叹,不忍射箭。吴璘视察每屯的驻军,预先修治黄河战地,处决不听令的人,首先派几百骑兵和金军交战。金军一鸣鼓,其精兵便从空壁中跳出冲击宋军。吴璘事先已修好了战地防线,宋军纷纷以一当十。到晚上,吴璘忽然喊到“有的将领作战不力”,士兵听到后更加奋力拼搏,金军大败,逃回壁中。黎明,宋军再次出战,金军在壁中坚守不战。此时正赶上天下起大风雪,金军拔营溃逃,宋军用了八天攻下城。吴璘入城后,安抚百姓,使“市肆不惊”。城中父老乡亲围住他的马,叩拜不断。不久后,吴璘又回到河池。

四月,原州(今甘肃平凉)遭到金军包围,吴璘命令姚仲率领德顺军的军队前往援助,吴璘亲自奔赴凤翔巡视军队。宋军各将虽然奋力拼杀,但金军进攻更加急切,且增兵至七万人。五月,姚仲率宋军和金军在原州的北岭激战,宋军战败。当初,姚仲从德顺军到达原州,经九龙泉登上北岭,命令所有的军队把弓拉满准备射击前进。姚仲以卢士敏所部为前阵,自己率领六千人在中间分为四排,其余军队在后阵。宋军根据地形情况排兵布阵,和金军激战,队伍合势又被冲开达到了数十次。这时宋军的辎重部队随之大乱,金军于是冲进队伍,宋军大溃,损失将领三十多人。在吴璘此次出师前,王之望就认为士气大不如前、姚仲近年来遇事多不吉利,不能委以重责。等到姚仲到达原州时,吴璘也给姚仲写信,说如果原州之围不能立刻解除,就返回德顺军。吴璘的信还没到达,姚仲便战败,吴璘也无功而返。不久后,吴璘便夺去姚仲的兵权,将其囚禁在河池狱中。

宋孝宗受禅即位后,赐信褒奖吴璘,令他兼任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吴璘猜测金军一定会再来争夺德顺军,立刻驰马奔赴城下,而金将完颜悉烈等十多万军队果然前来进攻。金万户豁豁又率领精兵从凤翔到达。吴璘在东山筑垒把守,金军奋力争夺,死伤过半,最终还是不能取胜。当时,主和派认为军队驻扎在外,离川口很远.担心金军偷袭,想放弃三路(指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地方。孝宗下诏命吴璘班师回河池。吴璘为避猜忌,仓促下令撤军,金军尾随其后进攻,宋军死伤惨重,三路又被金军占有。之后,吴璘被拜为少傅。

隆兴二年(1164年)冬,金军入侵岷州,吴璘提兵至祁山御敌。金军闻讯后撤回,派使者告诉吴璘说:“两国(宋、金)已经讲和了。”这时朝廷诏书也已到达,吴璘于是撤离。

入朝封王

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沈介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以来,他常常与吴璘意见不合,兵部侍郎胡铨也曾在奏章中攻击吴璘。在此情况下,吴璘抗章请求入朝觐见,孝宗赐亲笔信,表示同意。吴璘在入朝途中上表,请求辞去宣抚使之职并致仕,孝宗都不同意。

乾道元年(1165年),吴璘抵达临安府,入宫觐见时,孝宗派宦官予以慰劳,并在偏殿召见他。随后,又允许吴璘去德寿宫朝见高宗。高宗看见吴璘,感叹地说:“朕与你,是一对老君臣啊,你可以经常到我这来。”吴璘叩头感谢。两宫(指高宗、孝宗)分别派来使者多次慰问吴璘,又命令皇太子拜见吴璘,封吴璘为新安郡王。不久后,孝宗下诏,仍任吴璘为四川宣抚使,改判兴元府。吴璘即将返回四川时,两宫都设宴为他饯行,倍极荣宠。吴璘至德寿宫向高宗告别,感伤落泪。高宗也为之怅然,解下自己所佩带的刀赐给吴璘,说:“想起朕时,看一看这把刀就可以了。”吴璘到达汉中(今陕西汉中),修复褒城过去的塘堰,灌溉几千顷田亩,对百姓帮助很大。

吴璘所部精锐,史称其“精兵为天下冠”。但他步入晚年后,“既老且病”,健康状况极差。乾道二年(1166年)时,朝廷采纳四川制置使汪应辰的建议,传密旨道:如果吴璘遭遇不测,由四川制置使司暂领其职任。

病逝川蜀

乾道三年(1167年)五月十七日(6月6日),吴璘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孝宗为其辍朝两日,追赠太师、信王,谥号“武顺”。除此之外,朝廷还越级赐给置办丧事的钱财。

宋宁宗时,吴璘之子、宝文阁待制吴摠请求以吴璘配享宋孝宗庙廷,但此议未获同意。

开禧二年(1206年),吴璘之孙、太尉吴曦发动叛乱,最终被杀。他的党羽及妻儿、叔父、弟弟等都被处死,吴璘的后裔被朝廷迁往湖广、浙江一带,只有吴玠的子孙免于连坐,以供奉吴璘。

主要成就

吴璘为人刚勇,通读史书,在国家大节方面从不退避,而不拘小节,重视人才。他与兄长吴玠相继保卫川蜀,长达三十余年,“隐然为方面之重”,为一时干城,其威名仅次于吴玠。

军事

  • 屡抗金军

主词条:宋金川陕争夺战

吴璘在北宋末年随兄长吴玠抵御西夏,屡立战功。南宋初年,吴璘与兄长配合,于箭箐关战役击退金将没立和乌鲁、折合军,又在和尚原、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

吴玠死后,吴璘与郭浩、杨政等三大将协力抗金,保卫四川。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背盟南侵,吴璘力主坚守,与西线金军主将完颜撒离喝大战于凤翔、扶风,又破金将鹘眼郎君三千骑兵,趁胜攻占扶风,大败完颜撒离喝于凤翔城西百通坊,隔在陕北的右护军得以撤回川陕边境。次年,在秦州以北的剡家湾之战中大败金军胡盏等部,收复秦州及陕西各州郡,声振关中。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废帝完颜亮背弃盟约,率大军入侵南宋。金军西线由徒单合喜领军南下。吴璘带病驰赴前线,指挥作战,取得一定战果。并联系契丹、西夏及山东、河北等地军民,号召各方一同反抗金国。次年,他以攻为守,命姚仲、王彦等分路出击,主动发起攻势,亲征攻克德顺军,接连收复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吴璘所率西线宋军与金军互有胜负,长期对峙,直至“隆兴和议”签订,方才撤回。

  • 军事思想

根据长期在西线与金军作战的经验,吴璘曾用八个字总结自己克敌制胜的方法,即“弱者出战,强者继之”。宋高宗闻言后,评价此法与战国名将孙膑的“三驷之法”(即孙膑赛马)相同,“一败而二胜也”。

详细来说,吴璘认为“金人有四长(“四长”指骑兵、耐力、重甲、弓箭),我有四短”,应扬长避短。所以,他对比吸取彼此的优点,以分队的方式克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即车轮战)的方式挫其锐气;以强弓劲弩射穿其重甲;以“以远克近”、“以强制弱”的方式应对其弓箭。

在剡家湾之战与金将胡盏、习不祝交战时,吴璘创立了以步制骑的“叠阵法”。具体指:每次交战时,“以长枪居前”,长枪士“坐不得起”;其次是强弓,再次是强弩,命弓弩手跪膝等待;接着是神臂弓。如与敌人相持百步内,则是神臂弓先发;如已距七十步,则弓弩齐发;以此布阵时,用一排拒马保护步兵,以铁钩相连,待到步兵受伤时便进行替换,替换时以击鼓为令。骑兵分布于两翼,在前方掩护布阵,待到阵成后撤退。当诸将有疑虑时,他又解释“此古束伍令也,军法有之,诸君不识尔”  。正是这种方法,使得吴璘在对抗金军时屡次获胜。

在择将方面,吴璘重视实战军功,他认为“兵官非尝试,难知其才”,如果因为其人立下“小善”就随意任用,那将使投机取巧之人得志,长年征战戍边的“边人宿将之心怠”。

政治

吴璘晚年改判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时,留心民间疾苦。他修葺褒城的塘堰,灌溉田亩数千顷,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又废除冗赋,惩治贪赃官吏。甚有政声。

其他作品

吴璘曾经写有两篇《兵法》,大意是:“金人有四个长处,我们有四个短处,应当避免我们的短处,制服金人的长处。金人四长是骑兵、耐力、厚甲、弓箭。我会集夷狄(此指金军)和汉人的长处,都收取而且一起使用这些方法,用分成几队制服金人骑兵;用轮番时战时停制服金军的耐力;制服金人穿的厚厚铠甲,就用强弓劲弩射箭;制服金人的弓箭,就采用用远战胜近,用强战胜弱。布阵的方法,就用步兵为阵的中心和左右两侧,以骑兵为左右肋,把拒马(抵挡敌骑)排列在两肋之间,至于数量多少增加减少情况,就要在作战时见机行事。”通晓兵法的人都从吴璘这里借鉴经验。

家族成员

关系

人物

备注

曾祖父吴廉累赠太师、魏国公。
曾祖母李氏追封魏国夫人。
祖父吴遂累赠太师、楚国公。
祖母齐氏追封楚国夫人。
父亲吴扆累赠太师、鲁国公。
展开表格

表格参考资料:[2]

史籍记载

《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2]

《史传三编·卷三十七·名臣传二十九》[3]

后世纪念

南宋抗金双雄吴玠、吴璘纪念馆

吴曦之叛平息后,朝廷念其先世保蜀之功,处理相当宽厚。吴玠一门没有受到任何牵连,吴璘的坟庙照常保护,由吴玠子孙主祀。吴璘的子孙除吴挺一门从重,其余迁徙浙江。但平叛的安丙在实际处理时,除派人将吴曦的两个儿子,叔父吴柄,及其弟吴晓、吴晛、吴晫三门诛绝,除将余党全部杀死外,安丙还纵容捣毁了吴璘墓。

陕陇川现仍留有吴氏的庙祠二十余处,战地遗址、遗迹三十余处,共六十余处,如庄浪吴王庙,天水名将庙,徽县忠烈祠,宝鸡吴公祠,凤县涪王祠,成县吴挺墓,阆中锦屏山书刻等。这些庙祠、遗址、遗迹至今大都保存完好,惟独吴玠、吴璘、吴挺长期驻守过的兴州,一处不存。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高宗诏作于仙人关的吴王忠烈庙,在吴璘死后六十八年,即被安丙占据,以“安公生祠”代替。略阳南坝的吴王坟(吴璘墓),及孝宗御书“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墓碑,也遭到了人为的严重破坏,早已不知去向。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镇北部,吴璘也有庙祠,被当地百姓尊为本方土地的守护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二传说是他的生日,此时都会举办庙会。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杨存中:和尚原,陇右之藩要也。敌得之,则可以睥睨汉川;我得之,则可以下兵秦雍。曩议予金人,吴璘力争不从。今璘在远,不及知。臣若不言,非特负陛下,亦有愧于璘。[1]

吴挺

:臣之先臣璘,奋身边部。自太上光尧皇帝朝都车之事,率先请行。肆我陛下即位,一心事君,匪躬宣力,积劳西南,洊被褒厚。

赵昚:惟汝父璘,勤劳王家,积四十年。英风义声,燀耀显明。九命二伯,淑旗绥章。高其名器、崇其物采矣。

王曮

:王雄姿正志,刚毅静深,喜大节,略苛细,不严于刑而人自畏之。读史传晓大义,幕府文书,轻重之间,亦时自窜定。其爱君忧国之诚,得之于天,虽造次不能忘也。其治军如其治家,而恩威兼之。知人之明,尤为当世所重。平居军旅之外,家事一不问舍,俸入不营一钱。王每出师指麾诸将,风采凛然,不敢仰视。士宁死敌,无敢犯令,故用兵未尝败。尤长于持胜。

吕中:是时北方人乱,内有耶律之变,而我师之出,兴州路得十二郡,金州路得四郡。吴璘复大散关,入德顺军,父老拥拜,几不可行。

脱脱:①吴璘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代兄为将,守蜀余二十年,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玠。高宗尝问胜敌之术,璘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曰:“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2]②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2]

黄道周:吴璘玠弟,战功多利。散漫难攻,隘击容易。立第二关,以张形势。血战破之,窥蜀无计。金人败盟,众欲退避。璘怒斥之,战守两济。金屯刘园,璘请讨致。叠阵攻之,以强乘蔽。再战山上,敌忧败毙。势已垂危,班师诏至。秦桧为奸,复主和议。战胜转惊,败已成例。可惜英雄,空生其际。虽赠太师,不胜短气。

朱轼:宋之南渡,巴蜀最为上游,所以藩蔽荆襄、控御关陇者也。二吴兄弟实经营之,始保和尚原,继守仙人关,设形势、据险阻,使金人不得轶越,而下流安矣。及和议既成,将遂分兵撤备,而璘与胡世将力陈其不可,终以保蜀。兄弟相继数十年,绥辑人民,辅宁国家,可谓悉心以勤其事者,贤于张俊、杨沂中辈远矣。[3]

蔡东藩:①一门竟出两名臣,伯仲同心拒敌人。莫怪蜀民崇食报,迄今庙貌尚如新。[4]②惟吴玠兄弟,保守陇蜀,迭建奇功,乃不与韩、岳并称,殊令后人无从索解。[4]③(李)显忠勇号无敌,尤一时干城选,而西北且有吴璘、王刚中等人,济以虞允文智勇兼优,俱足深恃,奈何内厕一史浩,外厕一邵宏渊,西北十三州三军,既得而复弃之,灵壁、虹县及宿州相继收复,淮西一带,将成而又隳之。[5]

李震:①再次,陕西方面作战,由于胡世将对诸军抚御有力,指挥适切,及吴璘等诸将之勇敢善战,故颇能予金人以打击,逼使金人困顿于永兴凤翔之间,而一筹莫展。尤其世将一面保据蜀口,一面使郭浩等诸将在敌后展开攻势,此种战略指导,更足称道。总而言之,建炎以来,宋军之真能战胜攻取,而予金人以真正打击者,前有吴玠,后则世将及吴璘诸将也。②尤其吴璘之在秦凤,看破金兵在陕西只有自守之力后,即发动广泛攻势,收复十余州之地,逼使金人困守泾渭之间,金人之所以终于言和,而不敢再起灭江南之念,璘与有力焉。吴璘固一善战之将,然川陕方面忠义军之善战,其功亦不可没也。

吴璘少好骑射,善读兵书,经常随兄参加攻战,英勇果敢。[6]

轶事典故

德顺军之战期间,吴璘带病领军与金国西路元帅徒单克宁长期对峙,收复秦凤、熙河、永兴三路。但宋孝宗即位后,听从朝中主和派意见,下诏要求吴璘撤军。当时幕僚中有人劝他“苟利社稷,专之可也”,不能马上撤退,吴璘神色愀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主上即位之初,璘握重兵在远,朝廷俾以诏书从事,璘敢违诏耶?”为了避免朝廷对他的猜疑,吴璘只得仓促撤军,最终损失惨重,且力战争夺的陕西土地也尽皆沦丧。

吴璘在临终前,命幕客为他准备遗表,请求孝宗“无弃四州(指宋廷割让给金的唐、邓、海、泗四州),无轻出兵”。随后封存遗言交给家人,让他们在他死后再启封。吴璘逝世后数日,家人打开查看,发现他也只是交待了关于家庙祭祀等几件事,再无他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