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鲍参军集注

作品体裁

杂言古诗

作品类型

即事感怀

主题

感叹

主题

悲愤

主题

哲理

写景

饮酒

作品赏析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中间四句“人生亦有命”至“举杯断绝歌路难”,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结尾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2]

创作背景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的组诗作品,《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这十八首诗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个时期。[5][1]

作品评价

宋代许顗《许彦周诗话》:“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明代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清代成书倬《古诗选》:“《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4]

作者简介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有争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因曾任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军府参军而被后人称为“鲍参军”。

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

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中国)陈晓芸 . 弘教系列教材 历代经典诗文吟诵鉴赏读本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09 . 108 .[3] 吴小如 等 .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 755-766 .[4] 赵光勇 . 汉魏六朝乐府观止 . 西安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 285-292 .[5] 黄岳洲 .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 . 北京 :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13 . 397-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