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佛教典故

据《修行本起经》等所载,太子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一日,在侍卫扈从下出游。出东门,见一身色衰老可哀之老翁,乃觉知世间的老苦。出南门,见一人病苦缠身、百节痛毒,乃感受到病苦可厌。出西门,见族类扶舆死人,并随车步行啼哭,遂感到死苦之可厌。即转辔出北门,见一着法服持钵的沙门步行安详,乃决心舍宫逾城、出家修行。

记载四门出游之北传经典为数颇多,然所言略有不同。或仅记游观之事,而未记载四门;或记述太子于宫中已感知无常而决心出家。至于巴利文的四尼柯耶未见载录。不过《大本经》中记载毗婆尸菩萨出家前为太子,曾乘车出游,见老、病、死者而有所感悟。

佛陀“四门游观”的故事

有一个典故叫做“四门游观”是从四个城门去游览观光,这是佛陀出家的因缘。

乔达摩·悉达多从小就很爱静坐,思惟、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不爱虚华热闹。由于乔达摩身为太子,他的父王因此非常担心,就鼓励他到外面走走看看。

东门遇老人:

首先从东门出去观光。他遇到一个很瘦、很虚弱的老人,生命就像风中的蜡烛,随时都会被吹熄。乔达摩一看就很悲愁,心想:“唉!人生总有一天会变成这样。”

南门遇病人:

出南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生病的人,倒在地上哀叫,痛苦的情形看了令人惊吓。乔达摩又想:“唉!人生总不免病苦,没办法永远健康吗?”

西门遇死人:

再从西门出去的时候,看到出殡的队伍,送行的六亲眷属哭哭啼啼,释迦牟尼佛觉得很哀伤,想到:啊!原来有生必有死,而生离死别是非常哀痛、悲惨的事情。

北门遇修行人:

等出了北门,看到有位出家人,举止安详、平静,好像内心充满了喜乐、自在,一看内心非常震动。

乔达摩因此思考──人为什么会变老、会生病、会死亡?要怎样才能不老、不病,甚至不会死亡?如何才能像这位修行者,这样的安详平静,没有忧愁苦恼?

这些就是乔达摩出家以前所看到的情景,就是促使乔达摩最后出家,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证悟佛性,达到成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百千陀罗尼,而说法救度众生的缘起。

生老病死是过程,在这个世间,无论富贵贫穷、智慧愚痴,无论是出生在天上、人间或三恶道,凡是生存的必定有死亡,跟死亡没缘的众生,一个也没有。所以有首偈说:「元宰公侯,于今安在;妻财子禄,到此成空。」人若是到了眼睛一闭、手脚一伸的时候,不管身为皇帝,还是宰相、议长、部长,这些地位名望都成为过去,平生所拥有的包括丈夫、太太、子女,或是动产、不动产,都已经成空。

四门游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