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水生动物肉食性简介鲭鱼是一种很常见的可食用鱼类,出没于西太平洋及大西洋的海岸附近,喜群居。在中文语境下要注意区别于中国的四大家鱼之一的“青鱼”。鲭鱼平均身长30至50厘米,寿命最长可至11年,它以吞噬浮游生物及鲟鱼、鳕鱼和鲱鱼所产的卵为生。鲭鱼又名“鲭花鱼”。俗名鲐鱼、鲐巴鱼、青鲇鱼、油胴鱼、鲭鱼、青条鱼。大西洋鲭鱼、波士顿鲭鱼、tin-ker鲭鱼、太平洋鲭鱼、日本鲐鱼、chub鲭鱼、美国鲭鱼、蓝鲭鱼、竹马鲛鱼。

中文名

鲭鱼

体重

约150~400克

日语名

サバ

鲭科

动物界

鲈形目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鲭属

二名法

Mackerel

分布区域

西太平洋及大西洋的海岸附近

拉丁学名

Scomber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

新鳍亚纲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体长

平均约30~50厘米

5种

别称

鲭花鱼、油胴鱼、花池鱼、花巴、花鳀、青占、花鲱、花仙、鲐鲅鱼

物种简介

鲭鱼(Mackerel)有许多品种,但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捕获的正鲭鱼才是真正的鲭鱼。品种包括白首鲭(或称西班牙鲭鱼)、竹荚鱼(又称马鲭鱼)、加州竹荚鱼、琥珀鱼和美洲与南亚水域的鲳参。

鲭鱼为远洋洄游性鱼类,大群活动,游泳力强,有趋当光性;夏季结群游向近海生殖,卵生。我国沿海及太平洋海域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

鲭鱼

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胯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鲭鱼鳀鱼青鱼鳕鱼
外观

体长平均约30~50厘米不超过15厘米145厘米-
体重约150~400克--300~750克
分布区域西太平洋及大西洋的海岸附近全球各海域全球广泛分布世界的各大洋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展开表格

生活习性

密集的鲭鱼群游弋在水面,绵延32公里(20英里)之长。它们主要靠贝类的幼虫、

鲭鱼

蠕虫、鱼卵和小鱼为食,而它自身却是鲸鱼、鲨鱼、海豚、金枪鱼和海鸟的食物。春季,鲭鱼向海岸迁徙产卵。雌鱼产卵数量达200,000至400,000个。每个卵中都含有一小滴油脂,这样它们就可以漂浮在水面。鱼卵孵化需要四到六天。小鱼长得很迅速,两个月内就能长到平均5厘米(2英寸)的体长。秋季,鲭鱼游回深海中。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为中国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此种鱼类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鱼肉每百克含蛋白质21.4克、脂肪7.4克,肉质坚实,除鲜食外还可腌制和做罐头,其肝可提炼鱼肝油。

鲭鱼是一种很肥、肉色深暗的鱼类,因此很适合烤、烟熏或扒烤。它可以和白酒一起烹煮,也可以淋柠檬汁或类似的酸料生吃,以保留它的美味。鲭鱼全年都有供应。

产地产季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均产之。主要有海洋岛、连青石、大沙及沙外等渔场,渔期一般春汛为4~7月份;秋汛为9~12月份。南海沿海全年都可捕捞。

选购方法

1.鲭鱼与鲅鱼体形很相近,不同点在于:鲭鱼眼大体宽,体侧是蓝黑色

鲭鱼

条纹,尾柄短而细,两背鳍分开,距离较大,背、臀鳍后只有5个小鳍;

2.肉中含组织胺量较高,保存不当易产生组织胺类物质,食后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

营养成分

鲭鱼含有丰富的铁质、钙质、蛋白质、磷、钠、钾、烟碱酸及维他命B

鲭鱼

、D群,以及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根据研究指出,在其他水产中鲭鱼的DHA含量仅次于脂身鲔鱼,排名第二。营养价值极高,脂肪中更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EPA及活化大脑的DHA,所含油脂成分较多、油脂清澈而且好吃。

鲭鱼之鱼脂具有降低血脂肪、胆固醇且预防新血管疾病、摄护腺癌等功能,多吃鱼有益健康,还可补充人体内铁质的不足,对小朋友和老年人而言,鲭鱼是最适合他们食用且易于补充所需的营养。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鲭鱼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206千卡
蛋白质16.4g
脂肪15g
胆固醇56mg
展开表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