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支,是在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流行于萍乡市内及湘赣边陲。它的雏形形成于明朝末年,由萍乡民间灯彩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唱。说唱时,胡琴与笛子相和,锣鼓与唢呐伴奏。明末清初,由于战乱,沿海闽南粤东大批难民经赣南到萍乡垦荒谋生,带来了闽粤赣边的赣南采茶戏,已具雏形的萍乡采茶戏受其影响,得到迅速发展。至清末,安源煤矿开发、株萍铁路通车、汉冶萍公司成立,引来大批湘鄂农民涌入安源当矿工,于是,湖南花鼓戏流入萍乡,很快与萍乡采茶戏合流。原本历史不长、表演、唱、做尚未发展定型的萍乡采茶戏,兼容并蓄,又从花鼓戏中汲取艺术营养,丰富剧目曲调,辗转于乡间演出。

中文名

萍乡采茶戏

非遗级别

省级

特点

载歌载舞、乡土风味浓郁

流行地域

江西萍乡与江西、湖南交界地区

艺术类型

传统戏曲剧种

正文

萍乡采茶戏又叫萍乡戏,是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是产生、流传

在湘赣边界萍乡市及其邻近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风味浓郁的地方戏曲。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采茶戏的唱农贷曲调依不同的调式色彩、旋律特征和曲式结构,分为“采茶调类”、“神川调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有的曲调又因行当(生、旦)不同,声腔又有“正韵”、“派韵”之分,具有同典异腔之妙。

发展

萍乡采茶戏,是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它形成始于清乾年间,是由民间灯彩

萍乡采茶戏

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唱,受赣南采茶戏的影响,经民间艺人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萍乡县文联戏曲改革工作队,收集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采茶戏,花鼓戏曲调以及山歌小调400余首,从中挑选了100余首和萍乡语言相吻合的曲调,作为剧种的常用曲调,整理演出了传统小戏《卖杂货》 、《哨笋》等。萍乡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以小戏和折子戏为主。解放后,创造了30多台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以偏重唱工的文戏为主,也有一部分做工戏。在演技上是唱做并重,丑角的矮子步、扇子功,旦角的手巾功及梳妆、挑水、刺绣等。萍乡采茶戏的唱腔曲调最常用的有40多种,分采茶灯类、神灯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歌腔类。萍乡采茶戏的音乐伴奏以管弦为主,有唢呐、二胡、板胡等。

音乐

萍乡采茶戏音乐是在萍乡民歌、采茶灯歌和小调的基础上产生衍变而发展起来的,它属“曲调联缀体”。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特殊原因。它曾广为吸收客家、赣南、赣中等地区的地方戏曲音乐,后来又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因此,它具有赣南采茶戏音乐、长沙花鼓戏音乐和赣中采茶戏音乐相综合的特点。犹如几种山花杂交,基因优良,既粗犷开朗,又优美觉悟;既朴实真挚,又诙谐风趣,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唱腔

萍乡采茶戏的唱腔依不同的调式色彩,旋律特征和曲式结构,分为“采茶调类”、“

萍乡采茶戏

神川调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有的曲调又因行当(生、旦)的不同,声腔又有“正韵”、“派韵”之分,具有同曲异腔之妙。

萍乡方言,声调柔和,具有客家、赣、湘方言的综合色彩,萍乡采茶戏音乐腔则同萍乡方言声调紧密结合。“依字行腔”,是它传统的创腔上、下句旋律产生大同小异的变化,听去轻重强弱、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传统的乐队伴奏分左场、中场和右场(即文场和武场)。系民间小型乐队建制,人员精简,一专多能,灵活机动。其主奏乐器有:喷呐(分大、中、小青)胡琴(亦称瓮琴),发音响亮、粗犷浑厚。锣鼓全奏,热烈欢快,乡土气息浓郁。

发源地

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蔚起,在这片广袤而丰饶的土地上,先人们筚路蓝缕,辛勤劳作,以巨大的韧性和包容精神,持续而富有独创地发展自己的文化。20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安源大罢工和秋收起义,苏区革命文化运动在血与火中形成了健康活泼、积极奋进的特色。吴、楚文化的相濡浸染,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汇合,构成了萍乡鲜明的文化特征。

代表剧目

2006年,萍乡采茶戏《燃烧的玫瑰》作为江西省推荐的惟一剧目参加了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

的中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并获得有关专家的好评。据悉,此次评比展演是2007年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选拔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演中获得最高奖次的剧目将参加文化部“文华奖”的预选。

《燃烧的玫瑰》讲述青年人赵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倒车将一名小女孩撞伤致死后,在良知和责任面前,义无反顾地自寻证据将自己告上法庭的故事。该剧旨在弘扬正气、呼唤道德,倡导真善美。该剧自去年参加江西省第七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多项奖后,2006年7月又作为全国10台优秀剧目之一赴北京参加了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的中国庆祝建党85周年现代戏展演。

采茶戏的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为主,《燃烧的玫瑰》是第一个反映都市题材的采茶戏,可谓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相关词条

高山剧蒙古剧瑞河戏盱河戏秦腔川剧赣剧黄梅戏朔县秧歌影子腔淮红戏戈阳腔二人转京剧陇剧汉剧折子戏上党皮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