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又称东湖,是圆明园遗址公园中最大的湖。面积34.4万平方米,水源原来主要自昆明湖,泉水断流后,1983年进行治理,改从京密引水渠引水,最后退入北京北部的清河,归海河流域北运河水系。

整个湖区,湖光山色,优美如仙境。清代始建皇家园林圆明园,后被遭英法联军焚毁,水系淤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疏浚有恢复部分建筑,辟为遗址公园。

中文名

福海

景点类别

自然风光

所属国家

中国

地理位置

圆明园中

风格特点

整个湖区,湖光山色,优美如仙境。

别称

东湖

所属水系

海河流域北运河上段温榆河支流万泉河

面积

517亩

建设背景

名称由来

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叶。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仙”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

地理环境

福海,流域内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丰枯交替发生等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614毫米。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丰水年多达1406毫米,枯水年仅381毫米。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至3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季节极不均匀,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问题的64%,春冬两季仅占11.2%。

历史上福海最深处达3.8米,一般水面深度也有2.3米。这样的深度是为保证每年端午之日龙舟竞渡,平日走大船。

福海地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旱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风小光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春秋季节短,冬夏季节长。

福海地域,属华北平原北部边缘,位于北京西山东部,属新生代沉积区,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松散沉积层。由永定河总冲积扇和清河冲积扇组成。永定河冲积扇,在地表5米覆盖层以下为一卵石、粗砂组成的含水层,地面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一般在58米~45.6米之间,地面坡降约1‰。清河冲积扇,在地表10米覆盖层以下,为隔水层与含水层相间出现。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48米~35米之间,地面坡降约为1.3。

位置境域

福海,在北京市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圆明园内。东至圆明园与长春园分界,西至延真院,北至藏密楼,南至育宫。是圆明园内最大的湖,长600米、宽600米,面积517亩(34.4万平方米),是圆明园内河湖水系的重要要组成部分。

保护措施

湖区治理

1984年12月1日,福海景区整修开工典礼举行,历时7个月竣工。1997年~1998年,清挖福海,整修福海周边遗址,共挖土方13.24万立方米,清整遗址3604平方米,新建桥梁1座,改造桥梁6座,铺装道路2183.92米,整修福海驳岸5992.7延长米。

水系治理

清河源于海淀区西部香山一带。清代名会清河,是漕运军粮供清河镇一带驻军的河道。新中国成立前清河水源有二:一为西山下泄之山洪或泉水沿北旱河进入;二为玉泉山的泉水沿北长河过青龙闸在安和桥与北旱河汇流进入。清河主干流从安和闸开始(以上称北旱河)经圆明园、清河镇、立水桥入温榆河。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海淀境内长度12公里,流域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途有大量的自流井水和万泉河、小月河等支流汇入。故水量充沛,但河道窄浅湾多,排洪能力很低,雨季常漫溢出槽,灾及两岸。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对干流全面疏浚过一次,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使其泄量达到26立方米每秒。1963年大雨,清河流域遭受暴雨侵袭,文教区积水,体育学院进水、污水倒灌,毛纺厂、粉丝厂被淹,立水桥交通中断,17个村庄两万多亩农田受灾。

1970年代,流域内市政建设发展较快,支流万泉河、小月河等迫切要求改变面貌,全面治理清河的工作遂于1977年开始。

万泉河,是清河的较大支流,源于海淀区万泉庄村西的诸淀塘。清代曾把万泉水系的大小湖泊都圈入皇家园林,是一条幽静、清洁、秀丽、水量充沛的河道。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断面雍塞,河床淤高,到新中国成立前,沿河不断发生洪涝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和1970年曾做过两次疏浚,疏浚后的最大过水流量为5~20立方米每秒。治理的标准较低。治理后,万泉河上建成府闸,闸前两处引水,自南向北流入福海。

建筑特色

水系构成

园外水系

圆明园内水源有三:一为昆明湖自二龙闸出,经西苑、梅花桥,在圆明园西南角入园,经福海,绕园内各水系后,在七孔闸流出,入万泉河;二为万泉河水,自万春园入园,经万春园各水系后北流与长园园水系相通,最后东流出二孔闸入万泉河;三为园内自流井和泉眼。自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水系逐渐淤塞。1984年整修圆明园,首先疏浚福海,逐渐修复水系,1995年园内水面面积恢复至80万平方米。水源来自京密引水渠昆玉段(原南长河),沿治理后的万泉河,于成府闸上游入万春园,再穿过园内水渠进入福海。

万泉河,起于海淀区万泉庄西,自南而北入清河,因汇纳“万泉”之水,所以得名“万泉河”。该河是清代畅春园、圆明园供水河流。泉水断流后,1983年进行治理,改从京密引水渠昆玉段建闸引水,流经圆明园各湖泊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园,于大石桥北入清河,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

清河,以水清冽故名,清代名“会清河”。从安河闸起东北流,经肖家河、朱房村、清河镇、河北村、立水桥、沈家村、沙子营后入温榆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清河水源有二:一是西山之山洪及泉水沿北旱河进入,二是玉泉山泉水沿北长河进青龙闸在安河桥汇入。清河下游清代曾是供应清河镇一带驻军军需的漕运河道。1978年,治理清河,裁弯取直河道,缩短为23.7公里。

园内水道

圆明园内的具体水道,根据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藏样式雷图及相关历史档案资料记载,圆明园的来水水源有两个,入水口有九个,出水口有三个。具体为:

圆明园入水口有二:一为万泉河引来的玉泉山、香山的泉水和山水,由圆明园宫门西边藻园入水口处入园,这是圆明园的主要入水口,圆明园大部分湖面用水来自此水口;二是黑龙潭边小清河引来温泉、阳台山、凤凰岭一带泉水和山水,从紫碧山房入水口处入园,保证圆明园北部鱼跃鸢飞、北远山村一带江南水乡风景区及西洋楼景区用水。

圆明三园的出水口有三:其一为长春园西洋楼景区东北角,西洋楼景区用水从此口排入小清河;其二为长春园狮子林东七孔闸,此出水口为全园主出水口,圆明园五孔闸出水流经长春园全园后,从此口排水到小清河;其三为绮春园心境轩东出水口,绮春园各景观用水从此出水口排入万泉河。

后来,圆明园周边地区及圆明园本身水系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来圆明三园的供水源头玉泉山水系和西北入水口早已关闭,昆明湖的水已不能直接进入圆明园。东部开放区水源主要是由正觉寺东侧入水口和北京101中学校门西边(小南园)入水口引入绮春园水系,后流入福海。从线法桥五孔闸流入长春园水系。三园之水最后汇集长春园东北区,多余的水由溢洪闸(原七孔闸)汇入小清河。

岛屿码头

福海中央用嶙峋巨石砌成的三个小岛,是仿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的画意而建的。雍正时叫“蓬莱洲”。乾隆改名为“蓬岛瑶台”。三岛中,中岛最大,约45米见方(东岛30米见方,西岛约20米见方),名“蓬岛瑶台”。

福海码头,位于福海东北角。

紫碧山房码头(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角紫碧山房遗址岸边。史料记载,乾隆皇帝要来紫碧山房需要从河道坐船,再从一个方形码头上岸进入宫门。2017年考古发现,方形码头的旁边还有一个半圆形码头。半圆形码头从上到下有个梯形的坡度,正好和船头的弧度吻合,方便固定船头。

福海

园林建设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部偏东,南隔万泉河北京大学紧邻,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约120公顷,由圆明、长春、绮园三园组成。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开始建园,作为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的赐园,初时规模不大,雍正亲政后,不断增建,后期已达3000亩。雍正三年(1725)八月二十七日,雍正首次驻骅该园听政,成为帝京中最重要的皇家园林。乾隆继位后,续建成了圆明园十四景,又陆续在其毗邻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和春熙园,并将五园连成一体,这是圆明园鼎盛时期。

福海的开发始于雍正继承皇位后,他逐步把花园改造成宫苑,圆明园的苑囿随之扩大,为考虑皇室生活上休闲游乐的需要,动用位于圆明园东部的“东湖”。

《圆明园大事记》载:“雍正四年(1726)正月已在圆明园内御门听政,六月传旨做雍正御笔匾额二十六面,其中有“廓然大公”、“深柳读书堂”。可见这两处属于福海景区的景点在雍正四年之前已建成。始建开工时期还得早于1726年。雍正三年(1725),园内景区之扩建已全面铺开。可见皇家苑囿总体规划早已把福海景区列入重要组成部分。

雍正帝别出心裁,在500米×550米的大水面中心点缀神州三岛,定名“蓬莱州”,后改名“蓬岛瑶台”。雍正御书额:神州三岛、日日平安报好音、瀛海仙山。这三个小岛,与汉代太液池有异曲同之妙。乾隆御制《蓬岛瑶台》诗:“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真妄一如,小大一如,能如此是三壶方丈,……”。在福海东北安排的“方壶胜境”,华丽的宫阙楼阁,也是为了海上三神山而设。

从《钦定日下旧闻考》可靠的记载,雍正帝御书的匾额遍及福海东西南北四岸的景点,福海景区总体布局已经形成。匾额分布情况如下:

东岸:接秀山房——接秀山房、揽翠亭。

西岸:澡身浴德——深柳读书堂、溪月松风。

南岸:夹镜呜琴——广育宫奉碧霞元君,殿额:恩光仁照、西山入画、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

北岸:平湖秋月——平湖秋月。

廓然大公——双鹤斋、采芝径、天真可佳、菱荷深处、影山楼、环秀山房、临湖楼。

四宜书屋——四宜书屋。

中心:蓬岛瑶台——神州三岛、日日平安报好音、瀛海仙山。

北岸重要景点“方壶胜境”虽未见到雍正帝御书匾额,方壶胜境景点里的匾额都是乾隆帝御书。但以福海景区总体规划布局上分析,它地处圆明园水系下流总闸(五孔闸)出水口,湖面较大,并与大船坞相通,这是福海水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海景区总体规划非常完整,景区的建设是遵循总体规划进行的。雍正继承皇位后,即时开始按宫苑的要求规划扩大圆明园,雍正元年(1723)便开始进行总体规划,雍正二年(1724)正月奏准为圆明园扩建工程采办木植。同年已制定圆明园扩建之总体规划。雍正三年(1725)圆明园大宫门内外之朝房殿宇已建成,园内景区之扩建已全面铺开。

雍正四年(1726)六月传旨做雍正御笔匾额二十六面:“镂月开云”、“天然图画”、“杏花村锈”、“廓然大公”、“瑞应宫”、“深柳读书堂”、“如意馆”等。(以上引自《圆明园大事记》,杨乃济辑。)可见上述诸景区已基本建成,或部分修建,工程进行非常迅速,而那些建筑工程宏大,施工复杂的工地,虽已全面铺开,非短期能完成。像“方壶胜境”这样华丽的亭、台、楼阁,可能是在雍正末期或乾隆初期完成的,故未见到雍正御笔匾额。乾隆九年御制方壶胜境诗中所言“海上三神山,舟到风辄引去,徒妄语耳。要知金银为宫阙,亦何异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远求,此方壶所以寓名也”。从乾隆诗文中已明确建“方壶胜境”是为供奉“海上三神山”,这与“蓬岛瑶台”(蓬莱州)的立意是一致的。其他的景点如“广育宫”供奉的碧霞元君、“廓然大公”安排的是“双鹤斋、采芝径”。乾隆二十年御制廓然大公八景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皇考御书题额时有卿云护之”。意思是雍正有卿云护身,非常人也。诗中还写有“仙术何须倩法善?往来常作广寒游”,……“倩得仇英写生笔,定须为作采芝图”。

咸丰十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毁,致使这座经历151年,集全国财力、物力和无数精工巨型匠修建起来的“万园之园”成为一片废墟。民国以后,废墟遗存又遭破坏,园中残存的石雕不断流失。[1]

1949年后,遗址逐步得到保护和修缮。1976年成立圆明园管理处。1980年代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疏浚福海,整修涵秋馆、别有洞天、西洋楼等遗址,复建绮春园宫门、万花阵迷宫(局部)等古建,并对部分遗址进行发掘清理。逐步开发成为遗址公园。1988年1月13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