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门,是明清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又称彰仪门。明代称广宁门,清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

广安门城楼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改建后城楼重檐歇山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1956年,广安门拆除。

中文名

广安门

别名

彰义门

外文名

Guanganmen

建立时间

明代嘉靖年间

别称

广宁门

位置

北京外城西垣正中偏北

拆除时间

1956年

通进深

6米

所属地区

北京市

建筑特色

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清代,当雍正皇帝决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后,便下令修筑这条从广安门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对于当时耗费巨资铺设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两三”来形容。那时仅从广安门到小井村长1500丈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八万两,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为外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那时广安门外最常看见的景象,就是“拉骆驼跑城儿”。

注: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北向南拍摄的广安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北侧面。

建设背景

广安门

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雍正年间,因为皇帝打算在河北修建皇陵,雍正帝下令从广安门到宛平城修筑石板路。广安门到小井村的路段长1500丈,共花费白银八万两,平均每尺长的道路用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因此有“一尺道路五两三”的说法。这条道路的修通对广安门地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所处地位

京张铁路起点车站——广安门车站在北京与各地之间的铁路、公路修通之后,广安门的重要地位逐渐下降,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城门到菜市口大街并没有二层楼房,这条大街也并非是商铺相连的大街。1956年,广安门被以“年久失修、阻碍交通”的理由拆除。

2001年修成通车的两广路,使广安门一带的经济得到了促进,正逐渐成为北京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参见

广安门事件

地理位置

广安门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