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种版式。

中文名

大观通宝

收藏地

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301号

首次发行时间

北宋大观年间

货币材料

铜钱铁钱均有

重量

小平重5克,折十重18.2克

规格

小平直径25毫米,折十直径40毫米

外文名

Grand view TongBao

在位皇帝

北宋徽宗赵佶

同期钱币

圣宋建国崇宁政和重和宣和

所属博物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钱币字体

瘦金体和行书。由宋徽宗亲笔题写

艺术价值

较高

所属地区

上海

简介

大观通宝

这枚“大”字一捺特别长的当十大观通宝,钱径40毫米,比普通当十大观通宝38毫米略大;厚3毫米,比普通当十大观通宝略厚;重18.2克,也比普通当十大观通宝重一些;制作精致美观,地章平整,面文和缘深峻。宋代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今天人们观赏、收藏的丰富宝藏。针对北宋钱币而言,宋朝建立以后,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铸造了“宋元通宝”钱。因为在钱币上直接铸明了国号“宋”,所以被称为“国号钱”。宋仁宗铸造过“皇宋通宝”等。其中“皇宋通宝”品种较多,普品存世颇丰。1979年,北京密云县的一个废旧物资回收站,曾从回收的废铜烂铁中发现一枚国宝级的九叠篆文“皇宋通宝”。钱文叠迭,九曲八弯,如同皇帝印玺上的文字,观赏性很强。

清晰图

北宋货币大观通宝,是由徽宗御题钱文。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终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钱为主,其间也有大钱流通、钱币的轮廓,尺寸都有一定标准。因此宋钱版别极多,历代罕有,钱文除真、草、隶、篆,行外,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瘦金体。

“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勾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任凭顽铁买江山!”诗中传述的便是北宋徽宗传神的瘦金体。徽宗早年继承帝位,崇尚书法绘画艺术,却不善理国。他自己则御书亲题其中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重宝,宣和通宝背陕等钱文。御书钱钱文精美,铸造技术高超,为历朝之冠。

图中所示为御书钱“大观通宝”折二钱。钱币穿郭匀称规整,铜色略深。钱文“大观通宝”字体纤秀,气韵贯通,“通”字为宋代方头通(通字“甬”头写作方形)。背面无铭文。大观通宝又有铜钱和铁钱之分。北宋由于战争频繁,官家滥铸及民间盗铸蜂起,铜货短缺。因此政府开铸铁钱。御书铁钱有“崇宁通宝”折二钱,“大观通宝”小平、折二及行书小平钱。而御书铜钱“崇宁通宝”有小平和折十。折十版制颇多,并由徽宗亲自指导工匠精心制作。“大观通宝”铜货则多,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及特大型钱。其中又以折十钱钱文最为美观,小平钱中有些版别也极为上乘。大型铜“大观通宝”多为传世古币,罕有出土,而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徽宗御书钱中,以崇宁钱为上,大观钱次之。同是纤细钱文,宋御书钱则与新莽钱文审美意旨相去甚远。

御书钱市场价格视钱币版别不等。图示铜“大观通宝”折二钱约人民币70元左右,特大型大观通宝则值2万人民币。细郭大观钱径3.5厘米,价格约人民币1千元左右。最贱的为普通小平大观钱,市价人民币20元。宋代铸钱频繁,钱币版别极多,收藏时要格外留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宋部分钱币开始铸背文。背铭文始自至和重宝,有“虢、坊”文。其间元祐通宝篆书,行书钱背铸“陕”字,宣和铁钱部分也铸有“陕’字背铭。仅此几种,若有其他,则可定为伪古,须格外提防作伪者假冒币种鱼目混珠,以“出谱品”、“孤品”招摇欺骗。

观通宝

大观通宝小平行书铁母

韩永生及其夫人齐冀宁女士,继承家传爱好收藏。藏品颇丰,涉及陶瓷、古砚、钱币、什项等,不乏珍品。部分在南京电视台“玩家”节目多次亮相,深受好评。现选珍泉二品介绍如下。一 特大型“大观通宝”钱中国历代铸币钱文,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宋代赵佶的“瘦金书”为第一,有“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勾字字端”之誉。其他钱文书法虽好,风格与常人书法大同小异,而瘦金书却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别受人喜爱。

宋徽宗赵佶继承兄位,崇尚书法绘画,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共六个年号,曾为几种年号钱题写钱文。后世研究者称呼这些钱币为御书钱。

泉家论御书钱,推崇宁为第一,大观钱为第二。“大观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及特大型钱。折十钱文最为美观,小平中也有俊美之品。最为名贵的为特大型折五大观钱。此品特大型大观为水红铜质,直径为6.3厘米,穿径1.3厘米,光背。此钱深坑绿锈,背面右侧珠砂沁,品相一流,实属难得之珍品。

华光普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目录》中将特大型大观钱定为二级,定价为人民币一万二千元。

大观通宝铁钱

大观通宝铸造精美,小平钱常见,普通瘦金体版价格在20元左右,行书版价格在350元左右。小平中最珍贵的是行书铁母,钱文如行云流水,市场价格在10万元左右。折二铜钱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折二铁母在2万元左右,折三市场价格在3000元左右,折五应为试铸,稀见,折十美品市场价格在1000元左右。另有一种特大型大观通宝,应为后铸,性质待考。

来历

北宋徽宗赵佶作为一个皇帝,怠于政治,听信奸佞,他任用蔡京、童贯等奸佞之辈主持朝政。宋徽宗本人信奉道教,大造庙宇,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此外他还大肆搜刮民财,极尽侈靡,最后国库空虚。至金兵南下时,北宋几乎无抵抗之力,他本人也被俘去,并忧死异乡了。

但在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等领域里,徽宗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货币文化的创新上,他也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人们常说,书法在运用上有三难:篆刻难,书匾难,制钱文难。此三难中方印、书匾还比较容易,而在圆钱上铸字则要难得多了。但是宋徽宗赵佶却“因难见巧”,在钱币的方寸之间把他自创的“瘦金书”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把书法艺术推上了峰巅。赵佶的书法初学黄庭坚、薛稷和褚遂良,后自成一体,被称为“瘦金体”,铁画银钩劲瘦淡雅,风韵别致,堪称一绝。

他写的钱文与众不同,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手迹,这充分显示出他的书法艺术个性和美感。在钱币制作上,在方孔圆钱上安排四个瘦金体文,加上狭缘而不用阔缘,钱文与细廓的线条配合得非常得体,和谐。而这些钱文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点,坚画收笔带钩,撇如匕首,按如切刀,劲健有力,洒脱自如,加上廓深肉细的精湛作工,更显得豪纵俊逸,气度不凡了。特别是“大观通宝”四个字,有简有繁,在圆钱上本不易处理得当,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处,令人赏心悦目。

而大观通宝钱则是徽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其中行书大观小平铁母瘦金体特型出号大观。这两种钱都是珍稀之品。大观通宝钱是徽宗大观年间铸造的,相传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年末,当时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元。改崇宁六年(公元1107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

行书大观小平铁钱曾在陕西发现过,数量不多,铁母更是稀罕。这种行书大观是瘦金大观钱的异品,钱文虽无瘦金之刚劲,但飘逸洒脱,秀美异常,为徽宗手笔。特型出号瘦金大观,直径在6厘米以上,已超乎常制,可谓“宋钱之王”。四个瘦金体钱文,铁画银钩,光辉闪烁,格外表现出瘦金书之美。

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取继承神宗常法熙宁之意。崇宁钱是宋徽宗崇宁年间铸行的年号钱,包括“崇宁元宝”、“崇宁通宝”和“崇宁重宝”,传说中“崇宁重宝”是奸相蔡京所书,也有人说徽宗御书。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他屡罢屡起,被称为“六贼之首”。蔡京搜刮天下,打击异己,陷害忠良,镇压起义农民,恶迹昭著,臭名远扬。蔡京人品坏,但字却写得好,有人评他的字“欹侧姿媚,功力深厚,有严谨宽博豪纵之气”。赵佶爱其书法,就让蔡京书写“崇宁重宝”钱文,可蔡京并不把赵佶放在眼里,故意把“崇”字从山边“山”字头起,一笔插到底,把“宁”字(繁体“宁”字由:宀、心、皿、丁四字上下组成)中心的心去掉。当时就有人议论这是蔡京“有意破宗,无心宁国”。蔡京到底有没有意“破宗”、“乱国”,至今还是个迷。蔡京书写的钱文“崇宁重宝”为夹锡钱(即在铜钱中加有大量铅锡的合金钱)。史料载:“蔡京主行夹锡钱,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照此折算,人们手中的财富有一半被抢走了。老百姓不认可,群起而抵制。蔡京恼羞成怒下令对拒用夹锡的人“听人告论,以法惩治”。强行推行夹锡钱的结果是人心浮动,货币购买力下降,最后民众被逼无奈,揭竿而起,爆发了方腊、宋江起义,对北宋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钱币拓印制作方法

《东洋见闻录》记载:

工具:纸(蝉翼扎花或其它很薄的生宣纸也可)。

墨(各种墨汁都可太浓了可加水,固体墨也行)。

拓包(根据要做的拓包大小取海绵一块,团成圆状用家用保鲜膜包起,再包一层面布,最后包一层极细的真丝布,用皮筋缠住可调节拓包松紧)。

水(明矾一豆粒大小防止墨水晕染,胶水几滴增加墨汁附着性,水250克,盐30克防止纸长期保存后纤维收缩纸张变形,搅拌均匀水面上放一张生宣纸起到过滤的作用,用纸面渗出的水)。

棕刷(打压拓纸用)。

压板(用纸夹和塑料板绞成不同直径的)。

垫板(防止钱币移动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软胶皮垫和书都行)。

镇尺(压纸)

毛笔(沾水)

制作:

1。垫板上放一小块生宣纸沾湿了钱币放上不移动。

2.上纸用毛笔蘸调好的水适量图在钱币上,选一大小合适的纸纸面要均匀无杂质,盖在钱币上。压上压板。

3.用生宣纸盖在拓纸上吸去多余的水,再用生宣纸盖在拓纸上用棕刷打压要轻从钱币中间向外打,最后用保鲜膜盖在钱币上再打(作用是保鲜膜更薄更能把字口打清楚)。这时压上镇尺固定,为什么不开始就压镇尺因为开始就压一下就把拓纸压直了,用棕刷一打很容易破。

4.上墨墨汁放到砚台中不要太浓,用拓包蘸要匀,用拓包在一生宣纸上锤打将多余墨汁吸出,这是要看拓纸的干到微微发白(一张拓片的关键一步),用拓包轻轻从钱中向外锤打要清墨色要淡匀(第一遍最关键)。然后可多遍上墨,直到满意为止,但最后一定要把钱币的内买轮再打一遍这样轮廓清晰有立体感。

钱币用铜冶炼方法

《东洋见闻录》记载:

除了火法冶炼之外还有“胆水冶铜法”(即湿法炼铜)。这种冶铜法就是利用金属铁从含有铜元素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铜来,然后把铜刮取下来,再经烹炼后,就可以得到铜锭。所谓“胆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铜(我国俗称它为石胆、胆矾,蓝矾)的泉水。它的形成是因为天然的硫化铜矿石经风化氧化,一部分便会生成可溶性硫酸铜,经过地下水、雨水的浸泡、淋洗,便会溶解而汇入泉水中。这种胆水只要铜的浓度足够大,就可以做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早在汉代时,我国先民就已经注意到金属铁可置换铜的现象。例如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上就有“曾青(碳酸铜类的矿物)得铁,则〔铁〕化为铜”的记载。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石胆能化铁为铜”的话。东晋炼丹家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中讲得更明确:“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而皆外变而内不化也。”不过那时多数人对这种现象没有确切的了解,误以为是铁接触到曾青、石胆就转化为铜了。及至唐代,有些从事炼金术活动的方士就利用这个化学变化把石胆水和水银放在大铁锅中加热熬炼,被置换出的铜便与水银形成汞齐。然后,他们把那些很像砂粒的铜汞齐加热,蒸出水银,便得到了红铜粉。他们美其名叫“红银”,很自以为得意,认为真的实现了使铁向铜的嬗变。唐代后期方士金陵子所撰的《龙虎还丹诀》就记载了这项“绝技”。

约在五代时,“胆水冶铜”正式成为一种实用性生产铜的方法。及至宋代,这种工艺发展到很大的规模。据《宋会要·食货篇》记载,北宋徽宗年间以胆水冶铜的地区有11处,以韶州岑水(在广东)、信州铅山(在江西)、饶州德兴(也在江西)三处规模较大。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时,全国胆铜总产量达到了1874427斤,约占当时铜产量的12%。而在赵宋王朝偏安江南以后,所领江南14州的铜产量锐减,而乾道年间胆铜产量仍有21万斤,竟占到南宋当年铜总产量的80%。所以宋代的人对胆铜生产非常重视,南宋人张甲曾专门写了一部书《浸铜要略》,记载了当时胆铜的生产情况。关于浸取胆铜的具体操作,《宋史·食货志》有记载:把生铁打成薄片,排放在贮有胆水的槽中,浸渍几天,然后刮取析出的泥状铜(称作“赤煤”),入炼炉化炼。当时的效益,大约每用铁二斤四两可得铜一斤,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此外,那时还有利用胆土煎铜的“淋铜法”,基本原理与“胆水法”是相同的,此法“工多利少”,但“其土无穷,若比之矿铜,其利已厚”,所以也被普遍利用过。

古钱鉴定方法

竹影法师著作《竹间十日谈》记载(略有删改):

1、看铜质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先秦时期的铸币主要是青铜(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唐代的开元通宝与宋代诸钱主要以青铜,白铜,紫铜为原料。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2、观锈色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古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黑漆古”等。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对于传世品而言,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则锈色坚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放出土于南方较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色。如发现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如果入土区域燥热,铜锈会呈红紫色,但这种锈色不会单独存在于钱体上,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之为“红斑绿锈”。如发现钱体通为红锈,应属假钱,它是造假者将伪品放入炉中烧红。这种仿锈肤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3、看铸币铭文

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另外,在注重各种铭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铭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古钱真伪的依据。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汉时期,铭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唐代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铭文均以楷书(真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币铭文又有蒙(八思巴文)、满、回、党项(西夏),契丹等少数民族文字。

鉴定一枚钱币书体对不对,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种的特点。如:“益化”圜钱虽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时有齐文字的特征,不同于同时期其它各国之圜钱文字;发现有东周、西周的圜钱,若其钱文是小篆书写,显然是伪品无疑;秦半两在古钱中颇负盛名,其钱体厚重,铜质精良,钱文隆起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字高耸,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如见到清代宝源或宝泉局钱币中的满文书写有错误,则应考虑到宝泉、宝源二局是清代国家级的、最正规的铸钱局,满文的书写绝不会出现错误,则所见之钱币必属伪品。

4、听声音

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较为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5、了解铸造方法

我国古代铸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无论是真钱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们今天鉴定钱币真伪的一个有力依据。

6、闻气味

此种方法是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7、观版别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最主要的办法是除了多看钱谱之外,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钱币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特征。如战国时期刀布形制特殊,造伪者只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赝品,其破绽在于翻砂铸造后的钱币偏小,较为厚重,文字肤浅,铜质粗糙,锈色不对且易脱落。而且刀币在铸造时其浇口在刀环上,布币的浇口在首端,出落后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状态,而造假者往往为了品相美观,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绽。再如会昌开元,因扬州局所铸背面为“昌”,如发现背“扬”字者,无论传世品还是出土品均应将其视为伪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丰钱币版别最为复杂,也是造假者竞相仿制的对象,我们应对它们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征,以防上当受骗。

古钱制作方法

《东洋见闻录》记载制作方法:

1.阴文字范铸钱法,以泥陶子范为主流的子范铸币。泥质子范,是将币形钱文雕刻在细泥片上,阴干后并烧烤成陶后,直接浇铜液铸钱。这种钱范很不结实,只能使用一两次,用后即碎,如再铸,仍需重新再制范。

2.阳文母范铸钱法,阳文母范在铸币上称范母,范母是翻制子范用的,不能直接铸钱。用这种范母可以印制很多子范,把数十个子范摞在一起,一次能铸上百枚钱币。阳文母范铸出的钱币,钱面文字笔划棱角已经圆浑,不见特别锋利,钱体也不是那样平整,但绝无细小的砂粒痕迹,如有“砂眼”,必是翻砂伪造的假币。

3.母钱翻铸法,铸钱的要求已很严格,每逢改元铸新钱,先作样钱呈帝王审定。铸钱程序最为典型:象牙精雕钱样铜雕祖钱初铸母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以外省钱局的程序是:初铸母钱(部颁样钱)印范母钱进呈样钱。用母钱翻铸的大量钱币,规整精美,同版钱很多,但钱体面、背直观无砂眼,且文字优美,钱文与地章之间深峻,无肤浅之象。

4.沉泥烘模熟铸法,。此法是将钱形和钱文铸印在泥型上,再经过高温处理,这样既可起瘠化作用,又可降低配合料的可塑性,减少其收缩程度,称之“沉泥”。然后采用早期冶炼熟铁的方法,利用小型反射炉的作用,直接在泥型钱模上熔铜精炼,并加入锌、铅、锡等,再通过冷却,使粗铜和粗合金的杂质析出,如此冷却或加热多次,所铸钱币钱文纤细锋棱,表面光洁,铜质精良,是砂型浇铸的钱币不可比拟的。

图片欣赏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