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陵坐落于五帝之一帝喾的建都地南亳(今河南商丘),位于今商丘市睢阳区南20公里的高辛镇。始建于公元前2345年,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墓地为一高大丘,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30米。史料记载,商丘帝喾陵曾于西汉时维修,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下诏大修帝喾陵寝并为之立碑。元、明时期又经多次修复,陵前现存原有帝喾庙、帝喾祠、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古代碑刻。帝喾陵周边的豫、皖、苏、鲁四省民众对其世代祭祀,至今已延续了四千多年之久。

中文名

帝喾陵

外文名

Diku Mausoleum

位置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始祖路西段路南

距今已有

4300多年

南北长

233米

东西宽

130米

始建时间

公元前2345年

历史沿革

帝喾陵

帝喾陵位于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建都地亳(今河南商丘),今址商丘市睢阳区南20公里的高辛镇。现存的墓地为一高大丘,长200余米,宽100余米。帝喾陵始建于公元前2345年,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维修于西汉,在元明又经多次修复,其殿宇雄伟壮观,松柏苍郁,碑碣林立,庙堂内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绘有彩龙,彩龙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陵前现存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碑刻。汉代曾建帝喾庙,曹植曾作《帝喾庙赞》。史料记载,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帝喾陵,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当了归德节度使而发迹。赵匡胤登基后,因商丘是西周时的宋国,又是后来的宋州,而定国号为“宋”。赵匡胤登基后,念念不忘在帝喾祠抽签问卜之事,于是,在宋开宝元年(968年)下诏大修了帝喾陵寝。陵前有高5米,宽1.2米的石碑一通,二龙戏珠碑群,赑屃碑座,碑前有供案、香炉等设施。并重建帝喾庙。元明清历代重修。

2006年计划重建大殿。祭场两侧有六角龙柱石亭各一座。东石亭内树有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帝喾祠碑,西石亭内树有2001年重修帝喾陵碑一通,青石板甬道。两旁新植刺柏1.3公顷。整个陵区翠柏环绕,庄严而肃穆。因帝喾之后已分化千余姓氏,所以,海内外帝喾后裔们纷纷来此寻根祭祖,拜谒王陵。

古籍记载

帝喾陵

《大清一统志》归德府载:“帝喾陵,在商丘县东南四十五里。”

《河南通志》归德府载:“帝喾陵,在(归德)府城南四十五里,即帝所都之地。”

《宋州从政录》载:“帝喾陵,在商丘县城南高辛里,有庙。”

《归德府志》载:“帝喾陵,在归德府城南高辛里。帝所都之地。帝尝都亳,故葬此。有宋太祖开宝元年,诏祀帝王陵寝碑可考。《皇览》清丰县、滑县、合阳县又俱有帝喾陵,皆所传之误也。”

碑文记载

据商丘帝喾陵现存至今的

元代天历元年帝喾庙碑

记载:“睢阳(商丘城)南四十五里有冈阜,实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阳有帝喾之祠。祠有二碑,其一

宋开宝元年

,其一

金崇庆元年

,闻诸故老,刻石尚多,皆毁于金季。”

明代重修帝喾祠碑

、帝喾祠就在帝喾陵前。原祠前立碑甚多,年代久远,祠碑均遭破坏。现存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帝喾祠碑》,碑文篆字,沿边图案清晰。碑文为进士王儒所撰,郡人杨承休书。

文化活动

出世

帝喾

帝喾(公元前2480年~前2345年)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人,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祖父玄嚣,是太祖黄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今商丘市高辛镇)。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建有帝喾陵。

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三十而得帝位,迁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七十年,享寿105岁。死后葬于商丘市睢阳区南20公里的高辛镇。

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帝喾氏族的一位喾,后为颛顼“族子”,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即位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喾的儿子:有邰氏姜嫄生有一子,有娀氏女简狄生契。陈锋氏(又作“陈丰氏”或“陈酆氏”)女庆都生尧,邹屠氏常仪生挚(即“鸷”)。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功业

迁都于亳。有几点好处:1)民生上:使得人民免于洪水之患。2)政治上:便于彻底解决不安分的共工氏余部。共工氏余部的反抗不停息,一直从黄河中上游跑到长江中上游发展。建都于亳,便于将军队迅速投放到前线战场。

帝喾陵

守成之主:击退外敌游牧民族——犬戎之后,并没有趁机穷追猛打,为的是将风险最小化。后将精力转向内政,处理民族问题。

五正之制:以勾芒氏(即重氏)为木正,以祝融氏(重黎氏)为火正,以蓐收氏为金正,以玄冥氏为水正,以后土氏为土正。勾芒氏专事天文历法,主祭东方和春季之神;祝融氏主事农业,主祭南方和夏季之神;蓐收氏为少昊氏古老的一支,主管刑罚,主祭西方和秋季之神;玄冥氏,主事水利,主祭北方和冬季之神;后土氏,女娲氏的一个主要支部,地位高于前四者,可以说是统管。

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五帝德》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略是:“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所以《史记》说他“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以诚信而著称。“嫁女盘瓠犬”的故事历数千年而不衰。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征而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头者,可得千金,封万户,赐帝女为妻。后来,一个头状如狗头的人叫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级,帝喾即履行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犬。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所景仰,为历代帝王所推崇,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仁爱治国

帝喾陵

帝喾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帝喾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招》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陈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挚,帝喾死后,摰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相传帝喾活了一百零五岁(一说九十二岁),死后安葬于商丘睢阳高辛镇。传说

帝喾陵

传说,高辛氏原来不叫高辛氏,姓姬名聪明多智,就请姬帮助他出点子。姬说:“九个国家齐来攻打我们,我们如果跟他们硬打硬拼,必然顾此失彼,难以取胜。”颛顼说:“以你之见呢?”姬说:“九国敌人都想独吞我们的地盘,他们彼此之间必然互不相让。我们若能叫他们之间互相打起来,不就好平灭了吗?”颛顼一想:对呀!姬想这个办法就是好。于是就派人分别到九国敌人中调拨他们的关系,很快使他们彼此发起了战争。后来颛顼没费多大力气,就平灭了九国之乱。颛顼看姬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这个地方掌管一切。那时,这儿经常闹水灾,水来了,老百姓就往另一个地方迁徙。而重新迁徙的地方又闹了水灾,老百姓便又重新迁回来。这样迁来迁去,老是不能安居乐业。姬又想了一个办法:带领大家把住处的地势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却赶不上水涨的速度,头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没了。夜里,姬睡不着,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辩理,说:“天既然生了人,为什么又故意与人们为难,不叫人们活下去呢?”玉皇辩不过他,便派天神下来,一下子把“辛”这个地方的地势抬高到了水面以上。这儿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赶得乱跑了。从此“辛”便称为“高辛”,姬便被称为“高辛氏”

颛顼见高辛氏的确才高智广,能给人民办好事,就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了他。从此,高辛氏代替颛顼做了天子,称号帝喾王。因为帝喾王对人民仁爱,所以人们都敬重他。他死后人们把他葬在今商丘市高辛镇这片土地上,这便是帝喾陵的由来。

后世评价

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诗《帝喾赞》以颂之:“木德治世,抚教天地,神圣灵宾。数讫四海,明并日月。”这是诗人诗意的礼赞。作为圣人,孔子认定帝喾:“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焉。扶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化。”

后世纪念

帝喾陵庙会

每年帝喾生日这天,在帝喾陵广场上,人们会以庙会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华夏始祖。庙会之日,商丘周边的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夏邑、永城,山东省的曹县、单县,安徽省的亳州,江苏省的徐州等周边县市的百姓和商家纷至沓来,50多亩地大的广场挤满了人。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祭祖的、经商的,形成了物资和文化交流会,商丘帝喾陵庙会至今已经延续了四千多年。姓氏之祖

帝喾陵祭祀延续四千年历史

数万年前三皇之首燧人氏在商丘观季风,首创中华民族第一姓氏——风。此后,帝喾在商丘奠定了华夏一族的根基。据考证,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个,其中单姓789个、复姓460个。在汉族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氏中,帝喾之后占59个。在《百家姓》438个姓氏中,有242个源于商丘。中国台湾省的“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十大姓氏中,有7个姓氏族根就在商丘。除帝喾后裔外,有据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还有葛、虞、陶、陈、田、桑、甾、犬、火、睢等。

2008年11月,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1500多名戴氏宗亲代表会聚商丘,拜谒先祖。2009年3月,宋楚瑜一行来到商丘,表示他此次拜祖,算是一次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