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丕模(1899~1958),著名的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研究专家。谭丕模先生1899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七里桥镇胡塘湾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2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次年改名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热心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湖南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还当选为湖南省和长沙市的人大代表、文联主席及中南文联、作协的常务理事,并受邀担任两级政协委员。1953年回母校北京师大任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北师大党委委员。

中文名

谭丕模

别名

披朦

性别

出生日期

1899

去世日期

1958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

新兴文学概论

人物生平

1919年在零陵(即永州)第六联合中学(后改名为“永郡联立苹洲中学”,今永州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求学时,就以满腔爱国热情,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和同学们组织“永州学生联合会”,走上街头,宣传革命。1926年“三·一八”运动中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请愿,在斗争中负伤。1928年毕业后,担任《晨报》编辑和副刊主编,大量刊载和宣传普罗文学作品。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中共外围组织北京教联任编委会编辑,并兼《文史》、《时代文化》等左翼刊物编辑。1931年参与创办《新东方》月刊和筹建东方问题研究会,探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之道。1935年,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组建北京自由职业大同盟并任组织部长,曾致电国民党中央全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北平的大学、中学进行工作,为平津学生联合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1936年,与曹靖华等组织北平文协,团结进步作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反对妥协卖国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对推动“一二·九运动”作出了贡献。

宣传抗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长沙全力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与翦伯赞、吕振羽共同组织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及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同时主编《中苏文化》杂志。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1938年,他前往由中共湖南地下组织创办的、被誉为“南方抗大”的邵阳塘田战时讲学院任董事和教授。文抗会、中苏文协和塘田战时讲学院广泛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湖南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激起了人民的抗日热情,不少青年受其影响,赴延安,上战场,参加了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他在桂林师范学院任教,与进步作家组织桂林文协,举办文艺讲习班,团结进步力量,创办不定期刊物,宣传新民主主义文化,支持学生开展“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1949年4月离开桂林返回长沙,执教于湖南大学中文系。

理论著述

作为研究文学史的学者,他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也注意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去研究中国文学史且取得相当的成就。1932年,他的第一部著作《新兴文学概论》以及《文艺思潮之演进》出版。第二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史纲》,这是一部较早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指导编写的中国文学史。1958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修改、补充的《中国文学史稿》。正当他致力于进一步的文学史研究时,令人痛惜的是,1958年10月17日,他与郑振铎、蔡树藩等一起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成员,在出访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终年59岁。1994年5月北京师大举行纪念谭丕模先生诞辰95周年座谈会,首次出版发行其遗著《中国文学思想史合璧》。

同时,他还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宋元明思想史纲》和《清代思想史纲》。吴承仕评论其对中国思想史“有广泛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是很能把握着辩证法的要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