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梨(拉丁学名:PyrusbretschneideriRehd.)蔷薇科,苹果亚科,梨属高5-8米乔木,树冠开展;二年生枝紫褐色,叶片卵形或椭圆卵形,叶柄嫩时密被绒毛,线形至线状披针形,伞形总状花序,果实黄色,卵形或近球形有细密斑点,种子褐色倒卵形。花期4月,果期8-9月。

白梨的果实有蜡质光泽,果皮薄,果肉厚,果核小,肉质细腻,酥脆多汁,甘甜爽口,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润肺、宽肠、强心、利尿等医疗作用。

中文名

白梨

蔷薇目

拉丁学名

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别名

白挂木

亚目

蔷薇亚目

蔷薇科

亚科

苹果亚科

梨属

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等地

白梨

植物文化

植物学史

白梨

白梨是我国栽培最广、品质最优的一个系统。现代意义上的白梨主要指分布在中国黄淮流域的脆肉大果型品种。其中以鸭梨和莱阳慈梨最为著名,已被引种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并经常被作为中国梨的代表广泛用做试验材料。在中国,一般将白梨品种归在P.bretschneideri的学名下。P.bretschneideri是Rehdertn于1915年命名的。其命名的依据是1882年Bretschneideri博士从北京寄到阿诺德树木园种子的实生树,并认为P.bretschneideri可能是Bretschneideri博士曾提到的白梨(pai-li:whitepear)。根据Rehde#n的描述,该种果实近球形,萼片脱落,叶缘锐锯齿,带刺毛。早在1933年,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的胡昌炽先生在日本园艺学会杂志上撰文介绍莱阳慈梨时指出,中国的栽培梨由4个种演化而来。这4个种即秋子梨(P.ussuriensis)、白梨(P.bretschneideri)、砂梨(P.serotina)和川梨(P.pashia)。而对于莱阳慈梨的归属,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推测,莱阳慈梨可能由P.ussuriensis或P.bretschneideri演化而来。但到了1937年,他明确地将鸭梨和莱阳慈梨等43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梨品种归在P.bretschneideri的名下。

此后,在中国人执笔的有关梨树分类的论著中,大都用这一学名来表示白梨品种。采用P.bretschneideri这一学名的著作主要有:由蒲富慎和壬宇霖编写,于1963年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梨的著作《中国果树志第3卷:梨》、俞德浚的著作《中国果树分类学》;王宇霖的英文著作(ChinesePears}等。中国园艺学家Lee(李曙轩)和Shen(沈隽)分别在美国的ProceedingsofAmericanSocietyforHorticulturalScience和HortScience上撰文介绍中国梨时,也都用P.bretschneideri这一学名来概括白梨品种。中国研究者在13本的杂志上介绍中国梨时,也都用P.bretschneideri表示白梨品种。惟一例外的是吴耕民先生所著《中国温带果树分类学》。在本书中,吴先生采用了13本园艺学家菊池秋雄所建议的学名,将白梨品种归在P.ussuriensisvar.sinensis(Lindley)Kikuchi名下。关于P.bretschneideri和所谓白梨品种的关系,即白梨的起源问题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菊池秋雄认为P.bretschneiderii(白梨或罐梨)并非原生种,而是红梨、秋白梨和蜜梨等当地的主栽品种与杜梨的杂种。主要分布于河北省昌黎县。果实长圆形,脱萼,果径2.5-3cmm,心室3-4,果梗4.0-4.5cmm,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针状锯齿,刺毛发育不完全。他用杜梨与日本梨或中国梨的大果型品种杂交,得到的后代性状与P.bretschneideri(白梨或罐梨)相似。同时,他认为,鸭梨等分布于华北地区的大果品种是以秋子梨为基该种或基该种之一演化而形成的。他将这些梨称之为中国梨或者华北梨,并命名为Pussuriensisvar.sinensis(Lindley)Kikuchi。他的这些观点不仅对日本的园艺学家,而且对欧美的园艺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出版的权威工具书,如1972年养贤堂发行的《果树园艺大事典》、1988年平凡社出版的《世界大百科事典》,大都采用菊池秋雄所建议的学名表示中国白梨品种。

形态特征

白梨形态照

乔木,高达5-8米,树冠开展;小枝粗壮,圆柱形,微屈曲,嫩时密被柔毛,不久脱落,二年生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冬芽卵形,先端圆钝或急尖,鳞片边缘及先端有柔毛,暗紫色。

叶片卵形或椭圆卵形,长5-11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稀急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尖锐锯齿,齿尖有刺芒,微向内合拢,嫩时紫红绿色,两面均有绒毛,不久脱落,老叶无毛;叶柄长2.5-7厘米,嫩时密被绒毛,不久脱落;托叶膜质,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有腺齿,长1-1.3厘米,外面有稀疏柔毛,内面较密,早落。

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直径4-7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嫩时有绒毛,不久脱落,花梗长1.5-3厘米;苞片膜质,线形,长1-1.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内面密被褐色长绒毛;花直径2-3.5厘米;萼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边缘有腺齿,外面无毛,内面密被褐色绒毛;花瓣卵形,长1.2-1.4厘米,宽1-1.2厘米,先端常呈啮齿状,基部具有短爪;雄蕊20,长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5或4,与雄蕊近等长,无毛。果实卵形或近球形,长2.5-3厘米,直径2-2.5厘米,先端萼片脱落,基部具肥厚果梗,黄色,有细密斑点,4-5室;种子倒卵形,微扁,长6-7毫米,褐色。花期4月,果期8-9月。

近种区别

添加了词条图册

该种在中国北部习见栽培,抗寒力次于秋子梨,但果实品质很好。河北的鸭梨、蜜梨、雪花梨、象牙梨和秋白梨等,山东的在梨、窝梨、鹅梨、坠子梨和长把梨等,山西的黄梨、油梨、夏梨和红梨等均属于该种的重要栽培品种。

该种与秋子梨PyrusussuriensisMaxim.甚为近似,但后者的叶片较宽,基部圆形或近心形,锯齿刺芒较为显著,果实上具有宿存萼片;该种叶片稍较狭长,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锯齿上刺芒较短并向内合拢,果实大多数不具宿萼,易于区别。

分布范围

产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适宜生长在干旱寒冷的地区或山坡阳处,海拔100-2000米。

生长习性

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冬季最低温度在-25度以上的地区,多数品种可安全越冬。根系发达,喜光喜温,宜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缓坡山地种植,尤以砂质壤土山地为理想。根系发达,垂直根深可达2-3m以上,水平根分布较广,约为冠幅2倍左右。干性强,层性较明显。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播种或嫁接繁殖。

田间管理

园林中栽培以赏花及观秋色叶为主,兼收观果与采果。对紊乱枝、重叠枝适当修剪,注意对金龟子、梨颈蜂、介壳虫等防治,同时还应春秋两次适当施肥。

主要价值

在园林中孤植于庭院,或丛植于开阔地、亭台周边或溪谷口、小河桥头均甚相宜。梨果除生食外,还可制成梨膏,均有清火润肺的功效。木材质优,是雕刻、家具及装饰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