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位于礼县城东12公里处的大堡子山。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掘出土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出土文物全国独一无二,闻名海内外。

中文名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

外文名

A great big mountain Qin Gong cemetery

类别

陵园

所属地区

礼县城东12公里的大堡子山

气候类型

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

发现时间

20世纪90年代初

历史背景

秦人的祖先为何发祥于此,并在此建立都邑里。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属于嬴姓,源出东夷,殷商末年,赢人首领一路进攻,进王渭水中游一带,守卫商王朝的边疆。随着周王朝灭掉商纣,嬴人守卫的地区也被周人攻占,在其首领大骆的带领下,沿渭水西进,继续寻找生存之地,最后迁移至渭河以南、远离周人中心的西汉水上游地区,从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他们战胜了力量相对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周王朝建立后,他们归顺了周王朝,周天子认可他们占据“西犬丘”,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秦人先祖非子善于养马,受到周孝王的赏识,封为附庸,邑之秦,此后非子后秦仲被封为大夫,秦仲在对戎作战中死后,其子庄公继承遗志对戎作战,收复领地,被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庄公次子襄公在平定叛乱中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因功被封诸侯,正式立国。庄公死后文公继承王位,继续对戎作战,占领了陕西歧山地区,完全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生活,社会制度也随之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秦人的发展壮大始终都未摆脱“西垂”这一中心和根据地。

发掘过程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遗址保护项目

20世纪90年代初,在位于礼县城东12公里处的大堡子山发掘出土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出土文物全国独一无二,闻名海内外。专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分析研究后初步认定是秦仲、庄公或襄公陵墓,并确立了此陵园为秦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的地位。秦公墓的开掘,解开了“西垂陵园”和“秦人发祥地”这两大千年谜团,也证实了《史记》记载的准确无误,引起了史学界、考古界的巨大轰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专家李学勤先生指出“礼县为秦人发祥之地,关系中国古代史文化甚为深巨……有裨于考古界、历史学研究的进程”,陕西文物考古所副所长曹玮说:“本世纪甘肃文物考古有两大发现,一是敦煌藏经洞,二是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

2006年发掘的祭祀坑,发现的主要遗迹有人祭坑4座、灰坑6个、乐器坑1座。人祭坑里有中年男女尸骨各一具,还有童男、童女的祭祀骨架,专家称这非常符合秦人的历史特征,可能是用于祭祀地神。乐器坑内南侧为镈钟与钟架,北侧为石磬与磬架。在钟架的一侧还发现了一组石磬,石磬的上方是磬架。这套编钟保存得非常完好,出土后仍然可以发出清脆悦耳的美妙音响。此次考古发现引起了重大关注,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秦公陵园的保护开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保护开发规划已设计完成,并通过专家的评审。在不远的将来,秦西垂陵园将再现其原始风貌,供海内外学者、游人修学、考古、参观游览。

出土文物

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出土的“秦公铜鼎

秦公墓的出土文物遍布世界各地,那些流落国内外的尚未知晓的珍贵文物,更是不计其数。因大堡子山秦公墓是在盗墓中意外发现的,文物大都损毁或流失,文物部门的收藏多来源于与大堡子山相隔约3公里的圆顶山的秦贵族墓。原礼县博物馆陈列的一套秦编钟,虽比湖北的曾侯乙编钟体格小,却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套9件一体的秦青铜编钟。还有一辆微型青铜四轮车,造型极其精巧,车厢顶部的四角上有4只站立的小鸟,转动时,车厢盖即可锁住或打开,这种独特的造型和机关设计在中国文物中也属首见。

陵区位置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其墓群位于县城以东13公里处,东起永兴乡爷迟村,西至永坪乡赵坪村,东西6公里,南北3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包括大堡子山城址、大堡子山秦公陵区、圆顶山秦贵族墓葬区等。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李学勤在《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总序中写道:“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

重要事件

2015年7月20日,原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32件礼县大堡子山文物被成功追索回国。甘肃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1]

2015年9月21日下午,法国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再次向中国返还24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金饰片。两个月前,原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32件大堡子山文物返还回国并正式移交甘肃。[1]

当日,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表示,一年之内,大堡子山流失文物两次成功返还,为非法流失出境的文化财产返还多元化解决机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有益经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