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金钱板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

金钱板表演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演员打、唱结合,辅以表演。代表曲目有《打董家庙》《打洞庭》《打毗芦荡》《胭脂配》等。

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2008年,四川省成都市申报“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91。2011年5月23日,重庆市万州区申报“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91。

中文名

金钱板

批准时间

2011年5月23日

遗产编号

Ⅴ-91

代表人物

丁长福

流行地域

四川、重庆城乡、云南、贵州临近四川的部分地区

经典曲目

《芙蓉配》《龙凤配》《金婵配》《节孝配》《嫌贫传》等

遗产类别

曲艺

历史渊源

金钱板,又称“三才板”,“金签板”。形成于清初。

《易经》说“道有天道,地道,人道”三块竹板各代表一道。广泛流行于巴蜀各地。金钱板由长约一尺,宽约一寸,厚约0.25寸的楠竹片制成。共3块,为使竹板敲打动听,板中嵌小铜钱。既作伴奏乐器,又作表演道具。

艺人用右手拿着的一块有节拍地打着左手拿的两块板的不同部位。其响声给人一种清新,铿锵而又有和谐节奏的音乐感。击打一两分钟,艺人在金钱板的节拍下开始演唱。多用方言土语,以唱代说,要求严格,要句句压韵,并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转韵。每句唱词,多是七字句,十字句,亦可用长短句,以便演唱者在唱时能使节奏做到“三停顿”。

在语言上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铿锵有力,通常用四川方言,歇后语,谚语和象声词来表达,但又要做到俗不伤雅。

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金钱板这门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在川北已基本绝技。但有幸的是,出生于嘉陵区蟠龙镇的金钱板表演艺术家蒋炳荣,自幼学艺以来,与兄弟蒋炳奎。走村串户,或院坝或茶场,为群众表演技艺。他决心传承这一民间艺术,让它更具风采。

艺术特色

金钱板

与评书、莲花落等说唱艺术一样,金钱板最初一般也在人多的乡场闹市路口划个圈子表演,拉扯场子招揽顾客。

因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便逐渐发展到进入茶馆表演。加之道具简单,就是几块竹板,演员一人,机制十分灵活,非常适宜在茶馆中进行演出。

所以,后来金钱板就主要在茶馆中进行演出了。在金钱板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因艺人的不断创造总结,使其表演技法不断丰富完善。还因技法特点的不同而分成了“花派”、“清派”和“杂派”等几个不同流派。其中,花派主要突出板式击打技巧与眉眼身法,表演者常常将三块竹板呼来耍去,摹仿击打出大自然的各类声音,富含万千变化,令人称奇;清派金钱板主要注重说唱的咬字吐词、字正腔圆、中气十足、节奏稳健;而杂派则基本上兼清派与花派之长,既注重板式打法又在说唱中注意节奏变化、灵活自如、唱中带说、说中带唱,长短句子交错而行,快慢自由。

表演方式

金钱板

表演者手拿三块楠竹头做的板子,边敲边打,边说边唱,边唱边演。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

它的唱腔是前辈艺人在川剧高腔一些曲牌的基础上加工、改革而成。金钱板都是一人演唱,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也可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伸缩,两句一联。金钱板可以打出风云雷雨9种不同的节奏和音响。

金钱板的传统书目有《三国》、《水浒》、《游江南》等长篇的“长条书”;还有取材于民间寓言、故事、笑话的二、三十句的小段,叫作“诗头子”。传统书目中有最能吸引听众的三段“买米书”,即《武松赶会》、《武松闹庙》、《武松打店》。

传统书目

代表作品:《武松赶会》、《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俩相帮》、《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偷鸡》.

代表曲目

《草船借箭》

金钱板《草船借箭》

金钱板唱词的句式,主要是二二三(七字句)和三三四(十字句)两种句法:上句(或单句)用同韵母的仄声韵(亦称上韵),下句(或双句)用同韵母的平声韵(亦称下韵)的韵脚,一股要求一韵到底;在情节转折处,人物对话处,有时也可以换韵,如果把七字句和十字句的节凑分解开来看。上例是二二三句式,“将、掌”是“螳螂韵”的上韵,“强、江’是“螳螂韵”的下韵;下例是三三四句式,“正,闷”是“青城韵”的上韵,“尊,门”是“青城韵”的下韵。这样的句式和用韵,显然受了古典诗词许多影响,但在节奏上,也和我们的口语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句唱词适当之处规律性的留出间歇,听起来节奏明快,语音铿锵。韵在句末,不仅显示意义告一段落,也更能突出它的音乐性。在没有器乐伴奏的金钱板演唱中,唱词的韵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末一句押上同韵的字,并分清平仄声,唱起来才顺口,不倒字,听起来才悦耳。

金钱板的唱词,除了主要的七字句,十字句外,也还有其它句式。

这是句式中在安排音节上的变化。另外,还有音节与字数不等的句式。

有些唱词,在唱出时的节奏,还可以不只一种样子。

把"一百单八个",唱成相当于三个字或四个字的板拍、叫"抢字"。

把本来是七个字应占四拍的句子,增加板拍,成为六拍。而"娘的宝,娘的崽"那样的句于是把四拍缩短成为两拍。

上面这些例句,虽然基本上是属于二二三和三三四的句式范围以内,但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句式和变化,以及节奏上的关系,唱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

《秀才过沟》

金钱板表演

在唱一段词的时候,可以参照上述的例子来进行点断,能够点得断的句子,也就打得出板眼,也就能唱。所谓"点断",是指在那些可以间歇的地方,加上一个点来分开,并不是断句,也不是表示一定要唱成斩钉截铁的样子。这样点断之后,再参考前面的唱谱来安排学音的高低抑扬,和节奏间的松紧快慢,就可以唱出味道来。

《十字坡》里的一小节,更有助于初学者进一步掌握唱词的句式、用韵、抢字等方面的知识。

一路行程快不过,

算来也有半月多。

太阳好似一盆火,

地下走路有点烫脚。

口又渴,肚又饿,

大家在柳荫树下歇歇脚。

二差上前礼见过,

开言口称武吐哥:

"听说你哥子爱惹祸,

出世来是个祸坨坨!

究竟你惹了好多祸?

是好的敢把威名说。"

"爹妈生我们人两个,

生得弟强兄懦弱……"

《诸葛亮招亲》

金钱板《诸葛亮招亲》

这十小节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1)合乎二二三节奏的句式。

(2)是上下旬甩韵,一韵到底。而且完全合乎"起仄抨平"的规范。

(3)用的是"骆驼韵"。韵脚和其它的字音都是以成都口音为准。下韵的"脚、说、弱"三字,四川有的地区念成第四声(鄙去声)和第五声(即入声),都变成仄声字了,就不合韵脚。"祸坨坨"的后一个"坨"字应念成"拖"(阴平),不要念成"驼"(阳平)。"爹"应念成"低"(阴平),不要念成"达"(阳平)。

(4)这一小节是唱书人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开始,转到第一人称的对话,到"听说你哥子爱惹祸"以后,唱书人就"钻进"角色对话了。

(5)前八句交代了行程半月,天气炎热,树荫下休息,两个差人和武松闲谈,一共四个场景。

(6)后六句是对话,是两种不同性格的初次交锋。有的唱书人在"爹妈生我们人两个"一句之前还加上了两句:

二差才把话说过,

武松开言叫差哥:

意图把对话人称交代得更清楚些,生怕观众误解,实际上是多余的顾虑。在唱完了"是好的敢把威名说"之后,只消稍微掉换一下地位,用眉眼表情刻划武松的英雄气派,赓即接唱"爹妈生我们人两个",台下观众就完全能够了解这是武松在答话了。这样,情节既紧凑些,表演也干净利落,演出效果也更好些.

传承保护

走进校园

七旬老翁,进山献艺,一见钟情

“金钱板”

2005年10月,夹江县文化局退休老干部史生荣同志,应邀前往歇马参加乡老协成立典礼。典礼上,史老精彩的金钱板表演吸引了山区的老老少少,同时也撩动了时任歇小校长沈红伍的心。一番亲切的交谈后,史老来到学校给全体师生演出并即兴的试教了部分孩子,学生的热情让史老师兴奋不已。他说:“我四处寻徒,要将毕生所学——民间艺术的瑰宝——金钱板传承下去,今天我找到了,找到了一大群徒弟”。大家一见如故,学生从此爱上了金钱板,史老师从此也“乐不思蜀”,一心一意地教他的学生,和歇马小学的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05年10月开始,史生荣老师就利用周末两天休息日,乘公共客车,跋山涉水,巅跛80余里山路到学校给孩子们义务培训30多次。史生荣老师现七旬有六,曾跟随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四川民间艺术大师邹忠新学习金钱板,深得邹忠新大师的喜爱,现已是四川省少有的几个金钱板艺人。

金钱板是清顺治年间形成于四川的一种民间艺术,因表演时敲打的竹板镶有几个铜钱而得名。习惯上一人表演,先用三块楠竹板一阵别有味道的闹台,然后打、唱、说、演结合,说中有唱,唱中有说,唱腔近乎川剧韵味。那通俗易懂却妙趣横生的唱词;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生活常识;规劝浪子回头;弘扬社会正气。

金钱板

自从史生荣老师来到歇马小学后,先后组织了三期学员,培训学生达200多人。小到二年级,大到初中生都有主动参加的,学校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有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表演、练习。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都非常喜爱和重视金钱板班的管理。校长牵头,教导主任直接组织,抽调了3个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的教师配合史老师的培训工作。可以说,金钱板艺术已成为学生文娱活动最广泛,最普及,最有价值的内容了。两年来,史生荣老师主要教他们了解金钱板艺术的简历、特点、表演方法(打、唱、说、演),简要创作方法,特别注重思想教育——弘扬正气,鞭挞邪恶。学会了《好儿童》、《读书郎》、《八荣八耻》、《新农村》、《耍哥》等许多段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有学员从打板——学唱——演出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差不多都能自己演上几段,都是像模像样的!

两年来,学校金钱板班取得了可喜成绩:两次参加全县中小学才艺大赛、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庆“七一”文艺晚会、夹江县“新农村·新青年”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夹江黄金海岸艺术节、风山新农村建设、乐山民间艺术大会……。孩子们的表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夹江文化局、夹江报、夹江电视台、乐山报、乐山晚报、乐山电视台、乐山文联曾先后多次到校调研,摄制专题片。金钱板艺术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这一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将会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表演者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得名。又称“打连三”、“三才板”、“金签板”。流行于四川地区及贵州遵义、铜仁、毕节等地。约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民国后即通行今名。金钱板的唱词通俗易懂,段末一句略有拖腔。句型变化节奏鲜明,每句字数不限。

传承曲艺,迎奥运

儿童学习金钱板迎奥运

四川乐山市留守儿童学习金钱板迎奥运在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利民留守学生之家,23名留守学生每天坚持在这里学习金钱板,以特殊的方式迎接奥运的到来。

孩子们在史生荣老人的教授下,学习金钱板这门珍贵的传统艺术。为迎接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史老还专门为学生写了一段《赞北京奥运》,让孩子们在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的同时,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

参加学习的学生表示,在这里学习金钱板,既丰富了他们的假期生活,也陶冶了情操,加深了他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这23个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坚持金钱板练习有1年多之久。作为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的传承人,史生荣的教学完全免费,一切只原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学习这项珍贵的民间艺术,并希望能够发展传承人,让金钱板艺术不被遗忘,能够发扬光大。

相关奖项

金钱板《岳飞劝友》,1999年获四川省第三届“巴蜀文艺奖”三等奖。

2007年首场“金荷(金钱板、荷叶)大师”表演专场在成都市群众艺术馆举行。2006年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83岁的邹忠新虽然已经失明,但仍激情昂扬地表演了金钱板《乾隆闹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