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泾——西汉临泾县在今甘肃镇原南,从东汉到北魏,为安定郡、泾州治所。西魏废县。隋复置,在今镇原。唐元和中在此置行原州,五代、宋、金为原州治所。蒙古并入镇原州。

中文名

临泾

地理位置

镇原县城东北部

人口

36971人

总土地面积

28.02万亩

位置

甘肃镇原南

历史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当时在黄河支流泾河流域的中上游,设立了北地郡。西汉初年,从北地郡分置了安定郡,所辖21县,临泾县就是其中之一,在今镇原县境。

安定廿一县 临泾负盛名

西汉时安定郡共辖21县,即:高平、复累、安俾、朝那、泾阳、临泾、卤县、乌氏、阴密、安定、参、三水、阴盘、安武、祖历、爰得、眴卷、抚夷、彭阳、鹑阴、月氐道。郡城当时设在高平。临泾古县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县份。

临泾县,人杰地灵,民风淳厚。从西汉初的公元前二世纪建立到明代洪武二年废县,经历了1500多年的沧桑岁月。其所以有名,是因为在这段漫长的 历史时期内,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出现了不少著名人物。人以地而立基,地因人而出名。国史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就有二十多位。如后汉三贤之一王符、东汉循吏李恂、东汉名将皇甫规、西晋武将胡奋、北朝文仕胡方回、胡叟、北魏重臣胡国珍、北魏宣武帝皇后胡充华、北魏武将胡虔、北齐大臣胡长粲、南齐大臣席阐文、名将田弘、北周良臣席固、中唐循吏皇甫镛、宋代“飞虎将军”向宝、宋代武将曲端、杨政、金时名将张中孚、张中彦、明将仇钺等,不胜枚举。

临泾县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遗址遍地,文物丰富。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公元418)年,大夏国王赫连勃勃临泾发迹,长安称帝,在临泾县境茹河北岸(今镇原县祁家川)驱民修筑赫连城。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京官出身的泾州刺史奚康生,为逢迎出生于临泾县的虔诚佛事的胡太后,开凿佛窟北石窟寺,北石窟寺位于蒲河、茹河交汇处东岸覆钟山下,堪称陇东一绝,闻名四海。1958年划属庆阳县(今庆阳市西峰区)管辖。

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胡国珍死于洛阳,其女胡充华亲主丧事,并将其母皇甫氏的灵柩与其父的灵柩遣使持节护送到临泾县故土(今上肖乡)合葬。其墓葬今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525年万俟丑奴于临泾率兵起事,不断扩张。在党原伏杀官军二万余众,斩杀北魏骁将崔延伯,公元527年,自称天子置备百官,改元神平。

隋文帝开皇二年四月(公元582年),隋将韩僧寿、李充分别在临泾县西的鸡头山和河北山,击败突厥。鸡头山在今开边镇,秦始皇曾登临此山。

安定人荔菲世雄于公元616年杀临泾县令,举兵起事,自号将军。

公元774年吐蕃攻临泾。后来唐军在百里城打败吐蕃。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临泾镇将郝玭对泾原节度使段祐建议说:“临泾地险要,水草美,吐蕃将要入侵占领,唐军必须加强防御,修筑坚固的城池,屯兵驻守”。段祐采纳了郝玭的建议,向唐宪宗呈请修筑临泾城的奏章被准,奉旨于公元817年修筑临泾城(即今县城西二里处的临泾故城),并在此城统兵镇守,郝玭残暴无比,对吐蕃俘虏刀刳其肉,将尸骨送给敌营,吐蕃兵毛骨悚然,不敢入寇临泾。

公元1132年,宋陕西都统司同统制军马杨政在方山原打败金兵,朝野称颂。

西汉时所置的临泾县县治在今镇原县南,东汉时安定郡的郡治曾设在临泾。

唐末和宋代原州置治临泾,属秦凤路。镇原县庙渠(宋属开边)乡的王新庄村白梁湾宋代古墓群出土的白氏古墓志(现藏庆阳市博物馆),明确记载“大宋原州开边寨人户白重立”,就是宋代原州治所在临泾的物证。金代原州仍在临泾,属庆原路。

临泾城是临泾县治,一度曾设过安定郡的郡治,又设过原州的州治,也是镇原州的州治。明初镇原州改县,从此临泾县被废。但临泾城、临泾街的名称一直沿袭至清朝和民国。民国初年镇原县划为五个区,县城方圆几十里为第一区,又称中区,1935年在县城成立临泾镇。第一区辖一街十六村,村管庄。一街即临泾街,管22庄,即庙沟庄、庙里庄,陈家沟沟、陈家湾、范园子、蚂蚱沟沟、黄蛟岔、毛家堡、张东庄、满州城、黄家湾、张野毛山、莲花池、秦家园子、尤家坪、常家山、谢家山头、张家山、黄家岔、秦家沟圈、白家原、白家小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临泾区,承袭了民国时期临泾镇的名称。区址东移10公里至寇家庙。1958年改为临泾公社。1983年又改为临泾乡。

自然环境

临泾,据《镇原县志》记载:因临近泾河,取名临泾。该乡地处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辈出不穷,《潜夫论》蜚声中外,北魏灵太后,治国清明,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位于镇原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接太平镇,南壤城关镇、屯字镇,西邻开边镇,北毗孟坝镇。境内半山半塬,属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全乡总土地面积28.02万亩,耕地面积9.46万亩。平均海拨1302.9米,年平均气温9.9℃,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400至500毫米。全乡共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10个乡直单位,总人口36971人,总农户8260户,其中农业人口36226人。全乡已形成“三纵两横”的道路网络,镇西、镇三公路穿境而过。全乡14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

社会事业

全乡共有学校21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18所,幼儿园2所,教师341人,在校学生44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9%;有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4个,医生9人,病床37张。

经济状况

201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428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7元。粮食总产量15109吨,人均产粮834斤,油料产量856吨。财政收入完成317.2万元,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9个,个体工商户28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