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脱氧是指利用加在炉渣中的脱氧剂与FeO反应,减少钢液中FeO含量,破坏FeO在炉渣及钢液中的浓度平衡,使钢中FeO向渣中扩散。降低钢液氧含量目的的脱氧方法叫做扩散脱氧法。由于这一脱氧过程是通过炉渣间接完成的,所以又称为间接脱氧法。间接脱氧的最大优点是脱氧反应在渣中进行,钢液不会被脱氧产物所玷污。但其脱氧过程依靠FeO自钢液向渣相的扩散,速度缓慢,为了把钢中氧降到较低的水平,需花费很长时间,影响炉子的生产率。

中文名

扩散脱氧

特点

钢液较为纯净,速度缓慢

其他

炉气是还原性

主要方式

真空脱氧

外文名

diffulsion deoxidation

别名

间接脱氧法

简介

扩散脱氧是在液态金属与熔渣界面上进行的,是以FeO在两相中的分配定律为理论基础的。即FeO同时存在于熔渣和钢液中,熔渣中的FeO与钢液中的FeO能够互相转移,而且是趋于平衡。这种情况符合物理化学中的异相平衡的分配定律。

扩散脱氧通常是将脱氧剂加在熔渣中,使脱氧元素与熔渣中的FeO起作用而进行脱氧。当熔渣中的FeO含量减低时,钢液中的FeO就向熔渣中扩散。这样就间接地达到了脱去钢液中FeO的目的。另外,通过降低温度,增大氧的分配系数,也可进行扩散脱氧。扩散脱氧的优点是脱氧产物留在熔渣中,液态金属不会因脱氧而造成夹杂。缺点是扩散过程进行得缓慢,脱氧时间长。

电炉炼钢

电炉炼钢一般是采用沉淀脱氧与扩散脱氧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用锰(锰铁)进行沉淀脱氧,再用碳(炭粉)和硅(硅铁粉)进行扩散脱氧,最后再用铝进行沉淀脱氧。

这种沉淀脱氧与扩散脱氧相结合的方法既能保证钢的质量,又不会使冶炼的时间过长。在电炉炼钢的脱氧过程中,扩散脱氧是重要环节。钢液脱氧是否良好与造还原渣(白渣或电石渣)脱氧操作有着重要的关系。脱氧的过程是在炉渣中进行的,如下图所示在白渣下的脱氧过程(钢液在电石渣下脱氧的原理与白渣下脱氧相似):

白渣下脱氧过程示意图

前一阶段是碳起脱氧作用C+(FeO)=CO↑ +[Fe];

后一阶段是硅起脱氧作用Si+2(FeO)=(SiO)+2[Fe];

还原生成的铁返回到钢液中,而氧化亚铁逐渐减少,这样就破坏了原来的平衡,于是钢液中氧化亚铁会自动地向炉渣中扩散转移 [FeO]→(FeO),这样就达到了脱氧的目的。

有利条件

为了使扩散脱氧过程顺利进行,需要创造适当的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实现扩散脱氧的有利条件如下:

1、还原性炉气只有炉气是还原性的,才有可能造出还原性(含氧化亚铁少)的炉渣。

例如,电弧炉炼钢由于不用燃烧方法加热,因此能够关闭炉门,避免进入空气,保持还原性炉气。这是电弧炉炼钢的优点之一。

2、高的炉温高温有利于碳的脱氧。

从下图可以看出,在炉温升高的条件下,碳与氧的亲和力增大,而铁与氧的亲和力减小,因此,炉温愈高,碳的脱氧能力愈强。这与一般焊接熔池中扩散脱氧要求温度低正相反。

碳的氧化反应与 铁的氧化反应的生成自由能图

3、炉渣的粘度炉渣的粘度要小。

炉渣粘度大,会使氧化亚铁的传输速度降低,因而使脱氧速度变慢,脱氧的效果差

真空脱氧

真空脱氧的原理实质上是以降低CO分压为手段加强钢液中碳的脱氧能力。由于钢液的熔化过程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碳的脱氧能力比在常压下大为提高。这是因为碳的氧化反应

[C]+[O]=CO↑

生成的CO不溶于液态金属,直接被抽走,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得很彻底,因而钢液脱氧良好。

研究表明,在温度1873K、P1.0kPa的条件下,W=0.1%时W=2.5×10 %;W=0.5%时W=0.5×10 %,即当P=1.0kPa时碳的脱氧能力高于铝的脱氧能力。这是按理想条件计算的结果,没有考虑钢液同其他氧化物的接触情况,这只有在特殊的成形工艺冶炼中(例如真空电弧炉熔炼、电子轰击炉熔炼、真空电子束焊接等)才有可能。而在一般的真空处理时,钢液总是同钢包衬或炉渣接触。在钢液同各种氧化物接触的条件下,碳不仅使钢液脱氧,还能使其他氧化物还原。

例如发生(SiO2)→[Si]+2[O]反应。这些还原反应除了降低钢液的脱氧程度以外,还可能使钢液中一些成分达到不应有的上限。因此在一般真空处理条件下,碳只能起到部分脱氧的作用。尽管如此,在真空条件下用碳脱氧,脱氧产物不留在钢液中,所以对提高钢液质量有明显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