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会师为一次历史事件。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然后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来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再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会宁素有“陇秦锁钥”之称,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这里实现胜利大会师。自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

中文名

会宁会师

时间

1936年10月

地点

甘肃会宁

主要人物

陈昌浩等人

背景

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

军队

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

事件

甘肃会宁会师

性质

历史事件

会师概况

会师简介

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等人则主张,立即北上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共同打击敌人。这一主张获得多数支持并形成决议。然而张国焘于9月20日赶到前线,情绪激动,示以眼泪,使得前线指挥员重新调整部署,准备西进。对此中央多次复电不同意,加之西进先头部队了解到,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张国焘没有办法,被迫下令北上会合中央红军。

1936年7月1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10月9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途经四省,行程近万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十一个月,途经八省,行程一万六千多里。

1936年9月,冲破国民党重围的红二、红四方面军,相继进入甘肃,与已经在陕北扎根一年的红一方面军遥遥相望,会师近在咫尺。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讲解员师欢乐介绍说,1936年9月的一个傍晚,在陕西保安的一孔窑洞里,周恩来提出,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既占领了枢纽地区,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10月2日,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连夜奔袭,一举攻克会宁城。10月7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陆续抵达会宁。10日傍晚,红军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内召开隆重的联欢会,正式宣告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胜利实现会师,喜庆的氛围一直持续至深夜。

10月15日,红二方面军到达会宁地区,分别与红一、红四方面军部分师团在青江驿、老君坡、界石铺等地会合。21日,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领导人在平峰镇会面。

地理概况

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土地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沟壑。总体南高北低,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拨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

红色旅游

基本情况

会宁是一片厚重的黄土地,是一片被打上深深红色烙印的黄土地。2011年8月26日,第四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隆重开幕。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成就了会宁“红色圣地”的崇高荣誉,给会宁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也给会宁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红色资源,特色突出、内涵深刻、影响广泛,又造就了会宁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旅游规划

会宁县坚持打红色牌、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打绿色牌,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认真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和建设“三区一带两支撑”(三区即农业产业园区、北河坪新城区、郭城工业集中区,一带即207线优势产业经济带,两支撑即会师镇、郭城驿镇两大支撑点)战略不动摇,着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科学谋划旅游业发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拓展红色旅游市场,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有力地带动了历史文化旅游、金色教育旅游、绿色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获得荣誉

七十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0大元帅中的9大元帅、10位大将中的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会宁作为伟大长征的会合点,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色圣地。境内有闻名全国的红军会师旧址,有县级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最多的全国重点历史博物馆。红军会师旧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50个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一,始建与明代的会师楼被评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会宁还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在中办、国办制定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被列入30条精品线路之一的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路上的重要景点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旅游经济

随着会宁红色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会师旧址实行免费开放,来会宁观光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2001至2004年,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06至2007年,年均接待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2008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2009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2010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2011年1至7月份,接待游客近9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多元。红色旅游已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会宁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在第四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上,拟确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5个,投资总额7.72亿元,全部为合同项目,其中养殖业项目5个,总投资1.28亿元;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3.9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2.12亿元,其他项目1个,总投资4000万元。

旅游特色

会宁海拔适中、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开发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会宁的“懿隆”荞麦米,“三利”荞麦挂面、良谷米、胡麻油,“万里缘”杏仁露,“祁连雪”马铃薯淀粉等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西北磨坊”“陇郁香”“精王”“状元楼”获甘肃省著名商标,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会宁的小杂粮等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游客欢迎,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依托特有绿色资源,会宁积极发展以“农家一日生活”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让游客和广大青少年在农民家中生活一天,体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粒粒皆辛苦”的农家生活,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认识劳动人民如何改造自然、如何推进时代进步、如何通过艰苦奋斗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开展“认识10种粮食、22种农具、吃一顿农家饭”活动,让游客真切感受浓郁的农家风情、勤劳朴实的农家生活,用“小米饭”为都市游客和少年儿童补充精神“营养”,增进城乡人民的相互交流,加深城乡人民的感情。

十二五规划

层次提升

“十二五”将是会宁红色旅游提升层次、丰富内涵的加快发展时期。会宁县将紧扣红色主题,瞄准国内市场,大力实施“21235”红色旅游提升工程。全面完成“两大改造提升项目”。完成会师旧址纪念馆布展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进一步充实、提升、完善会师旧址内涵;完成长征胜利景园改造提升项目,建设集红色旅游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长征胜利景园,力争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与长征胜利景园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红色景区;精心打造“一台常规红色演出”。通过市场运作的模式,组建“会宁红色热土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一台具有会宁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常规性演出。着力对接“两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培育形成“三条县域红色旅游线路”;积极开发“五大系列红色旅游产品”。围绕具有会宁标志性的建筑物,开发以红军会宁会师为主题的红色纪念章、会师楼、会师塔等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红色剪纸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红色刺绣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红色故事皮影戏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红色图书系列旅游产品。

旅游建设

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突出文化名城的历史内涵:结合旧城区改造,建设状元风传统历史文化一条街:规划面积66700平方米,实施土地整理、明清建筑、景观建设、环境治理工程,挖掘会宁历史上苏、万、柳、杨、秦等五大书香门第的文化内涵,以及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历史名人遗迹,建设“会宁驿馆”;结合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汉唐风丝绸之路文化一条街:沿滨河路建设2—3层的汉唐风情建筑,总长度为3.6千米,将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结合新城区建设,建设现代风餐饮娱乐文化一条街:在北河坪新城区,建设长度为1.5千米的现代生活风情街,融入现代特色的文化内涵。同时,加大对西宁城遗址等历史遗迹开发保护力度,增加新的旅游景点,开发桃花山—河桥山—清凉山—铁木山—马明心教堂等旅游线路。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经济从事特色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促进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和景区旅游商品的连锁经营,进一步增强城市旅游购物功能。包装一批经典的民间曲艺、民俗工艺、民间文学等文化艺术作品,挖掘一批特色文化演艺节目,推出一批地方名优小吃,使会宁特色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各个环节。

旅游投入

会宁县决定从2011年起,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以后每年根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以500万元为基数逐年增长,主要用于旅游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旅游项目贷款贴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促销、人才培养、旅游商品开发等的补助。积极打造新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多层面地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到“十二五”末,实现会宁旅游发展三大目标:确保会宁红色旅游在甘肃的龙头地位,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以上,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之一。

会宁会师

历史意义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会宁大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会师旧址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主要由会师楼、会师塔、会师联欢会址、长征胜利纪念馆和将帅碑林等组成,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位于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建筑“会师楼”始建于明代,是三军会宁会师的物证,也是会宁古城的象征。会师塔是三塔合为一塔,象征三军会师胜利。“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陈列着红军会师期间留下的马灯、铜壶等大量文物。建于明代的文庙大成殿,是当年红军会师的地方。1986年为纪念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50周年,修建了会师纪念塔,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十八个苍劲大字。同时,还在会宁县大墩梁、慢牛坡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1996年修建了“红军会师将帅碑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