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牧特依”,汉语译为《教育经典》,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物。 《玛木特依》有着久远的历史,它的流传主要是通过背诵、口耳相传和手抄的形式,体现在彝族的各种民间格言、诗歌等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因此《玛木特依》是经历了一个长期逐步形成的过程,但是千余年的形成还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

简介

“玛牧特依”,汉语译为《教育经典》,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在彝语里“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明智、优良之意,“特依”意为书、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书”,也译为《教育经》、《训世经》、《训世诗》等。因系音译,《玛牧特依》有时也被译为《玛穆特依》、《玛牡特依》等。

历史源流

直到现今,《玛木特依》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版本。

在彝族社会中,对《玛木特依》的著者民间还有两种传说:一是说《玛木特依》是由古代一名叫阿卡拉子(又名巴卡拉子)的人所著,并说阿卡拉子与石尔俄特是同一时代的人,连有关石尔俄特的传说也是他写进去的;另一种传说《玛木特依》是由名叫阿都尔普的人所著。呷阿牛子仆,阿卡拉子,阿都尔普三人中,阿卡拉子更久远一些,其次是呷阿牛子仆,再次才是阿都尔普,可阿都尔普距今已有三十至四十代了,如果按每代30年推算,也有千余年时间了。因此《玛木特依》是经历了一个长期逐步形成的过程,但是千余年的形成还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

从《玛木特依》所包罗的彝族社会历史、等级关系、思想发展、辩证法、文明进步、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来看,它不可能是出自一时一地一人之手,而是无数代彝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口头流传的基础上逐渐定型的。

特点

彝族的创世诗、歌谣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世俗书和毕摩书籍两大类,《玛木特依》是属第一类里关于哲学、伦理学方面的,它是一本各阶层人士都要了解和学习,并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的书。同时,在表达特征上运用诗歌语言,体现了彝族的“诗性精神”。《玛木特依》在四川、云南部分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孺妇皆知,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民众性,是彝族社会内部人与自然、人际关系行为准则、伦理道德思想的规范。

内容

《玛牧特依》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等各方面,但它的核心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内容,有针对不同人群的内容还有针对不同性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