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60年。

全书分为6篇,主要论述了从1350—1550年间意大利政治、文化思想和日常生活的发展变动。布克哈特运用当时已经出版、随手可得的编年史和故事集,从新的视点切入,构建了有关文艺复兴研究的新体系。

该书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时间跨度大,内涵丰富,见解独到。该书将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与文化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将人性、人文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生命力之源泉。因此,该书论述和分析显得透彻、深刻,故而成为有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专题性范著,读来清新流畅,新意迭出。

中文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出版社
外文名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类别

历史学

定价

56

字数

84.7万字

语言

中文

作者

雅各布·布克哈特

页数

593

开本

16

出版时间

1979年7月

装帧

平装

所属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地理

首版时间

1860

ISBN

9787100002639

作品简介

全书共分6篇,目录中列有各篇章详细纲目。附插图110幅。

作者按照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而非时间顺序叙述意大利300年间的文化发展,每个方面独立成篇。第1篇《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评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制度,对传统史学政治军事的框架有所突破,第2篇《个人的发展》把个人主义作为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分析其在意大利的表现及对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第3篇《古典文化的复兴》反驳用古学的“再生”来概括文艺复兴的传统看法,指出文艺复兴乃古学的复兴与意大利人创造天才的完美结合,第4篇《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提出意大利人粉碎中世纪枷锁发现自己的命题,认为“人性”的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更为重要的成就,第5篇《社交与节日庆典》描述意大利人的风俗礼仪与阶级融合状况,第6篇《道德与宗教》揭示文艺复兴的阴暗面,并认为这是个人主义极端发展的结果。

作品目录

第一篇 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

第二篇 个人的发展

第三篇 古典文化的复兴

第一章 引言第一章 意大利的国家和个人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十四世纪的暴君专制第二章 个人的完美化第二章 罗马——古城遗迹
第三章 十五世纪的暴君专制第三章 声誉的近代概念第三章 古代著作
第四章 小暴君第四章 近代的机智与讽刺第四章 十四世纪的人文主义
第五章 大王朝第五章 大学和学校
展开表格

第四篇 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第五篇 社交与节日庆典

第六篇 道德与宗教

第一章 意大利人的旅行第一章 阶级的平等化第一章 道德
第二章 意大利的自然科学第二章 生活的外表的美化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宗教
第三章 自然美的发现第三章 语言是社交的基础第三章 宗教和文艺复兴的精神
第四章 人的发现。诗歌中对于人的内心的描写第四章 社交的高级形式第四章 古代和近代迷信的混合物
第五章 传记第五章 完美的社交家第五章 信仰的普遍解体 
展开表格

创作背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写作始于1855年,正值布克哈特思想成熟、精力旺盛的黄金年龄。这一年,他应聘前往苏黎世新建的联邦工艺学院教授艺术史,那里图书资料丰富,他也有充足的时间结交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早在柏林学习时,布克哈特已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国大革命已将历史的根基从欧洲各民族脚下推倒。在欧洲,艺术领域内各个时代的风格并存,任何传统都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国家的情形也与此类似,“19世纪从一块干净的石板开始”。于是,除了“内心的真理”外,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个人实现政治上的自由选择。该见解奠定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基本思路。

作品鉴赏

文艺复兴的意义

1.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1453年,君斯坦丁堡陷落,该地希腊学者携带大量珍贵的古籍手抄本逃到意大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便随着搜集、抄写(从15世纪中叶起又普遍采用了印刷术)、翻译、模仿、注释、校勘、阐发古籍而达到高潮。但布克哈特并不象西方一些史学家那样,认为文艺复兴只是单纯地回复到古典时代,是试图恢复古典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光荣梦想。他认为“文艺复兴不只是片面的模仿或零碎的搜集,而是一个新生”,是古典文化与意大利人民天才和民族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2.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天才们发现了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以及人自身的美。这就有力地打击了中世纪对人、对人的世俗生活加以蔑视的旧观念。人文主义思潮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世俗性。作者热情地肯定“这种世俗性的态度并不是轻薄的,而是认真的,并为艺术和诗歌所提高了的。这种态度一采取就永远不会再失去,一种不可抗拒的动力迫使我们去研究人和事物,而我们也必须把这种研究当作我们的正当的目的和工作,这正是一种近代精神的崇高的必然趋势。”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着力表达这样一个主题:人是独立的“精神的个体”。人性的一切表现,人格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天然的正当权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格言“人所固有的我都具有”就集中体现了这种信念。

3.这一切的创造发现都依赖于当时政治、社会给予艺术家们的自由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滋养起的人文精神与个人主义思潮,以及当时人们宗教信仰的动摇,对中世纪枷锁的挣脱。在这里,对于政治制度作者是把它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背景来强调的,多样的政治制度形式和城市共和国中社会阶级等差的打破使艺术天才们享有其进行文化创造所必需的精神平等和思想自由。专制暴君和雇佣兵队长的地位通常不是靠门第而是靠才能、权术和暴力而争得,因此,他们通常都很有个性和客观地处理事物的精神。专制制度也不拒绝财富的收敛和文化上的夸耀和竞争,暴君们或为利用、或为附庸风雅、或为歌功颂德而对人文艺术家给予保护、资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作者认为佛罗伦萨之所以成为欧洲精神最重要的发祥地,是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近代国家”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验基地,是近代统计科学和历史写作的策源地,它产生了诸如但丁、马基雅维里、佩脱拉克、薄伽丘等众多的文学艺术家、政论家和思想家。作者花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政治背景,足见作者对此背景的重视和欧洲传统史学强调政治制度具有特殊文化地位的观念对作者治学风格的影响。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潮作者是作为世界观基础来认识的。作者较为客观地指出了个人主义对文化的双重影响。他指出:没有丰富多彩、全面发展的人格,就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文化。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光辉,“而这种光辉是古代或中世纪精神所不能或不愿赐予的”。但另一方面,这种个人主义又确实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他说“如果说广义的和狭义的利己主义都同样是一切恶行的根源,那么更高度发展了的意大利人,由于这个理由,比起那个时代的其他民族成员来是更趋向于不道德的”,并且揭露文艺复兴时期利己主义在意大利的一系列赤裸裸的表现:赌博、复仇、大量暴力事件、犯罪和两性关系的紊乱。这种道德堕落现象随着16世纪意大利在政治上走向衰败而愈益发展。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客观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价值的混乱状态。

伟大人物

布克哈特看重由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文化史,但对伟大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力量,却不愿过多着墨。比如亚西比德,布克哈特承认他“最能够代表希腊人”,然而对这位尼采眼中的“希腊之花”,布克哈特只是以一种淡淡的惋惜,说他的起伏及陨落只是“希腊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最不幸的事件之一。”在亚西比德身上,布克哈特看到一种不无可怕的煽动家的本领,正是这种政治人物的煽动与蛊惑,唤起了雅典民主制度中卑微的一面,对帝国的向往与对僭主的恐惧毁灭了亚西比德,也毁了雅典。

作品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欧洲学术界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第一部综合研究的专著,它奠定了近代西方史家对于文艺复兴的正统解释。布克哈特在书中提出的诸如文艺复兴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等基本观点,长时间内成为西方史家研究文艺复兴的理论出发点。虽然现代的不少史家已经不再接受布克哈特的很多观点,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价值仍无可替代,被公认是进入文艺复兴领域的研究者必须研读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于1860年以德文出版后,在欧洲学术界立刻产生重大影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且被译成英文后又多次重印。

作品评价

英国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阿克顿勋爵:“现有的著作中关于文化史的一部最深刻、最精微的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出身于瑞士巴塞尔城的一个古老家族。1843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国2年之后担任巴塞尔大学历史学与艺术史讲座的教授,并且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50年之久。布克哈特一生勤奋,但主要历史著作有3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希腊文化史》。

出版信息

该书原著用德文写成,1860年出版。中译本据英国乔治·G·哈拉普公司第16版英译本转译,何新翻译,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