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合台语,也作察哈台语、查加泰语,是中亚地区一种已经消亡的语言。察合台语采用阿拉伯字母。察合台语普遍通行于中亚前蒙古帝国的察合台汗国领土,曾经是中亚商旅之间的通用语言。随着地区势力的分化,后来发展成各种方言。当中,维吾尔语及乌兹别克语都脱胎自察合台语。后来当俄罗斯控制了中亚地区之后,由于大量俄语人口迁入,使察合台语人口愈来愈少,并在前苏联时间消亡。

文字系统

察合台文是指从中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中亚地区一种已经消亡的文字。一种阿拉伯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除通行于中国新疆和中亚外,莫卧儿帝国和埃及也曾使用过。

发展

成吉思汗(1162~1227)的次子的名字取名的察合台(?~ 1242)建立的汗国。始用于重建其汗国的察合台后裔都瓦汗时期(1274~1306)。语文学上指察合台汗国的维吾尔人及蒙古人使用的书面语言;在帖木儿(Timūr-i-lang 1336~1405 )统治时期得到发展,并在相当程度上作为其汗国交际语基础的文学语言。察合台文即察合台语的书面形式。

研究

对察合台语的定义和分期,语言学家尚无一致看法。有人认为,维吾尔文学语言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前就已相当发达,是察合台汗国语言的基础。20世纪30~60年代,一部分学者用“老乌兹别克语”一词代替察合台语,并把它扩展到察合台语以前的中亚突厥书面语发展的各个时期。一般认为,8~9世纪的回鹘语延续到喀拉汗王朝(10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初)时,称作哈喀尼耶语(喀什噶尔语)。13世纪以后,分化 为 3支,其中一支是在维吾尔-葛逻禄语基础上吸收西突厥语某些成分发展起来的东支(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等语言),在帖木儿时期被称作察合台语。直到19世纪末,是维吾尔、乌兹别克、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内容

察合台文采用阿拉伯字母,共有28~32个字母。有的字母专用于拼写阿拉伯语-波斯语源的词。词中的元音往往省略不写出。有些辅音用发音近似重复的2~4个阿拉伯字母拼写,有个别的双字母及清浊音混用字母,有几个元音用同一个字母(单字母或双字母)表示,或一个字母在不同音节中既表示元音又表示辅音的观象。有些辅音字母在阿拉伯文中发音近似,字形不同,但在察合台文中发音相同。除字母外,还有辅助符号。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单独等形式。从右至左横书。阿拉伯 -波斯语源的词,依阿拉伯 -波斯文正字法拼写;一部分维吾尔语固有词受阿拉伯 -波斯文正字法及回鹘文书写传统影响,其音节仅由辅音字母构成。词干与某些后缀不连写,正字法遵循形态学原则。察合台文具有超方言的性质。其作品在历史上从小亚细亚直至阿尔泰、印度(莫卧儿王朝)使用突厥语的民族中广为流传。察合台文献,除较晚的铅印本外,多用阿拉伯字母的"纳斯塔利克体"(正体字)传抄 (见彩图)。现代维吾尔文是察合台文的延续。

数词

基数词

序数词
1birbirinči, birlänči  (also

avval

,

avvalğї

,

burunğї

,

avvalїn

,

ilk

)
2ikki, ikiikkinči, ikinči, ikilänči
3üčüčünči, üčlänči
4törttörtünči, törtlänči
5bešbešinči, bešlänči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