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台,又称为扬子准地台,是和华北地台相对应的中国南方前寒武纪克拉通。扬子地台因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纵贯全区而得名,其在晋宁运动形成基底。扬子地台范围包括川、黔、滇、鄂、湘等省的大部分地区,陕南和桂北地区,以及长江下游的皖、苏两省部分地区。地台的边缘有一些山脉环绕,如北侧的米仓山和大巴山,东侧的武陵山,西北缘的龙门山等。

出露地表的地台基底岩系多为元古宙的变质岩,变质年年龄17亿~23亿年。继承锆石年龄和地球物理资料提示下伏有更老岩系。约8亿年前后发生的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地台的统一基底。新元古代为地台早期裂陷阶段,南华纪起出现广布全地台的海相沉积盖层,并且含冰碛层。这里的海相沉积总体上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在二叠纪中期,地台西部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三叠世印支运动使海水撤出地台。长江下游部分与华北地台东部一起转变成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西部的四川盆地保持稳定状态。扬子地台是全国最主要的磷矿分布区,四川西昌地区的钒钛磁铁矿和云南铜、锡矿和长江中下游的铜、铁等金属矿床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基底演化

扬子地台的西部和北部分别为川滇西部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东南沿绍兴-萍乡-钦防一线与华南造山带邻接。在三峡黄陵背斜和川西康定岩群中出露的地台结晶基底,其下限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8.9亿和29.7亿年,属中太古界。两者之间的四川盆地中,深钻孔也揭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直接超覆在下伏前中元古代的变质基底之上,从而证实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早前寒武纪陆核的存在。中、新元古界的分布和岩相勾画出当时地台的轮廓,其中云南中部的昆阳群、川西南的会理群和鄂西的神农架群代表地台内部沉积,湘西冷家溪群、桂北四堡群和赣北的双桥山群等代表地台外缘沉积。元古宙末的晋宁运动使地台克拉通化。

盖层沉积

南华纪出现最早的盖层沉积,代表地台早期裂陷阶段;在川西、滇东近南北向的坳拉谷中堆积了以苏雄组为代表的陆相红层和中酸性火山岩。在三峡和湘西、桂北发育长安组、古城组和南沱组三期冰碛岩。地台东南侧由中、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组成的长条状“江南古陆”实际上是早古生代时地台东南的被动大陆边缘,南华纪到奥陶纪地层的沉积深度向东南持续加大。中志留世晚期地台主体抬升成陆,皖南宁国、苏南茅山等地的上志留统转为陆相红层,反映了源自南方的造山运动。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使扬子地台与以东的华夏复合造山带拼接,形成统一的华南地台。晚古生代是这个新地台的早期裂陷阶段,松潘-甘孜和昌都-思茅地块等都是这时从扬子地台裂解出去的。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拼接,中国大陆主体生成。

相关书籍

简介

扬子地台

书 名 扬子 地台西缘变质基底演化

作 者 耿元生等著

出 版 社 地质出版社

书 号 116-05749-4

开本 16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装 帧 精装

内容提要

《扬子地台西缘变质基底演化》对扬子地台西缘变质基底进行了系统的构造变形、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获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测年数据,基本查明该区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和槽皱基底的组成情况;在康定杂岩区厘定出大量岩浆杂岩体;对洞口群和盐边群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研究,对区域变质时代作了限定:提出本区麻粒岩属于岩浆成因的新认识。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前震旦纪基底的岩石地层

第二章 前震旦纪侵入岩

第三章 扬子地台西缘基底岩系构造解析及基本构造格局探讨

第四章 变质地质演化

第五章 扬子地台西缘“麻粒岩”的成因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