泃河形成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泃水的记载: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齐师反燕,战于泃水,齐师遁”(《竹书纪年》)。

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将军关外的芧山、青灰岭,流经蓟县、平谷区、三河市故城(泃城),由三河县桥头村南进入宝坻县境之西四庄村北,而后沿蓟县、宝坻区界向东流至张古庄与州河相汇(下称蓟运河)。

中文名

泃河

发源地

河北省兴隆县跑马场乡和茅山乡

流经区域

河北、北京、天津

流域面积

1712平方公里

注入

蓟运河

长度

206公里

干流概况

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大青山南侧,新集以上汇流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由黄崖关入天津蓟县境,经下营、罗庄子,在泥河村以下进入北京平谷县,1960年建有海子水库,总库容1.21亿立方米。在平谷县境内纳错河、金鸡河,流经河北三河县,从蓟县红旗庄再入天津境内。1958年在红旗庄建拦河闸一座,设计流量350米3/秒,下行至蓟县辛撞村于1973年建节制闸1座,设计流量250米3/秒,同时在右岸开挖引泃入潮分洪道,设计流量830米3/秒。泃河在天津市境内红旗庄闸始至张古庄附近与州河汇流入蓟运河。该段河道长55公里。堤防左堤于蓟县长35公里,

泃河

右堤于宝坻县长17公里,堤防总长52公里。左堤高程17.5~10.3米(大沽高程,下同),1978年实测左堤高程为14.7~11.2米,右堤高程11~9米,1978年实测右堤高程15.6~9.9米。堤顶宽度2~4米,堤距90~160米,控制地点为新集,控制泄量为250米3/秒。

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茅山乡,于黄崖关流入蓟县境内,再经泥河村流入本县。河道走向由东向西,于海子村北出口进入行洪滩地。至此,非汛期河水渗入地下,至西沥津溢出。此段河道宽阔,无固定河床,为筛选性差的砂卵石河滩,进入下纸寨村以下出现固定河床,常年有水。河道成蛇曲形,绕过平谷县城流向西南,在马坊乡东店村南流出,进入三河市境,最终汇入蓟运河。泃河主河道全长89.4公里,县境外长35公里,县境内长54.4公里,流经本县的靠山集、韩庄、南独乐河、夏各庄、平谷镇、东高村、门楼庄、马昌营、英城、马坊乡、镇的部分村庄。在县境内先后纳入了季节性的将军关石河、黑水湾石河、南山村石河、黄松峪石河、北寨石河、鱼子山石河、夏各庄石河和大旺务石河以及常年性的洳河、龙河和金鸡河,是平谷县排涝和泄洪的唯一河道。

泃河为海河北系蓟运河的支流,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茅山与跑马厂,经蓟县泥河村流入平谷县境,由东向西,在县城西南前芮营村纳错河后又折向南流,入河北省三河县。市界内流域面积为137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为689平方公里,平原为688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据泥河水文站28年资料分析,泃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85立方米每秒。泃河下游英城桥河段历史洪水调查成果如下:

为开发泃河水利资源和减少下游洪涝灾害,建国后,在泃河流域修建了海子、黄松峪及西峪3座大、中型水库。

泃河河道,海子水库以下至市界长约32公里,其中:由海子水库至上纸寨村一段长约16公里,无固定河床,行洪滩地宽达2~3公里,底坡较陡(平均纵坡约1/200~1/300),为砂卵石荒滩;下纸寨村以下河床大致固定,但主槽蜿蜒曲折,河床狭窄,严重影响行洪、排涝。

泃河历年平均流量11立方米每秒(三河县新集站资料),县内东寺渠大桥实测的洪水量:1958年为2000立方米每秒,1978年为500立方米每秒,一般年份枯季迳流2立方米每秒,1980年3月在马坊乡东店村南实测流量6.54立方米每秒。洵河主沟汇水面积为1050.24平方公里,县境外514平方公里,县境内536.24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区213.4平方公里,山区322.84平方公里。泃河流域总汇水面积为1712.28平方公里,境外760平方公里,境内952.28平方公里。

由于泃河汇水面积大,河道弯曲河槽窄,河床内树木杂草丛生,行洪能力低,每到汛期遇有较大洪水,西沥津以下沿河两岸的低洼地区常有洪涝灾害发生,是本县的重点治理河道之一。

金鸡河,是泃河支流,发源于大北坞燕山脚下的一个山泉。流经龙湾屯、破罗口、穿顺平公路,到大三渠、李家洼子一带后,在大故现村东出境,汇泃河于平谷英城。顺义境内流程2公里,流域面积135.9平方公里。金鸡河属地下河流,以小三渠为界,以上坝高4—5米,以下坝高7~8米,常年有基流,平均流量0.05立方米每秒。治理前河道弯曲,治理后成为县域东部地区主要排水河道。

冉家河,是金鸡河支流,发源于沙岭乡徐庄、别庄、曹庄一带。流经杜庄、辛庄户、大段村后,在客家庄与金鸡河相汇。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

无名河,发源于山里辛庄东北的山麓。经后苏桥、西营、穿顺平公路后,在大卜山附近出境,汇泃河于平谷果各庄。顺义境内流程6.1公里,流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无名河属地下河,以王会村为界,以上为山谷河床,无基流;以下为平原丘陵,有间歇基流。河岸高于河床5~7米,以排洪为主,无自流灌溉条件。

鲍丘河,发源于境内北务乡荆坨村附近。流经郭家务,于大洛泡村出境入河北省三河市后汇入泃河。顺义境内流程6.5公里,流域面积70.53平方公里。鲍丘河属地下河流,常年有小量基流,主要排除东南部地区的沥水。

泃河上游建有海子水库,二十年一遇洪水控泄1330米3/秒,泃河下游当辛撞洪峰流量在 五年一遇(830米3/秒)以下时,全部由引泃入潮下泄。当泃河上游来量大于1080米3/秒时,引泃入潮分泄830米3/秒,泃河辛撞闸下充分泄洪后,上游水势仍继续上涨时,由南周庄闸分 洪;当九王庄水位达9米或泃、州两河来量大于400米3/秒时,由嘴头闸或邵庄子闸分洪;当 泃河发生二十年一遇以上洪水时,由辛撞闸上游破堤分洪,分洪顺序依次为本洼、南洼、东 洼、北洼、西洼。

主要支流

洳河,俗称错河,位于平谷县西部地区,流向由北向南。发源于密云县东邵渠乡太堡庄南山北麓。于太堡庄南山口流入本县境内。流经刘家店乡、峪口镇、乐政务乡、大兴庄乡、王辛庄乡、平谷镇、马昌营乡,于前芮营村东南汇入泃河。全长40.7公里,境外长13公里,境内长27.7公里。北店村至胡家店村西段常年有水。胡家店村南河水渗入地下,至中桥村北溢出,此段河道为砂卵石河滩。中桥村以下为土质河床,坡度较缓,河道弯曲,行洪不畅。洳河汇水面积509.34平方公里,境外103.3平方公里,境内406.04平方公里。在洳河中段岳各庄大桥处实测流量为:一般年份0.5立方米每秒,1978年洪水流量为200立方米每秒。1980年3月在前芮营汇入泃河处的下游河段,实测流量为1.72立方米每秒。洳河是平谷西部和北部地区的一条排涝泄洪河道。

错河发源于北京市密云县东邵渠乡太保庄南山北麓,自北向南流至刘家店乡北店村入千谷县境,后于马昌营乡前荷营村东南汇入泃河。全长40.7公里,流域面积494平方公里,行洪能力200至400秒立方米。河西北店村处吉山顶上有两峰似驼峰,并有古庙。

金鸡河,是流经境内的常年有水的支流之一,位于平谷县西南部,发源于顺义县的唐指山南麓,河道走向由西北流向东南,经顺义的小故现村流入县境。在本县境内流经马昌营乡的圪塔头及英城乡的河奎、北石渠、东撞等村,由英城大桥北汇入泃河。河道全长23.2公里,境外长18.2公里,境内长5公里,汇水面积168平方公里,境外158平方公里,境内10平方公里。1980年3月对金鸡河进行了实际测量,流量为0.36立方米每秒。

龙河,位于平谷县西部边界地区,有两条河道:一条发源于峪口镇西樊各庄村西,河道走向由北往南,流经北杨家桥乡的坨头寺、胡辛庄、北杨家桥、云峰寺和马昌营乡的定福庄、薄各庄、天井。另一条发源于顺义县张镇西,于张镇东南入境,河道走向由西北往东南,在境内流经马昌营乡的西双营、东双营、大陈各庄、小陈各庄、马昌营、王各庄。两条河流在英城乡的果各庄汇合后再往东流汇入泃河,是本县西部平原地区的排涝泄洪河道。

将军关石河,是洵河流入本县境内的第一条支流。河道走向由北向南,经陡子峪于靠山集乡的将军关北山口入境,往南流经本乡的彰作、中心村、靠山集、郭家屯,于韩庄乡的上宅村南山口汇入泃河主河道。陡子峪至将军关河段常年有水。境内河道长12公里。由于此河汇水面积较大,河床不固定,历史上发生过几次洪水灾害。

黄松峪石河,发源于黄松峪乡黄土梁村狗背岭南麓,由北向南流经本乡的黄土梁、梨树沟、塔洼、湖洞水、刁窝、黄松峪、黑豆峪和南独乐河镇的南独乐河、北独乐河,于峰台村南汇入泃河主河道。全长13公里。黄松峪村以北在峡谷之中,河床较窄,黑豆峪村东丰山山口以下进入河漫滩,历史上没有固定河床,汛期洪水经常改道,冲毁道路和土地,危及沿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在泃、洳河的支流流域中,出露有34处流量较大的泉水。这些泉水分布山区和半山区的沟谷内或山脚下,发育在片麻岩、花岗岩、安山岩、石英砂岩、碳酸岩及第四系砂卵石的岩层中。其中:片麻岩13处,花岗岩2处,安山岩2处,石英砂岩8处,碳酸岩8处,沙卵石层1处。总迳流量1158.11立方米每年。

治理开发

建国以来,河道未进行过整治,河床上又树木丛生,阻水严重,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如1962年7月24日大雨,海子水库虽已建成,洪峰高达1740立方米每秒,经海子水库调蓄,下泄流量虽削减为770立方米每秒,下游受灾面积仍达0.74万亩。1978年大水,淹没耕地3.6万亩,8个乡受灾。

河道治理

据有关史料记载,洵河水大时,冲毁街道、田垄、害及上纸寨,沥津庄,有危级县城之虞。为消除水患,上纸寨村民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三月十四日起,致力于泃河河道治理。三十四日内,挖成新河道六百三十弓(折合1050米)。又经三十四日的修建,建成一条一百六十四弓(折合273.3米)的长堤。

1979年,山东庄公社西沥津大队在村南泃河河滩上,裁弯取直旧河床350米,新挖河道200米,底宽30米,河深1.5米,坡比1∶1.5,挖方9679立方米,用工6450个。此项工程由山东庄公社水管员设计,并负责施工指导。通过治理,河道走向趋于合理,避免了洪水对河岸的严重冲刷。原来的50亩旧河弯经过垫土整地,栽植杨树1万多棵。三年后绿树成荫,既巩固了新修河堤,又美化了环境,还增加了集体收入。

灌溉

1953年—1970年,平谷县曾兴建了“三·八”、峪口、海子、西峪、黄松峪、马坊6个河道、水库灌区。1960年“三·八”河道灌区并入海子水库灌区。由于水源缺乏和机井的发展,马坊、峪口灌区于1961年和1970年相继废弃。1971年后保留海子、西峪、黄松峪3个水库灌区。1990年,三个水库灌区实浇面积5.94万亩,其中包括井灌面积1.41万亩。

海子水库灌渠。包括总干渠,干渠和支渠三个部分。原总干渠建于1960年,从主坝北头至分水闸由东往西,总长573米,过水流量8立方米每秒,是下游干渠与水库之间的枢纽工程。1971年扩建,过水流量12立方米每秒。1987年在溢洪道正西利用水库扩建工程中的倒虹吸工程重新修建一条总干渠,与旧总干渠的下游渠段衔接,总长835米,其中旧总干渠287米。原总干渠上游渠段及其建筑物作废。海子水库南干渠、北干渠共修建支渠98条,总长124.75公里,渠道防渗38.73公里,流量22.5立方米每秒,控制浇地面积12.4万亩。其中:北干渠在韩庄、南独乐河、山东庄、王辛庄、乐政务5个乡、镇修建支渠74条,长86.67公里,块石衬砌22.48公里,地下管路1.2公里,流量17.48立方米每秒,浇地面积2.35万亩。南干渠在韩庄、南独乐河2个乡修建支渠24条,全长38.08公里,渠道衬砌14.49公里,过水流量5.02立方米每秒。

西峪水库灌区。设东西2条干渠,1968年8月开工,1969年8月竣工,总长25.71公里,分布在水库下游河川两岸的山坡、台地上及河套中,灌溉大华山镇大部分台地、河滩地、以及刘家店乡江米洞以南的山前地带。西峪水库东、西两干渠,共修支渠56条,总长139公里,渠道防渗54.41公里,流量9.27立方米每秒,控制浇地面积2万亩。其中:东干渠在大华山境内修建支渠29条,长58.84公里,块石衬砌45.11公里,流量4.85立方米每秒,控制浇地面积1.20万亩;西干渠在大华山镇、刘家店乡修建支渠27条,长80.16公里,块石砌筑9.3公里,流量4.42立方米每秒,控制浇地面积8000亩。

黄松峪水库灌渠。干渠工程:黄松峪水库下游,沿着山坡、台地设置东西两条干渠,总长20.06公里。干渠工程与水库工程同时进行,水库建成后即可通水运行,灌溉黄松峪、韩庄、南独乐河、山东庄、靠山集五个乡、镇的山前台地及河套地。支渠工程:黄松峪东、西干渠,共建支渠53条,总长60.1公里,渠道防渗10.3公里,流量7.69立方米每秒,控制浇地面积2万亩。东干渠在黄松峪、韩庄、靠山集乡修建支渠20条,长36.5公里,其中,块石衬砌2.93公里,地下管道1.77公里,流量3.73立方米每秒,控制浇地面积0.78万亩。西干渠在黄松峪、南独乐河、山东庄3个乡、镇,修建支渠33条,长23.6公里,其中块石衬砌5.6公里,流量3.96立方米每秒,控制浇地面积1.14万亩。

峪口灌渠,洳河河道上游,基流常年不断,为了开发利用洳河的水利资源,1957年平谷县委决定在洳河上游的峪口一带修建干渠1条,定名洳河干渠又称峪口灌渠。解决峪口、乐政务、大兴庄、马昌营乡等西北部平原地区部分土地灌溉问题。1958年6月,洳河干渠正式投入运行,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基本解决了渠道沿线的农业灌溉用水问题。随着井灌建设的发展和干渠水源的减少,1970年,峪口自流灌渠废止不用。

水库

海子水库,位于泃河山峡出口处。建国初期,海河流域规划曾拟在此修建一座坝高40.5米、库容1.13亿立方米的水库。后于1959年水利化运动中开工修建,1960年基本建成并开始蓄水,库容仅有4980万立方米(原设计为4500万立方米),最高蓄水位限制在97米高程。1968年进行续建,在溢洪道上加设闸门,将水位提高至103米高程。1973年扩建成为具有1.21亿立方米库容的大型水库。水库拦洪蓄水,减轻了下游洪害。经三查三定调查,最高有效灌溉面积7.6万亩。水库电站总装机32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23万度。水库宜渔面积4590亩。水库已辟为金海公园,与名胜盘山为邻,将逐步开展为旅游区。

西峪水库,1966年春,平谷县为控制错河洪水并为干旱缺水的大华山地区解决灌溉用水,提出修建西峪水库。4月,市市政设计院开始着手水库方案的调查研究,11月完成方案设计。方案研究了西峪和下游约3公里处的瓦管头二处坝址,最后选定了西峪坝址。坝址处河床砂卵石层厚约10米,基岩为石英砂岩。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33米,坝长283米,坝顶高程220.4米。溢洪道设两孔闸门,各宽10米。副坝为均质土坝,高7米、长125米。水库总库容143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861万立方米,死库容182万立方米。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最高洪水位219.95米。

黄松峪水库,1968年,平谷县为调节泃河支流黄松峪沟来水,防止洪水对下游威胁,并为黄松峪、靠山集和韩庄三个乡的农业用水提供水源,要求修建黄松峪水库。水库总库容为104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950万立方米,死库容50万立方米。水库防洪标准原系百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坝设溢洪道两孔,各宽12米,堰顶高程199.2米。上设高6.3米的弧形闸门。1970年,水电部要求全国进行一次审查设计,8月,市有关单位决定,将水库校核洪水标准由500年一遇降为200年一遇,溢洪道减少一孔。水库以下修建两条干渠,长约21公里,引水流量7立方米每秒,可浇地2万亩。电站装机250千瓦,年发电量16万度。水库宜渔面积445亩。

滑子水库,位于韩庄乡滑子村北的泃河支流上,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库区地层岩性为紫红色钙质粉砂岩。县人委水利科负责设计,县人委组织施工。1957年开工,1958年竣工,是平谷县第一座水库。坝型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5米,坝顶长84米,顶宽4米。溢洪道形式为开敞式。总库容57万立方米,控制浇地面积700亩。1959年开始拦洪蓄水,由于渗漏严重未能发挥灌溉效益,只起到了拦堵洪水,缓解地表迳流的作用。

彰作水库,位于靠山集乡的彰作村东北,大坝修建在泃河支流的彰作石河上,坝址和库区地层为紫红色钙质粉砂岩,流域面积0.93平方公里。由北京市驻靠山集公社的下放干部孙德成设计,彰作大队组织社员施工。1971年10月开工,1972年6月竣工。整个坝体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4米,坝顶长82米,顶宽4.5米,上游坝坡坡比1∶2.75,下游坝坡坡比1∶2.25,护坡采用大卵石干砌。溢洪道选用泄洪洞型式,建在库址东侧山体处,洞长55米。总库容3万立方米。总投资1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万元。水库蓄水后渗漏严重,未能发挥。2其灌溉作用,只是在汛期起到了调蓄洪水的作用。

上堡子水库,位于平谷县靠山集乡上堡子村东,大坝修建在泃河支流的河道上,库区流域面积1.42平方公里,岩性为紫红色泥质页岩。经过初建和扩建,水库总库容达13.7万立方米。初建1970年3月10日水库落成。扩建工程于1974年7月开工,1975年12月竣工。通过扩建,水库坝高由原来的10米增加到13.5米,坝长114米,坝顶宽5米,库容为13.7万立方米。1976年10月~1977年6月,上堡子水库加宽溢洪道,安装了三孔泄水闸门,此项工程由县水利局设计,上堡子大队组织施工。扩建工程完工后,起到了较好的灌溉效益和防洪效益。

南山村水库,位于南独乐河乡南山村东南,水库大坝建在洵河支流南山村石河的龙潭上,库区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坝址岩性为盘山岩体的花岗岩。水库工程于1970年10月开工,1971年11月竣工。坝体类型为混凝土心墙浆砌石坝,最大坝高19米,坝顶长66米,坝顶宽5米,大坝北部建溢洪道一座,上设两孔敞式手摇启闭门,高2.5米,宽2米。总库容12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300亩。由于库区地质条件较好,施工质量较高,水库建成后没有发生渗漏,一直发挥着良好的灌溉效益和防洪效益。

杨家台水库,位于平谷县镇罗营乡杨家台村西,距县城40余公里。大坝修建在洳河水域镇罗营石河的杨家台沟谷的山峡处,库区流域面积10.9平方公里,岩性为片麻岩。第一期工程,坝高22.5米,总库容72万立方米。当年9月,水库工程缩小兴建规模,设计总库容减少到23万立方米。坝体结构仍为沥清质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坝高15米,坝长135米,坝顶宽6米。1975年设计,1949年动工,1982年竣工,水库工程于1983年蓄水运用,由于施工工程质量和地质条件较好,没有渗漏情况,加之库区水源条件好,每年可用2至3库水。灌溉土地700亩,年发电量为6000千瓦小时,是平谷县蓄水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小Ⅱ型水库。

涵闸工程

一、红旗庄闸(黄旗庄闸)

该闸1958年5~10月建于天津市蓟县黄旗庄泃河河道上,名为黄旗庄拦河闸,后更名为红旗庄拦河闸。设计、施工单位均为蓟县水利局。主要用于蓄水灌溉。在1984年因工程陈旧进行改建,为开敞式,共25孔,单孔高3米,宽2米,闸门为平板钢闸门,采用消力池消能。设计上游水位12米(大沽),设计下游水位7.7米,设计过闸流量350米3/秒,校核过闸流量830米3/秒,启闭型式为门吊车一台,启闭能力为6吨/台,设计蓄水量6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88万亩,后于1989年河北省三河县在泃河中游建错桥拦河闸,致使红旗庄闸的调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蓟县灌溉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辛撞节制闸

辛撞节制闸建于蓟县辛撞庄,所在河流为泃河,设计与施工均为蓟县水利局,施工期为1972年10月至1973年6月,主要用于调洪,为涵洞式水闸,共6孔,单孔高4米,宽3米,闸门型式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设消力池消能,设计上游水位11.82米(黄海高程,本闸同),设计下游水位9.71米,设计过闸流量250米3/秒,校核上游水位12.41米,校核下游水位10.05米,校核过闸流量控泄250米3/秒,启闭机为电动卷扬机共6台,启闭能力30吨。

航运

建国前,洵河航运曾是平谷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水上漕运,历史悠久。据《竹书纪年》记载:“齐师及燕,战于洵水,齐师遁”。齐师为何战败?《郡国军事考》对此战争有一段较为详细的描写:周显王五十四年即燕文侯七年(公元前355年)秋季,齐威王兴师数千,自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至无棣河,乘舟百艘,绕渤海进沽口,循鲍丘水(蓟运河前身)北上,过津卢,入侵燕地,欲袭燕京(今北京)。文侯闻讯,即率师万余人,于燕郊乘船,顺百河疾下,与齐师会战洵河口,因现平谷、三河、通县、宝坻地区水路楫运,供应及时,燕军又人多势众,奋勇抗敌,结果齐师残败遁逃。可见泃河水道、早在战国就通航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平谷县降为大王镇,北边屯兵二、三万人,驿铺渡口备军船几十艘。军需物资多由南方内地经水路运至军粮城,再由军粮城沿海河北上,入鲍丘水,从泉州口进入洵河,经三河至大王镇洵河渡口(寺渠渡口)再达檀州(密云故城)。

明朝永乐年间,平谷复为边防要地,县北长城二百里,建六关、立十营、十三寨;内地设四铺、建六墩、十七堡;城内建平储仓、置中屯卫。此时平谷境内驻军数万,畜骑千匹,由于军需用食主要靠外地供应,洵、洳两河各渡口即繁荣起来,寺渠龙庙渡口和前芮营合口渡口实行军督民运,造驿船、建栈房。驿船由天津卫仓装载粮食、海盐和军需,沿蓟运河北上,入东路,进泃口,运往前芮营、寺渠等渡口,然后将栈房存放的平谷、密云、兴隆各县的果品、药材、皮棉等装船运往津沽和京师等地,此时洵河水运达到鼎盛时期。

由于民船不堪官府征调勒索,再加上边防裁军,驿铺缩小,军需减少,以及河道失修,淤浅阻航,到明末清初年代,泃河漕运一度呈现萧条冷落景象。

自康熙二年(1663年)大规模修建东陵以后,所需粮食、建筑材料、多从南方水路通过蓟运河运往工地。为了加强水运,泃、洳两河多次进行了清淤疏浚,因此、泃洳两河的水运又逐渐兴起,每天来往的驳船达十余只。

民国初起,泃、洳河河道加深。前芮营、英城、寺渠等渡口,常有几十只帆船往返运输,位于泃、洳两河交汇处的前芮营渡口,帆船最多达到一百多条。往返于平谷、三河、唐山,芦台、天津、通县、北平等地。往外运送核桃、栗子、籽棉、药材、皮毛、木材、干草等农副产品,返回运载煤油、面粉、大米、食盐、红糖、白糖、火柴、纸张、磁铁器等食品及日用物资,是平谷县与外地通商的主要运输工具。

民国二十八年(1939)前后,日本侵略军先后督民修建了由平谷至三河、蓟县、通县、北平、天津等地的所谓警备公路,又在平谷建立了华昌转运货栈,这样,一切物资改用汽车运输,至此水路停运,民航废除,具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泃河漕运就此终断。

流域面积

泃河蓟州区境内现状图(下营镇段庄村村东,镜像:S)

泃河蓟州区境内现状图(下营镇段庄村村东,镜像:N)

全长206公里,流域面积2276公里。市境内总长66公里,流域面积952平方公里。有支流错河、金鸡河、州河及还乡河。

1958年以后,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先后在泃河上修建城下(工程几经上马未成库,即后天津市杨庄水库;该工程如果建成,规模要比杨庄、海子大)、杨庄水库、海子水库及三河分水闸。泃河自战国时期开通水运,明永乐年间为鼎盛期。

民国初 年泃河加深,在平谷县境内设寺渠、芮营、英城三大渡口,一般船载重量可达10吨,是平谷与外地通商的唯一航 道。

1939年改用公路运输,水运遂止。

2021年,泃河水通过蓟运河流入永定新河,实现入海。[1]

河流历史

泃河有着悠久的水运历史。早在战国,泃河水道就通航了。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开辟了由中原通达长城内外的军运路线,为以后各代南北物资交流、军事供应打开了通道,从而扩大了泃河水运的范围和规模。

明永乐元年(1403),平谷成为边防要地。县北长城蜿蜒百余里,建六关、十营、十三寨。此时,平谷县内驻军数万,畜驹千匹。

由于一切军需食用主要靠外地供应,泃洳二河各渡口又开始繁荣起来。东寺渠龙庙渡和前芮营合口渡实行军督民运,造驿船,建栈房。

驿船由天津装载粮食、海盐和军需品,沿蓟运河北上,运往前芮营渡口,卸船入站清点后,再转运各仓库和边关各地。

同时,再将栈房存放的平谷、密云、兴隆各县的果品、药材、皮棉等物品装船,运往天津、塘沽和京城各地。

此时,泃河水运十分鼎盛。

至明末清初,泃河水运逐渐萧条。但到了康熙二年(1663),由于大规模修建东陵,所需粮食、建筑材料,多从南方供应,因而泃河水运又渐兴起,每天几十只船舶来往通运。民国初年,北运河淤浅,泃河河水反而加深。

一般船载重量可达10吨,成为平谷与天津等地通商的惟一航道。每年运输总量达3.3万多吨,河道上来往木帆船达数十艘。

前芮营、英城、寺渠等渡口,经常有几十只木帆船来往运输。特别是前芮营渡口,帆船最多时到过一百多只。

当时在河口两岸,建立六所栈房共计三十多间,将各地所产各类于鲜果品、农副产品用骆驼、网车或小驳船运到各栈,再分别装船运往唐山、天津、北京等地,又采办各种曰常生活用品返航,运至前芮营渡口,卸货入栈。

当时,泃河两岸的村庄,有各类船只一百多只,以后芮营为最多。其中较大的船每只达六丈多长,一丈二尺宽,八九尺深,两节对连,六个船槽,一槽住人做饭,五槽装货,可载二百八十多包食盐或一千六百多袋面粉,载重量达六万七千多斤。

据《平谷县志》载:“平谷年平均运进运出的物品总量折重为23942吨,其中运进8784吨,运出15158吨。其航路为:平谷寺渠——前芮营——英城——马坊小屯——三河错桥——侯家营——马庄——三岔口——新安镇——芦台——北塘——天津。

因下游河道冬季结冰,不便通行,所以每年旧历二月至十月为航运期,约有二百五六十天。”又载:“平谷县境内以泃河、洳河为巨流,春冬作桥梁,夏秋用舟楫,以济行人,沿河田园多资灌溉。”“泃水晚渡”是平谷旧城八景之一,可以想见当年泃水岸边,船只往来,千帆相竟的繁华热闹。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先后修建了由平谷至三河、蓟县、通县、北平、天津等地的所谓警备公路,一切物资改用汽车运输,加上泃河淤浅失修,因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水运历史。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核心,而河流又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泃河作为平谷的母亲河,哺育了世世代代,滋养着子子孙孙。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口的自然增加,河承纳了上游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河岸两侧杂草丛生,白色污染严重。

致使水质极度恶化,水体为黑褐色,水中无任何水生动植物。特别是枯水期,基本上处于断流状态,河床内布满黑褐色的淤积物,并时常发出阵阵令人窒息的气味。

水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之源和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更应当得到悉心的保护。

可喜的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泃河治理的力度,关停污染严重厂矿,修建污水处理厂,减少垃圾排放,加强河道管理,加宽加固河堤,两岸植草种树,泃河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平谷区“十一五”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中,把水资源作为北京市和平谷区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予以高度重视。

把保障北京市应急水源地,作为今后水资源保护的重点。

特别是2011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区理念,努力打造“生态绿谷”建设,全面建设首都生态第一区的目标。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千年古河一定会重新焕发往日的青春与活力,为生态平谷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