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神是指旧时供奉在监狱里的神。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狱神,但主要有三位。

中文名

狱神

外文名

yushen

所属教派

佛教

年代

汉代

身份

监狱里的神

相关著作

《后汉书・范滂传》

属性

非盈利

性质

旧时供奉在监狱里的神

简介

其一,是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虞舜的臣子皋陶。皋陶曾是虞舜时刑狱之官,他“造狱”、“治狱”、“作刑”。善察人心,决狱明白。相传他在治狱时,对有疑案的罪犯,令獬豸去触,獬豸能辨真伪,有罪就触,无罪则不触。《后汉书·范滂传》有段记载,说范滂受连坐被送进狱中,狱吏让他祭拜皋陶。范滂说:“皋陶是古代的一位直臣,知道我无罪,必然诉之于上天,如果我有罪,祭他又有什么用呢?”这是最早的有关狱神的记载。

萧何

其二,是汉代的萧何。他曾帮助刘邦建立了汉初的法制。他制定的重要法典——《九章律》,被称作“定律之祖”。他本人曾经做过刀笔吏,对监狱内幕很熟悉。所以人们把他尊为狱神是很合适的。萧何的狱神形象是青面圣者。《水浒》第三十九回中讲到,宋江、戴宗绑赴法场前,被狱卒“驱至青面圣者神圣前,各与一碗长休饭,永别酒”让他们上路。这青面圣者便是萧何的圣像。

亚孻

其三是明代的亚孻,人称“亚爷”,他在明清之际非常有名。清人钮锈《觚賸·续编》记述了“亚爷”成为狱神的经过。

“亚爷”是明万历时增城县的狱卒。有一年将近除夕,狱中的五十多名重囚,号哭不止。“亚爷”问其故,众人说:“快过年了,人家都能合家欢聚,我等也有妻儿老小却不能相见。因此悲痛号哭”。“亚爷”听后,沉思良久说:“你等的孝爱之心我来了却,今晚我放你们回家与亲人团聚,咱们约好,正月初二齐来赴狱。”众犯听了皆愣呆,惊讶不语。他接着说:“我释放你们按律应死。你们都不回来,我是死;你们少回来一人,我也是死;你们若都回来,我寿尽同样是死。一样的死,何不行些善事死呢?”众囚听后感激万分,各自回家不提。到了正月初二,他们如约回牢,一个不少。“亚爷”拍手大笑而死。此事传开,全国上下均感其德,奉为狱神。清代不仅一般监狱供奉“亚爷”,就连刑部监狱也将他奉为狱神。

牢房过道的尽头,正对着大门,坐着一尊只有真人一半儿大小的狱神像。狱神是个老者,身穿红袍,面目倒还和善,但是面色发青,而且嘴巴凸出,有点儿像雷公嘴。神像下面的底座,是砖砌的,前面是两扇锁着的小木门。打开木门,是一个小洞,直通狱墙外面。这个小洞,是专门给“瘐死”的犯人拖运尸体用的。——犯人在狱中亡故,按例不能从狱门出去,这是牢房“竖着走进来,横着拖出去”的规矩。由于多年来的烟熏火燎,加上满身的尘土,把这个原本应该慈眉善目、恻然动人的狱神,脸上的青色和袍上的红色全变成深灰色了。神座前面,没有香炉,可见这里是从来不上香的,只有一灯如豆,一掩一映间,衬得那狱神越加阴森可怕。

古代监狱狱神

中国是个有造神传统的国度,各种神明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即使在监狱里,也有所谓狱神存在。因年代久远,古代监狱今天已多不复存在,狱神自然也不易见到了。但有一处狱神至今总算安然无恙,他就在大名鼎鼎的山西洪洞县苏三监狱里。

这座监狱建于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监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监狱。可惜1973年被毁掉,10年后才又重新修复。苏三监狱是指狱中的死囚牢,当地人俗称“虎头牢”。

死囚牢在普通牢房的南尽头,迎面墙上画有一个龇牙咧嘴的巨大“虎头”,下面有个十分低矮狭小的门洞,恰似虎口。进入此门,不仅要大弯腰,还得屈腿下蹲。牢门顶上的“虎头”,其实并非老虎,而是一种传说中的猛兽——狴犴。明代学者杨慎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四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古人说它“平生好讼”,所以把它的尊容画在狱门之上。

“虎头门”对面就有个狱神庙。说是庙,其实不过是在高墙的半腰里,嵌着一个用砂石雕刻好的神龛,龛里有砖刻的3尊小小的神像,中间坐着的是位老者,两旁是两个小鬼。中间的老者,即所谓狱神了。过去监狱里有一条规矩,允许犯人们每天去参拜狱神。

这位狱神到底何许人也?不少谈苏三监狱的文章,都说“不清楚”。这位狱神,应是尧时的大臣皋陶。有史书记载,皋陶据说是当时的最高法官,他制定了法典,用刑法断决案件,史籍载:“皋陶造狱,法律存也。”就是说,他是牢狱的首创者,皋陶任大法官时,“天下无虐刑”,实属难得。

除皋陶外,还有一位著名的狱神,即汉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萧何被奉为狱神,是因为他曾辅佐刘邦建立了汉初法制,制定了汉朝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典《九章律》,被称为“定律之祖”。萧何跟着刘邦造反前,在县衙里当过刀笔吏,以后又研究过秦朝刑法,制定出了汉朝的《九章律》。萧何“定律令,平刑狱”,在建立汉初法律上有大功劳,所以被后世奉为狱神。萧何又称“青面圣者”、“青面神”,《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写宋江、戴宗被绑赴法场前,被狱吏“驱至青面圣者神案前,各与了一碗长休饭、永别酒”。萧何在宋代成为主要被供奉的狱神。

到了明代,又出了一位著名狱神叫亚。亚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狱卒,甚至连他真正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亚不过是他的小名,他是广东人,亚在当地方言读作“阿”,放在名字前是一种爱称,有亲昵的意味;音nái,广东方言,指最小的儿子或女儿。所以,亚只是这位狱卒的乳名或小名。

亚作为一个小小的狱卒,地位之低自不用说,而且这种职业往往充当着统治阶级的爪牙和打手的凶恶角色,但亚却与众不同,判若天渊,他有着极大的慈悲心和魄力,做出了惊人之举。史称:

明万历戊午岁(1618年),增城县狱卒名亚者,素称朴健。是年十二月逼除,狱有重囚五十余人,号哭不止,声闻于外,亚亟止之,兼问其故。众曰:“岁朝降临,合邑之人无不完聚。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见,且系重犯,势不可出,是以悲耳。”

亚俯首良久,忽曰:“无难也。我与尔等约,今夕各还尔家,俟正月二日齐来赴狱。我释尔罪应死;尔俱不来,我亦死;尔来而或失一人,我亦死;尔人人来,我至寿尽亦死。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

是时法网少疏,且值改岁,不甚严稽,悉放回家。明年初二日,前囚陆续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亚鼓掌大笑曰:“善哉。”遂趺坐而逝。

狱众感德,浣濯其体而加漆焉。以其事言于县,县上巡按御史,请为县狱之神。今肉身尚在狱中,凡有疾病瘟疫,祷无不应。尊之曰“亚爷”。

亚冒着生命危险,以善德感化重罪囚犯,这在狱卒中是罕见的。死后被奉为狱神也当之无愧。清代刑部大狱中也有阿公祠,供奉亚,可见其影响不小。

对狱神的不解

狱神到底是谁?是人们凭想象创造出来的神?还是历史上真正有过这样一个人?他主祸还是主福?犯人进监狱,并不要求人人都来磕头祭拜,但是犯人离狱,不论是昭雪平反,还是押赴刑场,却按例必须到狱神像前叩谢告别。

《小五义》的第七十回,有艾虎求狱神保佑的一段文字,那个狱神庙,并不在监狱里面。《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写到了凤姐、宝玉等人被关进了狱神庙,这个狱神庙,好像就在监狱里,而且是专门关押未经审判的嫌疑犯的。这也还有其他一些文献可证;一、关汉卿杂剧《四春园》第二折:“令史将这小厮枷锁开了,拿他去狱神庙里歇息。”二、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条:“宜于犴狴门内分为四层,第一层近狱神祠者为软禁。”“软禁”就是非正式关押,宝玉、凤姐被关在狱神庙里,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是未经审判的嫌疑犯,属于“软禁”性质。当然,也可能是牢房满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来头大些,收到了优待。

戏曲《苏三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苏三去复审,苏三离开监狱之前,要到“萧王堂”去辞别狱神,这个“萧王堂”,也不在牢房里面。她向崇公道请求:“请老的稍等,待我参拜了狱神再走。”先唱这样几句:“低头出了虎头牢,狱神庙前忙跪倒。望求爷爷多保佑,(佑)我三郎早日得荣耀。”接着再唱一段:“我这里、跪庙前、重把礼见;尊一声、狱神爷、细听奴言:保佑奴、与三郎、重见一面;得生时、修庙宇、再塑金颜。”这个“萧王堂”,分明就在监狱的旁边,是一座单独的庙宇,不是用来关押未决犯的。而且苏三也没有进入庙内,只是在“庙前”跪拜一番,就被崇公道押走了。

《水浒传》中宋江、戴宗被判斩首,行刑前宋江和戴宗被“驱至青面圣者神案前,各与了一碗长休饭、永别酒”。《水浒后传》第二十一回,两院节级吉孚奉命盆吊柴进,吩咐手下“祭了青面圣者,吃了敬福酒,然后动手”。到了三更时分,狱卒“将牲醴香纸祭赛青面圣者。吉孚唤柴进道:‘你也来拜拜,要圣者引出,免得魂沉狱底。’”这里的“青面圣者”,分明就是狱神,而且说得清清楚楚,狱神的脸是青色的。

那么这个“青面圣者”究竟是何方神圣?犯人临死或临刑之前为什么还要到他案前举行一个祭拜仪式呢?这有两种说法:

一说狱神是汉代第一任丞相萧何。清人程穆衡《〈水浒传〉注略》解释“青面圣者”:“狱中皆有萧王堂,祀萧何。其神青面,相传萧王判案。”与《玉堂春》里苏三起解之前要到“萧王堂”去辞别狱神的情节相符。萧何在秦曾任刀笔吏,汉代律令典制多出其手,被尊为狱神,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却没说清楚为什么萧何会是“青面”。

另一派则认为,青面圣者是传说中虞舜时代执掌司法大权的皋陶(yáo姚),是个最正直无私、廉明公道的断狱者。史籍记载:“皋陶造狱,法律存也”。说他是牢狱的首创者,是远古声名最著的刑狱之神。皋陶还是位清正的法官,史称其“决狱明白,察于人情”,他任大法官,“天下无虐刑”。又说“皋陶造狱,划地为牢”,说的是当时的监狱没有牢房,只在地上划一个圆圈儿,把犯人放在里面,外面用两只狗看守,所以“狱”字左右各有一只“犬”。《后汉书·范滂传》记狱吏的话说:“凡坐系者,皆祭皋陶。”可见从东汉开始监狱中就有祭皋陶的习俗了,而当时萧何还没有走上神坛呢。看起来,说皋陶是狱神,似乎比萧何可靠些。更要紧的是,皋陶确乎是位“青面神”,《荀子·非相》篇说:“皋陶之状,色如削瓜。”杨倞(liàng亮)注云:“削皮之瓜,青绿色。”这岂不是扣紧了“青面”二字了么?

《路史》一书上说,东夷人大业娶少典氏之女女华为妻,生子名叫繇(yáo姚),字庭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皋陶。《帝王世纪》上说他生于曲阜少吴之墟。曲阜属于偃地,所以舜帝赐繇姓偃。繇在舜帝时代,当上了大理官,负责氏族中的刑罚、监狱和法治。传说繇的面貌青绿色,就像一个削了皮的瓜;嘴唇像鸟喙,能明白决狱,并制定了五刑之法,即“墨”(也称“黥”qíng,毁容),“劓”(yì割鼻),“刖”(yuè或又称“剕”fèi、“膑”bìng,砍脚,后来又分为斩左趾、斩右趾两种),“宫”(男子去势,女子幽闭,都是毁坏性功能),“大辟”(砍头)。史书上说:繇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繇的成绩,把他封于皋地,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读音与“繇”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实际上都是一音之转,而后世通常的写法则作皋陶。

舜让位给禹,皋陶继续担任大法官“大理”,而且被禹选定为继承人。但是这时候皋陶年纪已经很大,没来得及受禅让就死了。皋陶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当地有皋陶墓遗迹。

有一个传说,说皋陶历任尧、舜、禹三代的刑狱官。他主张制定两种法律:一种是惩治犯罪的刑法,一种是保护民权的民法。他去请示尧,尧说:“可定刑法,毋为民法。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宁;汝意不侵民权,以民为重,则王者之威何存?”尧要保持“王者之威”,皋陶也无可奈何,郁郁寡欢而已。尧死,皋陶又打算创民法,去问舜,舜帝说:“圣人不易俗(不改变现状)而教,智者不变法(不改变法统)而治。因民(按照百姓的愿望)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根据现有的刑法)而治者,吏习(官吏可墨守陈规)而民安。今若变法,恐人心混乱,民众恃(倚仗)新法而上侵。”舜怕有了民法百姓会“作乱上侵”,民法还是没有制定出来。舜死后,禹实行严刑峻法,下令叫皋陶修改更加严峻的刑律,皋陶不从,终于被禹谋害死。禹另外任命了一个刑官,按照他的授意制定了“帝位家传”的法律。这一来大禹当然很高兴,就打算传位给儿子启。可是各部落首领依照以往的惯例,公举皋陶。皋陶不幸已经死了,又公举伯益,最后帝位传给了伯益。启在父亲的支持下,十几年来养兵蓄锐,如今羽翼丰满,就以“讨逆”的名义起兵,杀了伯益以及推举者、家丁、百姓共二十万人,夺得了帝位。有扈氏反叛,也被启镇压下去。自此,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这样说起来,皋陶是个古代英明的最高级审判官,不但是个管理审判官员的神,同时也是个管犯人的神。所以狱官上任之初,都要去参拜狱神。据说古代在监狱里设立狱神庙或狱神像,本意是供犯人随时参拜,以求尽快平反昭雪的,由于牢头狱卒不胜其烦,历代演变,终于固定为犯人进出监狱的时候参拜狱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