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方木为苏木科苏木属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多栽培于园边、地边、村前村后。

中文名

苏方木

别名

戈梅芳

植物界

苏木科

苏木属

豆目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苏木

毒性

无毒

用量

3~9g

植物别名

苏方木

戈梅芳、苏枋(《南方草木状》)、苏方(《肘后方》)、窊木(《诸蕃志》)、棕木(《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赤木(《兽医国药及处方》)、红柴(《四川中药志》)

植物考证

出自《医学启源》①《雷公炮炙论》:“苏方木,若有中心文横如紫角者,号曰木中尊色,其力倍常百等。”②《纲目》:“苏木,煎汁忌铁器,则色黯。其木蠹之粪,名曰紫纳,亦可用。”

植物形态

苏方木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5~10m,枝幼时被细柔毛,有稀疏短刺,皮孔凸出圆形。叶互生为二回双数羽状复叶;有锥刺状托叶,叶轴有棘刺,羽片9~12对,小叶10~15对,小叶片长圆形,长1.5~2cm,尖端圆或微凹,基部偏斜,全缘有腺点;无柄。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宽大,花黄色,假蝶形花冠,花瓣排列方式为上升式复瓦状。花瓣5,4片圆形等大,最下面一片较小;雄蕊10枚,分离。荚果扁斜状倒卵形,顶端有喙,厚革质,红棕色。花期5~10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分布地区

原产美洲中部、哥伦比亚、及西印度,野生于海拔500-1800米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生长地:喜欢高温多湿、阳光充足和肥沃的园边、山坡、沟边及村旁。产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以广西的产品为佳。多栽培于、地边、村前村后。

药材性状

干燥心材呈圆柱形,有的连接根部,呈不规则稍弯曲的长条状或疙瘩状,长8~100cm,直径3~12cm。表面暗棕色或黄棕色,可见黄红相间的纵向条纹,有刀削痕及细小的凹入油孔。横断面有显著的类圆形同心环纹(年轮),有时中央可见黄白色质松带亮星的髓。质致密,坚硬而重。无臭,味微涩。将该品投入热水中,水染成鲜艳的桃红色,加酸则变为黄色,再加碱又变为红色。

植物饮片

不规则薄片,表面红黄色或棕黄色,有细小凹入的油孔,年轮纵向纹理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质地致密坚硬,气微香,味微甘涩。

植物采制

全年均可采伐,但以秋天为好。伐取树干或粗枝,削去外皮和边材(白木),取中间紫红或红黄色心材,放通风处阴干即可。采收时应注意保护资源,不要连根挖取。炮制时,将其刨成薄片或砍成小块,或经蒸软切片用。

化学成分

含有巴西苏木酚、挥发油(主要为水芹烯、罗勒烯)及鞣质等。

药理功效

1.煎剂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增强,水煎醇提液可增加冠脉流量,促进微循环;

2.巴西苏木素和苏木精可抑制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煎剂有镇静、催眠作用,并能对抗士的宁和可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

3.体外实验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煎液和浸煎剂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4.此外苏木还有消炎、抗癌等作用。

药材性味

性甘、咸、辛、平、无毒。

①《唐本草》:“味甘咸,平,无毒。”

②《本草拾遗》:“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凉,味微辛。”

④《汤液本草》:“甘而酸辛,性平。”

⑤《会约医镜》:“味甘辛咸,微温。”

入心、肝经。

①《纲目》:“三阴经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手少阴、足阳明经。”

③《药品化义》:“入肝、胃、大肠三经。”

药材主治

解血破瘀,消肿止痛。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外伤肿痛。

功效作用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适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以及胸痹绞痛,胃脘刺痛。此外,取活血之功,也可用治风疹瘙痒,中风失语,半身不遂。

药材应用

1.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瘀滞肿痛。该品味辛能散,咸入血分,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日华子本草》谓其治“扑损瘀血”。常配乳香、没药、自然铜等药用,如八厘散(《医宗金鉴》)。

2.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痛经,心腹疼痛,痈肿疮毒等。该品功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为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他瘀滞病证的常用药。用于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常配川芎、当归、红花等药用,如通经丸(《类证治裁》);治心腹瘀痛,常配丹参、川芎、延胡索等;若配银花、连翘、白芷等,可治痈肿疮毒,。

3.用于气滞血瘀、瘀毒结积的消化道肿瘤,症见腕腹腹痛,灼热,痞满等,常与七叶一枝花、三棱、莪术、赤勺等配合应用。

4.用于湿热蕴结的宫颈癌,卵巢癌等,症见腹痛,带下多而腥臭等,常与土茯苓、莪术、苦参等配合应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该品呈长圆柱形或对剖半圆柱形,长10-100cm,直径3-12cm。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和枝痕,常见纵向裂缓。横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点的髓部。质坚硬。无臭,味徽涩。以木质坚实、色红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心材横切面:射线宽1-2列细胞。导管类圆形,直径约至160μm。

粉末特征:黄红色。

1.木纤维及晶纤维极多,成束,橙黄色或无色。纤维细长,直径9-22μm,壁厚或稍厚,斜纹孔稀疏,胞腔线形或较宽大。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类方形,壁不均匀增厚,木化。

苏方木

2.木射线径向纵断面碎片较易见,细胞呈长方形,长32-60μm,直径16-26μm,壁连珠状增厚,木化,具单纹孔,切向壁及纹孔较密,孔沟明显;切向纵断面射线宽l-2(-3)列细胞,高约至62个细胞,纹孔显著。3.具线纹孔导管大小不一,大者直径约至160μm,多破碎,具缘纹孔排列较密,互列.纹孔口椭圆形或短缝状,导管中常含棕色块状物。

4.草酸钙方品较少,板状、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双锥形,直径约至17μm。

5.木细胞长方形或狭长,长58-108μpm,直径约17μm,壁稍厚,木化,纹孔明显。

6.棕色块呈不规则块状。

理化鉴别

(1)取该品一小块,滴加氢氧化钙试液显深红色。

(2)该品横切面;射线宽 1~2 列细胞。导管类圆形,直径约至 160μm,常含黄棕色或红棕色物。木纤维多角形,壁极厚。木薄壁细胞壁厚,木化,有的含草酸钙方晶。髓部薄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大小不一,壁微木化,具纹孔。

(3)取该品粉末10g ,加水50ml,放置 4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显橘红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取滤液 5ml,加氢氧化钠试液 2滴,显猩红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再加盐酸使呈酸性后,溶液变为橙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

贮藏

置干燥处。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药理作用

1.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对于肾上腺素所致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苏木水煎醇提取液能显著促进微动脉血流,促进微循环和管径的恢复,但在所试20种活血化瘀药中苏木的作用仅属中等强度。犬静注苏木水煎醇提取液还可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冠脉阻力,减少心率,减低左室作功,但增;加心肌耗氧量。当以20mg(生药)/kg股动脉直接注射时,是所试活血化瘀药中唯一不能显著增加麻醉犬外周血流量的药物。

苏方木

2.对血液的影响

对于静注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实验性血瘀证家兔的血液,苏木注射液在试管内能显著降低血液粘度在各种切速下苏木的作用均非常显著,但在所试20种活血药中,苏木的作用为较弱者;对于红细胞聚集指数苏木无显著影响。对于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100mg/ml的苏木有抑制作用。巴西苏木素衍生物1,2均有抗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

3.抗癌作用

以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靶细胞,苏木水提取液0.5mg(生药)/kg有细胞毒作用,对小鼠淋巴瘤细胞株Yac-1、人红髓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苏木煎剂也有较强作用。EAC荷瘤小鼠苏木煎剂腹腔注射也能显著延长其生存时间。对于小鼠实验性白血病,苏木也能显著延长P388及L1210的生存时间,1:1煎剂每日腹腔注 射0.1ml及0.2ml,连续7d的延长百分率分别为97.8%、107.8%(P388)及102.6%、117.5%(L1210)。日本报告苏木于体外对HL-60细胞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2%,在此浓度作用下, 3、6h后抑制率分别为20%及35%,增加苏木浓度,抑制作用增强,但即使苏木浓度仍为0.2%,作用时间延长至24h,其制率也可达50%以上。在苏木作用下,HL-60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也受抑制,此作用也随药浓度增加而加强。此外,苏木还有抑制诱变效果。

4.其他作用

苏木还有抑制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其所含山苏查耳酮对该酶的IC50为1.2×10-6mol/L。另早年曾有报告,苏木对小鼠、兔、豚鼠于不同给药途径均有催眠作用,剂量加大还有麻醉作用,并能对抗士的宁、可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此外,苏木混剂和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流感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及副伤寒丙杆菌等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杆菌及肺炎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5.毒性

苏木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18.9/kg。

用药忌宜

:血虚无瘀者不宜,孕妇忌服。

①《纲目》:“忌铁。”

②《本草经疏》:“产后恶露已净,由血虚腹痛者不宜用。”

③《本经逢原》:“大便不实者禁用。”

药物配伍

1、苏木配桃仁,能活血祛瘀止痛,治妇女经闭,血瘀腹痛及各种瘀血肿痛等。

2、苏木配益母草,可治瘀血腹痛,产后恶血不行等。

3、苏木配紫草,治痈疮肿毒。

4、苏木配香附,活血行气,调经止痛,可用于气滞血瘀的腹痛,胁肋痛及妇女经痛等。

5、苏木配川芎,活血消瘀止痛功效显著,常用于妇女血瘀症瘕,经闭腹痛及外伤瘀血疼痛,痈疽等症。

常用配方

苏方木

①治妇人月水不通,烦热疼痛:苏枋木二两(锉),硇砂半两(研),川大黄(末)一两。上药,先以水三大盏,煎苏木至一盏半,去滓,入硇砂、大黄末,同熬成膏。每日空心,以温酒调下半大匙。(《圣惠方》苏枋木煎)

②治产后气滞作喘:苏木、人参、麦门冬,水煎服。(《妇科玉尺》苏木汤)

③治产后血运,腹闷,气喘急欲死:苏枋木(末)二两,荷叶(炙)一枚,芍药一两半,桂(去粗皮)一两,鳖甲(去裙襕,醋炙)一两半。上五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盏,藕汁一合。同煎取二盏,去滓,入红雪一两,分温二服,粥食前,如人行三、五里再服。(《圣济总录》苏枋饮)

④治血晕:苏木五钱,煎水,加童便一杯,顿服。(《陆川本草》)

⑤治被打伤损,因疮中风:苏木(槌令烂,研)二两。用酒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空心、午时、夜卧各一服。(《圣济总录》苏木酒)

⑥治破伤风:苏枋木不拘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酒调服之。(《圣济总录》独圣散)

⑦治指断,亦治其余皮肤刀矢伤:真正沉重苏木,为细末,敷断指间,外用蚕茧包缚完固。(《摄生众妙方》接指方)

⑧治偏坠肿痛:用苏木二两,好酒一壶。煮熟频饮。(《濒湖集简方》)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苏木树干、枝具刺,为少占农地,可选园地。地边、住宅围墙边或村边栽种,亦起到一定的防牲畜作用。在播种前按株距150厘米挖穴,穴深30厘米,宽45厘米,每穴施入腐熟牲畜粪或绿肥作基肥。挖穴后晒土2-3星期,将土填入穴内与基肥掺合均匀,填土应高于地面10厘米左右,使下雨后,不至因土陷落而低于地面,待到雨季播种。

苏方木

2.播种

5月下旬至7月,雨季到来,即可播种,选饱满无虫蛀的种子,每穴播3~4粒,盖土20厘米。播种时,穴内土面不能低于地面以免造成积水,影响出苗和幼苗生长。

3.田间管理

播种后,如遇久旱无雨,则需盖草保水,土干时,还须浇水,出苗时将草拔去,待苗高10厘米时,进行间苗,每穴留苗一株。注意除草、松土、施肥等管理工作。几年后,可砍伐,并对砍伐的树克进行施肥培土等管理,促使其萌生新枝。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唐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

2.《本草拾遗》: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以酒煮为良。

3.《海药本草》: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宜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瘥。

4.《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候不调及蓐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

5.《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发散表里风气。破死血。

6.李杲:破疮疡死血,产后败血。

7.《医林纂要》:补心散瘀,除血分妄作之风热。

8.《用药心法》:苏木,去风与防风同用。

9.《本草纲目》:苏方木乃三阴经血分药,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

10.《本草经疏》:苏方木,凡积血与夫产后血胀闷欲死,无非心、肝二经为病,此药咸主入血,辛能走散,败浊瘀积之血行,则二经清宁,而诸证自愈。《日华子》、《海药》所主,悉取其入血行血。辛咸消散,亦兼有软坚润下之功,故能祛一切凝滞留结之血,妇人产后尤为所须耳。

11.《本经逢原》:苏木阳中之阴,降多升少,肝经血分药也。性能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苦酒煮浓汁服之。本虚不可攻者,用二味参苏饮,补中寓泻之法,凛然可宗。但能开泄大便,临症宜审。若因恼怒气阻经闭者,宜加用之。

12.《本草求真》:苏木,功用有类红花,少用则能和血,多用则能破血。但红花性微温和,此则性微寒凉也。故凡病因表里风起,而致血滞不行,暨产后血晕胀满以(欲)死,及血痛血瘕、经闭气壅、痈肿、跌扑损伤等症,皆宜相症合以他药调治。

参考文献

苏方木

《唐本草》:唐高宗显庆

《本草拾遗》:唐。陈藏器撰 唐开元二十七年

《海药本草》:唐。李珣撰

《日华子本草》:宋。掌禹锡考

《医学启源》:金。张元素约撰于12世纪后期

《医林纂要》:清。邹谢撰 公元1832年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

《本草经疏》:明。缪希雍撰,又名《神农本草经疏》

《本经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张璐编著

《本草求真》:清。黄宫绣撰。刊于1769年

《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又名《英公本草》,唐显庆二年(657)苏敬奏请编修本草,唐政府乃诏苏敬等23人撰修,显庆四年(659)正月十七完成了全部编撰任务。

《雷公炮炙论》:刘宋。雷敩

《汤液本草》:元。王好古撰

《圣惠方》: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官修药方百卷

《本草备要》:汪昂编著 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

《本草衍义》:寇宗爽编著 公元1116年。宋政和6年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

天然植物

苏方木原产地为印度、马来西亚,是一种昂贵的舶来品。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染料——红色系染料。早在唐朝时期,就因为南洋的贸易而从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被引进中国。引进的地点是在福建的泉州,一上岸就被当作是官方用品专门保管处理。

苏方木的心材色彩呈现带有红色感觉的黄色,含红色色素,与不同的媒染剂作用,可染出不同的色彩。自古以来就作为染料广泛使用,称为“苏枋(芳)色”,一种类似深红血色的红色。苏木蕊煎熬之后提炼的染料,有浓淡之分,淡的称作“浅苏枋(芳)”。

苏木是使用它的树干中心部,加上明矾的媒染,即可染出唐朝以来四品大官所穿的官服,其色彩被称之为“绛色”或“绯色”、“红色”、“赤色”、“朱色”等。明矾是较为安定的药剂,没有环境影响的问题;且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影响。

苏木被当作染色材料,可以对天然的毛麻丝棉等进行染色。尤其在丝绸上可以呈现出鲜艳的大红色。如果使用二氧化铁来媒染的话,就会得到

偏紫的红色色相

染色效果。从苏木中提取的苏木精用氧化铬为媒染剂可染成黑色,称之为“苏木黑”。

苏方木除了天然的色泽外,植物沉静柔和且富有安定力的气质,加上许多染料植物亦兼具有药草或避邪的作用,使得植物所染出的颜色具有独特的出众魅力。使染料具有

杀菌、防皮肤病、防蛇虫与提神醒脑

等特殊疗效。

在日本从古至今都是很受欢迎的贵族染料。在欧洲曾经被用来作为红葡萄酒的染色用。

苏木还具有促进血管收缩、抑制中枢神经、抗菌等的药用价值,中药店里能够买到。时至今日,人们仍用苏木来染喜蛋。

植物小知识

苏芳木是一种天然植物染料,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国家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活动受到很大问题。明朝统治者为了解决财政危机,用胡椒和苏木来给官员们发俸禄和奖金。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首航归国时,明王朝便开始以苏木(亦称“苏方”或“苏枋”,元明时代主要用作染料)折换北京各卫军士冬衣布花,事关士兵达20多万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第四次归来时,明廷对营建北京督工诸臣论功行赏,分别赏赐以宝钞、胡椒、苏木。

永乐十八年(1420年)郑和第五次归来时,又开始了以胡椒折偿在京各卫军士该赏布匹的办法,但规模还不太大,绢一匹折苏木一斤六两,胡椒四两;布一匹折苏木一斤,胡椒三两。

永乐十九年(1421年)郑和第六次航行时期,“令在京各卫军士,该赏布三匹者,内一匹折苏木一斤,一匹折新钞三锭;该布两匹者,内一匹折苏木一斤;该布一匹者仍旧”。显然,舶来品苏木、胡椒已成为货币的代用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第六次归来后,开始普遍出现以胡椒、苏木折换赏赐北京和南京各卫军士冬衣布花的情况,规定“在京各卫军士该赏布三匹、棉花一斤半者,与绢二匹,胡椒一斤;……该布一匹,棉花一斤半者,与绢一匹,胡椒半斤。其南京卫所军士,止赏布匹。该三匹者内二匹折绢一匹。一匹折胡椒一斤,……该一匹者折胡椒一斤”。同时又“令在京文武官折奉钞俱给胡椒苏木,胡椒每斤准钞一十六贯,苏木每斤八贯”,甚至下令“在京各衙门吏其折色钞亦照文武官吏例给胡椒苏木。”

到了正统初年,宝钞与银的比价跌落到千余贯钞折合银一两,明廷仍以胡椒和苏木作为货币替代品,企图以此挽救国家钞法失败所导致的危机。永乐朝末期,尽管经过大量的折偿和赏赐,皇家库存的胡椒苏木仍然很多,如何处理成了大问题。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朱高炽登位时,出现一次规模空前的赏赐:文武官吏赏赐钞币,低级官吏和城厢百姓赏赐椒木。赏赐的标准是:“旗军校尉将军力士等胡椒一斤苏木二斤,监生生员吏典知印人才天文医士胡椒一斤,苏木二斤,城厢百姓僧道匠人乐工厨子等并各衙皂隶膳夫人等胡椒一斤,苏木一斤”,甚至外地在京听选及营造的校军并各王府校尉人等各胡椒一斤,苏木二斤,朝贡公差在京的生员吏典胡椒一斤。

郑和最末一次航行归来后一年(宣德九年十一月),户部建议:“宣德八年京师文武官俸折钞,请给与胡椒苏木,胡椒每斤准钞100贯,苏木每斤准钞五十贯,南北二京各于南京库支给。”该建议经奏准后执行,可见当时宝钞价格已经大大跌落。但胡椒折偿的价格仍强制规定为银一两左右,更不知北京官吏要千里迢迢到留都南京支取胡椒是如何安排的。

苏方木

正统元年闰六月,司钥库左副龚政奏议:“比因减省买办,支钞数少,月进数多,缺库收贮”,建议将官员折俸全数支钞,显然是为钞法破产作掩饰。户部在复议时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样下去,“则支出钞多,钞法愈滞”,仍决定采取折俸每岁一半支钞,一半支取椒木的办法。在全部俸给中被折偿部分的比例,已较永乐二十二年为低,正一品是34%,正七品是20%,从九品是15%,但强迫折偿的对象则由两京文武扩大到万全、大宁都司和北直隶卫所官军,广东、广西地方官吏的俸给随后也一样用胡椒苏木来进行折偿。这三个卫所的士兵和这两省文武官吏的俸给,总计达粮米283464石,远超过北京南京两地文武官吏俸给合计粮米214140石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