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学名: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棕榈科、油棕属直立乔木状植物,高可达10米或更高,叶多,羽状全裂,簇生于茎顶,羽片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下部的退化成针刺状;叶柄宽。花雌雄同株异序,苞片长圆形,雄花萼片与花瓣长圆形,雌花序近头状,雌花萼片与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果实卵球形或倒卵球形,熟时橙红色。种子近球形或卵球形。6月开花,9月结果。

油棕原产非洲热带地区。中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热带地区有栽培。油棕喜高温、湿润、强光照环境和肥沃的土壤。

油棕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油料作物。其油可供食用和工业用,特别是用于食品工业。

中文名

油棕

单子叶植物纲

二名法

Elaeis guineensis

植物界

椰子族

亚族

油棕亚族

被子植物门

拉丁学名

Elaeis guineensis Jacq.

初生目

棕榈科

亚科

槟榔亚科

油棕属

油棕

命名者及年代

Jacq.,1783

分布区域

原产非洲热带地区。中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热带地区有栽培。

物种简介

拉丁学名:Elaeis guineensis Jacg

油棕

英文名:oil palm科属:棕榈科油棕属

种类:热带木本油料作物

油棕的形态很像椰子,因此又名“油椰子”,它的故乡在西部非洲。100多年前,它一直默默无闻地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直到本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和重视,如今已是世界“绿色油库”中的一颗明星,成了名符其实的“摇钱树”。

油棕是世界上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一种木本油料植物。一般亩产棕油200千克左右,比花生产油量高五六倍,是大豆产油量的近10倍,因此有“世界油王”之称。

形态特征

直立乔木状,高达10米或更高,直径达50厘米,叶多,羽状全裂,簇生于茎顶,长3-4.5米,羽片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70-80厘米,宽2-4厘米,下部的退化成针刺状;叶柄宽。

花雌雄同株异序,雄花序由多个指状的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长7-12厘米,直径1厘米,上面着生密集的花朵,穗轴顶端呈突出的尖头状,苞片长圆形,顶端为刺状小尖头;雄花萼片与花瓣长圆形,长4毫米,宽1毫米,顶端急尖;雌花序近头状,密集,长20-30厘米,苞片大,长2厘米,顶端的刺长7-30厘米;雌花萼片与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毫米,宽2.5毫米;子房长约8毫米。

油棕

果实卵球形或倒卵球形,长4-5厘米,直径3厘米,熟时橙红色。种子近球形或卵球形。花期6月,果期9月。

生长环境

油棕喜高温、湿润、强光照环境和肥沃的土壤。年平均温度24~27℃,年降雨量2000~3000mm,分布均匀,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的地区最为理想。年平均温度23℃以上,月平均温22~30℃的月份有7~8个月以上,年降雨量1500mm以上,干旱期连续3~4个月的地区能正常开花结果,但出现季节性产果。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pH5~5.5的土壤最适于种植油棕。

分布范围

油棕原产地在南纬10°~北纬15°、海拔150m以下的非洲潮湿森林边缘地区,主要产地分布在亚洲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非洲的西部和中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美洲。我国引种油棕已有80多年的历史。现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

生长繁殖

种子开始萌芽后,当其幼根长约1厘米时,播入规格为8厘米×12厘米的营养袋中(移栽基质采用壤土:有机肥:河沙=3:1:1的比例配置,播种前1天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基质进行消毒),移植于营养袋后覆盖土,盖土厚度为1厘米为宜,浇足定根水,搭建遮荫棚(棚高1.6米左右),搭盖透光度为75%的遮荫网,以预防阳光对幼苗的灼伤。

栽培技术

移植:当长至4-5片叶时,移植于40厘米×45厘米的营养袋中(最好是选择黑色营养袋),以间隔80厘米的株行距成正三角形重新排列。移苗时间应掌握在下午17:00点以后,移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移植一个月后可拆除遮阴棚。育苗过程中,应做好水肥管理:视天气情况浇水,视苗长势施肥。幼苗期每周施尿素(或等当量的人粪尿)一次,以每株0.1克的量兑水喷施,每次施肥后结合浇水清洗叶面,避免肥料灼伤嫩叶。苗中期视苗长势于每株根圈处施NPK复合肥10-15克,干旱季节追施农家肥,出圃前追施适量草木灰,促进苗木健壮生长,提高定植成活率。

定植:培育为12-14个月生的苗时便可出圃定植,定植时应选择叶片羽裂早、开叉大、叶面积大、裂片多的壮苗,于雨季初期定植为宜。定植前两个月进行整地、挖穴,穴规格一般为100厘米×100厘米×80厘米,每穴施入40千克农家肥作为基肥。每公顷定植165-195株,采用三角形植距,使叶片充分受光,保持最大的同化面积,以减少花序败育,从而提高产量。

中耕:油棕定植后的管理植后的1-4年为幼龄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在封行以前一定要控制萌生植物,做好中耕除草,每年除草3-4次。叶片尽量保留或修去少量老叶。2、3龄时,每年每株施有机肥30千克,视长势可配施化肥,化肥的施用以氮肥为主,适当施磷肥和钾肥。油棕到六七龄时进入旺产期后,对水、肥的要求强烈,一般每年每株施用有机肥50千克,硫酸铵或氯化铵2-3千克,过磷酸钙2-3千克,氯化钾或硫酸钾1-2千克。

防治方法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虫害有红棕象甲、油棕苗疫病、二疣犀甲、[2]茎腐病,芽腐病以及刺蛾,象鼻虫等,要注意防治。[1]

红棕象甲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在棕榈科植物调运前,仔细清查茎干是否被红棕象甲蛀食,防止购入有虫植株。一旦发现有红棕象甲的种苗一律杜绝引进。

2、人工捕捉:对于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的成虫,可利用其假死性,敲击茎干将其振落捕杀。

3、涂封孔穴:针对成虫喜欢在植株上的孔穴或伤口产卵的习性,可用沥青涂封或用泥浆涂抹,防止成虫产卵。

4、清除被害植株:发现严重被害的植株,应立即挖除,避免成虫羽化后外出扩散繁殖。

5、药物防治:红棕象甲一般在11月底开始至第二年的2月底越冬,在4月至10月为虫害盛期,在此期间用长铁钩将堵在受害植株虫孔的粪便或树屑钩出,用乐果或高效氯氰菊酯500倍液进行整株淋灌,让药液浸透到茎干内杀死害虫(灌药时如有成虫或幼虫从虫孔爬出,立即捕捉集中烧毁),每7天进行一次。也可在棕榈科植物的生长点放置15克呋喃丹小包,防止害虫从生长点入侵。或在危害盛期每15天喷施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杀死虫卵。对于在茎干中危害的成虫,用高效氯氰菊酯50倍液从虫孔注入,然后用泥密封。平时可结合根部施肥埋入呋喃丹,使植株吸收足量的呋喃丹以达到预防作用。或采用磷化铝薰杀成虫,将磷化铝药片用镊子塞入虫孔,并立即用湿泥严密封堵虫孔,此法简便且效果佳。[3]

油棕苗疫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①选择近水源的地方建立苗圃;

②在4~5月的湿季育苗,将能发芽的种子揪在装有表土的黑色尼龙袋中,充分淋水;

③旱季利用油棕叶片搭荫棚,对幼苗进行遮荫,尽量保持较低土温;

④避免偏施氮肥,必要时施石灰可降低发病率;

⑤清除和烧毁所有病株。

化学防治:

①用0.2%的福美双药液浸泡种子,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再播种。

②福美双加敌菌酮淋灌苗圃土壤。[4]

主要价值

油棕,主要用于提取棕榈油,残渣可做动物饲料和生物质燃料。油棕果实熟时橙红色,成串生长,俗称油棕果串,果串蒸煮后经人工或机械进行分离,拆分为棕榈果和棕榈空果串。棕榈空果串含水率约60%-70%,经机械破碎和烘干后,变成丝状,水分可降低到50%以下,此时可直接作为生物质燃料A投入锅炉焚烧。

棕榈果可分为3层,外层为棕榈果肉,中间层为棕榈壳,里层为果仁。棕榈果肉经压制后可提取棕榈油,残渣为棕榈果肉纤维,可作为生物质燃料。果仁经压制后可提取棕榈仁油,残渣为果仁粉饼,可作为动物饲料,或生物质燃料。果壳质地坚硬,尺寸均匀,流动性好,水分低,热值高,是非常好的生物质燃料,可直接入炉焚烧。油棕果实经工艺提取棕榈油和棕榈仁油后,共有四种残余物:丝状空果串、果肉纤维、果仁粉饼和果壳。

药用价值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油棕的根。

功效:消肿祛瘀。

主治: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经闭腹痛、症瘕积聚。

性味归经:苦、凉。入肝、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9克。外用:适量。

经济价值

主要产品是棕油和棕仁油。棕油精炼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脂,但价格便宜。可制造人造奶油;棕油主要用来制造肥皂、润滑油、化妆品等,也是纺织业、制革业、铁皮镀锡的辅助剂等,由于油量高,方便面面饼也用油棕的油炸。棕仁油味美,除直接食用和制造人造奶油外,还用于制造高级肥皂、香皂和各种化妆品。此外,棕仁粕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果壳可制活性炭,用作脱色剂和吸毒剂。脱果后的空果穗可制牛皮纸,作肥料、燃料和培养草菇等。未成熟的花序割开后流出的汁液,可酿酒、制糖和做饮料。

油棕果含油量高达50%以上,有“世界油王”之称。一株油棕每年可产油30-40千克,每亩产油可达100-200千克,采用优良品种,小面积一亩产油可高达600多千克。油棕亩产油量是椰子的2-3倍,是花生亩油量的7-8倍,所以被人们誉为"世界油王"。由于油棕的油脂产量特高,且用途比较广泛,所以,近百年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竞相引种,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也于1926年开始种植油棕。

园林价值

适于庭园栽培,供观赏或作行道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