肄雅堂,是以装裱修复碑帖、书籍、字画著称的一家百年老字号。它开设于清光绪年间,店主丁梦松(原名清喜,字子固,河北束鹿县人)。解放后,该店归属中国书店,继续从事古籍修补工作,抢救性地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30余万部,并多次毛泽东主席修复图书。

地区

北京

老店由来

中国书店文化遗产店

肆雅堂,开设于清光绪年间;位于东琉璃厂街路南104号,创

中国书店文化遗产店

办者是河北束鹿人丁梦松。店中收售古旧书籍,并以装裱碑帖、书籍、装用书画著称。清代以前装裱技艺最佳的是苏州匠人,称为“苏裱”。清乾隆、嘉庆后,北上的匠人改良和发展了原有的技艺,又称“京裱”。清末民初之际,装裱名手都集中在肄雅堂和肆文堂两家。今肆雅堂主要经营名人字画、文房四宝、古今陶器。

1958年,肄雅堂归属中国书店。2001年,中国书店将肄雅堂迁入西琉璃厂街驰名中外的文化遗产书店内,书店集展示、销售、收购、鉴定、装订修补于一体,给方兴未艾的古籍收藏热提供了一个服务窗口。

文化遗产

肄雅堂古籍修复

民国初年之时,肄雅堂便以装裱技艺在京城极负盛名,当时不少装裱高

肄雅堂古籍修复

手都出自肄雅堂。1958年,肄雅堂归属中国书店,先后有三代装裱传人在这里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抢救性地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30余万部,其中不乏善本、孤本,所创造的文物价值用金钱难以估量。

古籍修复工艺亦称古籍装订修补技术,它的历史与书籍发展史息息相关。修补破损古旧图书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书籍经过聚散转手、天灾兵焚,许多遭受损毁,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因而,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旧图书的“续命汤”。

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古籍修复工作看起来好像是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其实关系到祖国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利用。尤其是那些有历史价值的善本书,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珍贵文物。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书店倾入大量人力、物力,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使古籍修复技术得以保护。几十年来,在身怀绝技老师傅的细心传帮带下,中国书店肄雅堂一批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已经全面掌握了这项传统技术,使这个古老而传统的事业得以流传,不至湮灭。

2008年,中国书店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肄雅堂装订修补社

肄雅堂装订修补社,隶属于北京中国书店,社址在宣武区南新华街177号,专业修补残破线装古书。

修补古书是中国古书业的一项特殊技艺,是珍藏古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保护不可复生的古籍文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修补古书的工作是将遭受鼠咬、虫蛀、风蚀、水浸、火炙或其它方式所损坏的古书整修复原。修补一本书一般要经过配旧皮旧纸、补破页、裱糊、喷水、衬纸、捶平、齐栏、订本、打眼订线、包角等十几道工序,对工艺要求十分严格。

中国书店建店第二年便选派具有装订修补技术的老技工成立装订修补社,专事古书、线装书的修整工作。60年代,受文化部委托,中国书店先后两次承担全国古旧线装书修补技术培训班的教学工作,传授装订修补技艺,用两年多时间为甘肃、江苏、福建、山东、湖北、四川、吉林、黑龙江、青岛等十几个省市图书馆培训了修补古书技术骨干。中国书店在装订修补技术上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身怀绝技的老员工以巧夺天工之技修补整理了大量的残破古旧书,被人们誉为“古书医生”,这一技艺被称为古旧图书的“续命汤”。

60年代,毛泽东曾多次派秘书送来残旧的线装书让书店修补,许多是珍贵的版本。毛主席非常赞赏这项技艺,委托秘书向中国书店员工表示感谢。据不完全统计,自1953 年以来,中国书店先后装订修补古籍二十余万册,为古籍的抢救、保护和收藏做出了很大贡献。当年身怀绝技的技工年 事已高,有的已经辞世,但他们把自己的技艺和绝活全部传授给了年轻的技工。现在一批年富力强的装订修补业务骨干已经全面掌握了传统技术,继承了古书装订修补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