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蒿(学名: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Syst.Veg.)是菊科蒿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木质或半木质,侧根少数;根状茎稍粗,茎单生或少数,高30-70厘米。叶纸质,上面无毛,背面初时被薄绒毛,后无毛;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长圆形或长卵形。两性花5-10朵,不孕育,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先端稍膨大,不叉开。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8-10月。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及俄罗斯。多生长于草原、草甸、森林草原、高山草原、荒坡、砾质坡地、干河谷、河岸边、林缘及路旁等。

沙蒿为固沙先锋植物种;是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荒漠、半荒漠地区晚秋和冬春特有的济困牧草,同时也是牧区燃料来源,种子可供食用,种子亦可榨油食用;嫩枝叶,有止咳、祛痰、平喘的功能。

中文名

沙蒿

桔梗目

拉丁学名

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 Syst. Veg.

植物界

春黄菊族

亚族

菊亚族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别名

漠蒿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蒿属

亚属

龙蒿亚属

沙蒿

变种

东俄洛沙蒿、矮沙蒿

命名者及年代

Spreng. Syst. Veg. ,1826

分布区域

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荒漠、半荒漠地区

牡蒿组

形态特征

沙蒿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木质或半木质,侧根少数;根状茎稍粗,短,半木质,直径4-10毫米,有短的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30-70厘米,具细纵棱;上部分枝,枝短或长,斜贴向茎端;茎、枝幼时被微柔毛,后渐脱落无毛。叶纸质,上面无毛,背面初时被薄绒毛,后无毛;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长圆形或长卵形,长2-5厘米,宽1.5-4.5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1.5(-2)厘米,宽0.3-0.6厘米,每裂片常再3-5深裂或浅裂,小裂片线形、线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0.5-1.5厘米,宽1-1.5毫米,叶柄长1-3厘米,除基生叶外,叶柄基部有线形、半抱茎的假托叶;中部叶略小,长卵形或长圆形,一至二回羽状深裂,基部宽楔形,叶柄短,具小型、半抱茎的假托叶;上部叶3-5深裂,基部有小型的假托叶;苞片叶3深裂或不分裂,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基部假托叶小。

头状花序多数,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5-3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基部有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狭而长的扫帚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卵形;中层总苞片长卵形;外、中层总苞片背面深绿色或带紫色,初时微有薄毛,后脱落无毛,边白色,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卵形,半膜质,背面无毛;雌花4-8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长锐尖;两性花5-1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先端稍膨大,不叉开。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8-10月。

主要变种

东俄洛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Spreng.Syst.Veg.var.tongolensisPamp.):与原变种区别在于该变种植株高10-15厘米;基生叶长椭圆形,长3厘米以上,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小,直径1.5-2毫米,在茎上排成总状花序或总状花序式的狭圆锥花序。分布于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生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或亚高山草原、草甸与砾质坡地。

矮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Spreng.Syst.Veg.var.foetida(Jacq.exDC.)LingetY.R.Ling):与原变种区别在于该变种植株矮小,茎多数,成丛;不分枝或分枝极短。茎下部与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先端尖。头状花序大,直径2.5-3毫米,直立,具短梗,在茎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稀少成总状花序式的狭圆锥花序;总苞片边膜质,褐色。分布于青海、四川(西部)、西藏;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尼泊尔也有。生长于海拔3500-4200米高山草原或草甸、砾质坡地、灌丛等地区。

生长环境

华北、西北、东北分布在低海拔至海拔3000米地区,西南省区分布在海拔3000-4000米地区;多生长于草原、草甸、森林草原、高山草原、荒坡、砾质坡地、干河谷、河岸边、林缘及路旁等,局部地区成片生长,为草原地区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种。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朝鲜、日本、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俄罗斯(东部)也有。

繁殖方法

沙蒿的种子很小,必须把整地工作做好。在播种前浅耕一遍,耕后耙耱待播。每亩播种量大约需要半斤。为了保护幼苗,防止羊群采食残踏,可与糜子混播,当年还可增加粮食产量。播种期最好是在夏至前后,趁连阴雨或雨后墒好时播种。秋季播种,在冬季塞、冷的地方,容易遭受冻害。

用耧横坡条播法播种。行距70厘米,播后轻耱,覆土0.5-1厘米即可。幼苗出土后,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分次把苗子间成50-70厘米左右的株距。这样对于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很大。

栽培技术

选地

适宜于阳坡沙性土壤,一般多利用不适于种庄稼的土地种沙蒿。只要捉住苗,就能长好,还不怕风沙。但在粘性较大的土地上不易捉苗。

管理

第一年需锄草1-2遍,以后根据劳力情况,用犁于春季黄风过后,在行间浅耕一次,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沙蒿当年可生长15-20厘米高,秋收后平一次茬,留茬1.5厘米左右。苜蓿从第二年开始粘籽,一般可生长十多年,但产籽最多是在3-7年之间,以后逐渐衰老和瞎老危害草根而致死亡。在枝条上筒有少数椽叶残存时,应尽速收割,过迟遭寒风侵袭后,蒿籽容易脱落。收获后放场上风干,用梿枷脱粒并过筛。

主要价值

生态:

沙蒿枝条匍匐生长,有利于防风阻沙,具有适应性强、耐干早、抗风蚀、喜沙埋、生长快、固沙作用强等特点,为固沙先锋植物种。

食用:

沙蒿是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荒漠、半荒漠地区晚秋和冬春特有的济困牧草,同时也是牧区燃料来源,种子可供食用,种子亦可榨油食用,出油率10%左右。

药用:

嫩枝叶,有止咳、祛痰、平喘的功能,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沙蒿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56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