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铁为灰色粉末,无气味,四方晶。用作氢的催化氧化、甲烷化催化剂,具体用作焊接助熔剂的脱氧剂、湿度传感器、FeSi2热电偶、热电太阳能电池。

中文名

硅化铁

主要危害

刺激皮肤和粘膜

别名

Ironsilicidegraypowder

化学式

FeSi2

外观

灰色粉末

密度

4.79g/cm3

熔点

1410℃

水溶性

不溶于水

外文名

Iron silicide

相对分子质量

119.975

用途

焊接助熔剂的脱氧剂、湿度传感器、FeSi2热电偶、热电太阳能电池、氢的催化氧化、甲烷化催化剂

CAS号

12022-99-0

贮存方法

常温密闭,阴凉通风干燥处保存

EINECS登录号

234-671-8

危险性符号

R36/37/38

MDL号

MFCD00016087

分子式

FeSi2

简介

硅化铁的熔点为1410℃,熔化时不分解,仍以硅化铁的形式存在于液态合金中。

自然界的硅化铁通称二硅铁矿,二硅铁矿最早发现于苏联亚速海岸的泥盆纪砂岩中,当时推测为陨石成因。1975年魏全生等在苏北研究某超基性岩体及铬铁矿时发现了二硅铁矿。1983年张如柏等在安徽贵池县某山区河流中发现了二硅铁矿和自然硅(二者呈连体)。但不论是二硅铁矿还是自然硅在金伯利岩中还是首见报道。

硅化铁

物性数据

1.性状:灰色粉末,无气味,四方晶

2.密度(g/mL,25℃):4.79

3.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熔点(ºC):1220

5.沸点(ºC,常压):未确定

6.沸点(ºC,1mmHg):未确定

7.折射率:未确定

8.闪点(ºC):未确定

9.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蒸气压(20ºC):未确定

12.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溶解性:不溶于水

毒理学数据

主要的刺激性影响:

在皮肤上面:刺激皮肤和粘膜

在眼睛上面:刺激的影响

致敏作用:没有已知的敏化现象

生态学数据

通常对水是不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0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8.3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常温常压下稳定。

避免光,明火,高温。钢灰色的不透明体。在EtONa存在下与EtOH反应生成Si(OEt)4。用作焊接助熔剂的脱氧剂、湿度传感器、FeSi2热电偶、热电太阳能电池。

贮存方法

常温密闭,阴凉通风干燥处保存。

合成方法

将摩尔比为1∶2的铁粉与硅粉混匀,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中共熔或烧结。

用途

用作氢的催化氧化、甲烷化催化剂。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暂无

安全标识:S26S37

危险标识:R36/37/38

常见谣言

谣言:

“硅化铁”是外星人“黑匣子”

驳斥:

1

:“通古斯宇宙现象”基金会主席尤里·拉夫宾发现了在自然界中根本无法自然形成的硅晶体“硅化铁”。

事实:

天然的硅化铁,即二硅铁矿最早发现于苏联亚速海岸的泥盆纪砂岩中,当时推测为陨石成因,发现者也恰恰是前苏联地质学家,此外国内也有多篇报道,并且很多根本就不是陨石成因而是岩浆成因,这也曾被文献明确指出。

2

:氖、氙、氩……这样的物质成分组合根本不可能在地球环境下形成。

事实:

氖、氙、氩 在地质样本中经常存在,并可以借此对成矿条件与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可见对应的参考文献。

3:

即便是最强大的镭射仪器也只能在“硅化铁”上留下轻微痕迹“”

事实:

硅铁矿摩氏硬度约为6.5 ,与具体种类有关,硬度甚至不如常见的石英(即水晶,其摩氏硬度为7)。

综上可知,所谓的通古斯发现外星人的“硅化铁”系进口的洋谣言,存在大量的科学性硬伤,根本不可信,更不应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