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吹歌又名“响器班”、“游乐会”,是传统民间文艺形式。

中文名

永年吹歌

别名

响器班

曲目

常用传统曲目有100多个

风格

热烈火爆,质朴粗犷,温柔细腻

历史

600多年

永年吹歌编组

大班和小班

主要乐器

自制的唢呐

创作背景

据明广平(今永年)府志记载:1506年(明正德元年)粮食丰收,知府特用吹歌来庆贺。这是有关永年吹歌的最早文字记载。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吹歌以艺人自制的唢呐为主要乐器,常与横笛、捧笙和打击乐器配合演出。风格或热烈火爆,或质朴粗犷,或温柔细腻,深受群众喜爱。1996年,永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吹歌)之乡”。2006年,永年吹歌也以其独特魅力和实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分类

永年吹歌编组分大班和小班(也叫拐头班)。大班为8-12人,小班为4-6人,吹歌的主奏乐器为唢呐,俗伴奏乐器多为笙、竹笛以及小海笛、闷笛、彩笛和鼓、锣、钗等打击乐器。吹奏乐的曲目较多,常用传统曲目有100多个,分为大套曲和杂牌曲。

历史传承

为使吹歌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永年吹歌名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怕脏、不怕苦,经常进猪圈、钻鸡棚,用吹歌模仿动物语言,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永年吹歌已能模仿多种动物语言,且真假难辨。吹歌名家只要用唢呐模仿猪、牛、鸡、狗、鸟语言等表演,立即会招来鸡鸣犬吠、鸟鸣牛叫,全村沸腾,热闹异常。

永年吹歌

永年县把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两次搜集整理出散落的曲牌50余种、曲目200多个。通过举办吹歌擂台赛、培育演奏队伍、减免演出税费等措施,扶持民间吹歌班。永年县专业吹歌艺人已发展到60多个团队1000多人,业余吹歌手更是不计其数。在永年城乡,人们对吹歌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每逢吹歌表演,都会有数以百计的群众前来欣赏、鼓掌喝彩。永年吹歌形成了尚古姚家、龙曹周家、龙泉刘家等诸多流派,乐曲丰富多样,分大套曲、小套曲、杂牌曲等多种曲牌,常演曲目100多个,这些曲目或热烈火爆,或质朴粗犷,或温柔细腻,艺术风格各不相同。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永年吹歌有了很大发展,主奏唢呐在演奏技巧上日趋成熟,吹歌组织逐步增多,流传地域越来越广,到1995年,仅永年县就有几十支吹歌班队,从事吹歌艺人达500人以上,并有千余名青少年爱好者的后备力量,形成了雄厚的吹歌群体队伍,它不仅在冀南广泛流传,在河北全省,以及山东、河南、山西交界地区都有很大影响。它以独特的民族风格、熟练的吹奏技巧和众多的优秀乐曲为世人所喜爱。在永年县,每遇婚事、丧事、集会日,特别是过春节、庆元旦、村镇都要请来吹歌队演奏宏大的乐曲,如《十样景》、《扯不断》等助兴,以增添欢乐热闹气氛。在婚事中,常选用《抬花轿》、《满江红》、《洞房赞》等曲牌;在丧事中,便吹奏《刘备过江》、《将军令》、《哭五更》、《霸王台》等以寄托哀思。

永年第一代老艺人是姚大海、刘德禄等,建国后培养出第二代有刘庆和、姚生林、姚爱的、姚万贵、梁培印,之后又培养出刘新德、刘洪信、梁培印、周维锁、刘新兰、毛江等第三代吹歌手。在50年代,他们曾先后7次赴京津演出和比赛,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和赞扬。新一辈永年吹歌人才济济,涌现出周清朝、刘亮科、姚仲民、刘海民、刘计民、姚利民等一大批优秀吹歌艺人,在继承和发展永年吹歌技艺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民族响器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吹歌节

2011年9月16日-19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省文化厅和邯郸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吹歌节在河北永年县举行。吹歌节历时3天,内容包括吹歌艺术大赛、吹歌艺术高层理论研讨会、民间吹歌艺术展演等6项活动。其中,吹歌艺术大赛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多位专家作为评委,吸引了来自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40多支代表队、600余人参赛,最后产生了最佳演奏奖、传承奖、创新奖等奖项。

永年吹歌

作品影响

2012年7月7日-8日受台湾新竹市文化局和新竹市青年国乐团邀请,“中国吹歌之乡”河北省永年县组织十余名优秀吹歌艺术家,组成吹歌艺术团赴台湾新竹,参加其组织主办的2012竹堑国乐节。与新竹青年国乐团联合演奏了由永年县文化馆创编的经典吹歌作品《盛世欢歌》,现场气氛热烈,取得圆满成功。永年县吹歌艺术团又在新竹市的东门城举行了广场专场演出,吸引了数千新竹民众到场观看。演出现场气氛热烈,特别是演出团最后演出的永年西调咔戏,以其激越的旋律、动情的演出,震撼了现场观众,更是将整个演出推向高潮。

影视作品

以永年吹歌文化为背景的电影《姐弟俩》,于2013年10月10日在永年县开机拍摄。影片以农村儿童为题材,以弘扬、传承永年吹歌艺术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为主基调,电影《姐弟俩》将会成为宣传和展示永年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影片讲述的是,10岁的姐姐和8岁的弟弟历尽辛苦,为爷爷换取新唢呐,支持爷爷参加吹歌比赛的故事。据影片编剧兼导演贾箖介绍,影片情节感人,彰显了姐弟俩的爱心和孝心,唱响亲人间感恩、亲情主旋律,也弘扬了永年吹歌艺术,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