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属(拉丁学名:Artemisia Linn. Sensu stricto, excl. Sect. Seriphidium Bess.),菊科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属模式种:北艾(A. vulgaris Linn,) 。约350种以上广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欧、亚、北美,少数种分布到非洲、南亚及中美洲等热带地区,中国(不包括分出的绢篙属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种以上,各地均产,其中如黄花蒿(A.annua L.),青蒿(A. apiacea Hance),茵陈蒿(A. capillaris Thunb. )和艾(A.argyi Levl. et Vant. )等均入药,尤以艾的用途最广,黄花蒿可治疟疾,还可制酒饼。

中文名

蒿属

菊目

拉丁学名

Artemisia Linn. Sensu stricto, excl. Sect. Seriphi

植物界

春黄菊族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又称木兰纲。

亚纲

菊亚纲

外文名

Artemisia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蒿属

世界约350种以上,中国有170种以上

分布区域

主产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

体征

根状茎粗或细小,直立、斜上升或旬地,常有营养枝

亚族

菊亚族

形态特征

蒿属

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半灌木或小灌木;常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根状茎粗或细小,直立、斜上升或旬地,常有营养枝;茎直立,单生,少数或多数,丛生,具明显的纵棱;分枝长或短,稀不分枝;茎、枝、叶及头状花序的总苞片常被蛛丝状的绵毛,或为柔毛、粘质的柔毛、腺毛,稀无毛或部分无毛。

叶互生,一至三回,稀四回羽状分裂,或不分裂,稀近掌状分裂,叶缘或裂片边缘有裂齿或锯齿,稀全缘;叶柄长或短,或无柄,常有假托叶。头状花序小,多数或少数,半球形、球形、卵球形、椭圆形、长圆形,具短梗或无梗,基部常有小苞叶,稀无小苞叶,在茎或分枝上排成疏松或密集的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复头状花序,常在茎上再组成开展、中等开展或狭窄的圆锥花序,稀组成伞房花序状的圆锥花序;总苞片(2-)3-4层,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稀披针形,覆瓦状排列,外、中层总苞片草质,稀半革质,背面常有绿色中肋,边缘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或膜质,或总苞片全为膜质、且无绿色中肋;花序托半球形或圆锥形,具托毛或无托毛;花异型:边缘花雌性,1(-2)层,10余朵至数朵,稀20余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檐部具2-3(-4)裂齿,稀无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伸长或向外弯曲,叉端尖或钝尖,稀先端不叉开,柱头位于花柱分叉口内侧,子房下位,2心皮,1室,具1枚胚珠;中央花(盘花)两性,数层,孕育、部分孕育或不孕育,多朵或少数,花冠管状,檐部具5裂齿,雄蕊5枚,花药椭圆形或线形,侧边聚合,2室,纵裂,顶端附属物长三角形,基部圆钝或具短尖头,孕育的两性花开花时花柱伸出花冠外,上端2叉,斜向上或略向外弯曲,叉端截形,稀圆钝或为短尖头,柱头具睫毛及小瘤点,稀无睫毛,子房特点同雌花的子房;不孕育两性花的雌蕊退化,花柱极短,先端不叉开,退化子房小或不存在。瘦果小,卵形、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无冠毛,稀具不对称的冠状突起,果壁外具明显或不明显的纵纹,无毛,稀微被疏毛。种子1枚。

本属植物的花粉粒椭圆形或扁球形,具3孔沟,外壁3层明显或稍明显,表面有细刺状或颗粒状纹饰;风媒传粉,稀闭花受粉。染色体多数种n=9,2n=18,少数种2n=36,54,稀2n=34,90。

生长环境

多生长在荒坡、旷野及路旁,少数种也分布到海边滩地。

生产分布

蒿属

约300多种。主产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分布到亚洲南部热带地区及非洲北部、东部、南部及中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中国有186种,44变种,隶属于2亚属,7组中;遍布全国,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省区最多,局部地区常组成植物群落,如草原、亚高山草原或荒漠与半荒漠草原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种类略少,多生长在荒坡、旷野及路旁,少数种也分布到海边滩地。

主要价值

多数种类含挥发油、脂肪、有机酸及生物碱,主要成分为聚乙炔类(polyacetylenes)、黄酮类(f lavonoids) 、萜类(terpenoids)及其化合物,如倍半萜内醋类(sesquiterpene lactones)等,少数种还含氰苷类(cyanogenic glycosides) 、黄酮醇苷类(f lavonol) 、香豆素类(coumarin) 、垂体后叶催产激素(oxytocin)类物质及干扰素诱导体等。许多种类入药,为重要或常用的消炎、止血、温经、解表、抗疟及利胆用药或艾灸用;少数种供食用;分布草原及草甸地区的许多种类作牲畜饲料;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生长的若干灌木或半灌木种类其根系粗大、深长,茎、枝萌蘖力强,耐干旱、盐碱,作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或为辅助性的植物。

物种辨别

草本、亚灌木或小灌木,揉之常有香味;叶互生,常分裂;头状花序小,异性,盘状,常弯垂,排成圆锥花序、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花全部管状;缘花雌性,1列,纤细,2~3齿裂;盘花两性,结实或不孕;花序托裸露或有托毛;瘦果小,有沟纹,无冠毛。头状花序含同性花的种类已分出另立为绢蒿属。

种属研究

原蒿属植物中头状花序具同型两性花的绢蒿亚属(组)Artemisia subgen. Seriphidium(Bess.)Peterm.(-Artemisia Sect. Seriphidium Bess.)已被苏联学者P. Poljakov(1961)另分出建立为绢蒿属Gen. Seripbidiurn (Bess.)Poljak.,中国植物志编委同意此观点(见绢蒿属)。

本属分类

中文名描述
蒿亚属中央花为两性花,结实,开花时两性花的花柱与花冠等长、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子房明显。
莳萝蒿组花序托具毛状或鳞片状托毛或初时有托毛,后脱落;雌花花冠瓶状或狭圆锥状,稀少狭管状,檐部具(3-)4或(2-)3裂齿。
艾蒿组头状花序通常球形,稀少半球形或卵球形;叶的小裂片狭线形、狭线状棒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宽不及1毫米,稀达1.5毫米,或叶的小裂片为栉齿型,长、宽均在5毫米以下。
艾组头状花序椭圆形、长圆球形或长卵球形,稀半球形、近球形或卵钟形;叶的小裂片为宽线形、线状披针形、椭圆形或为缺裂,宽 (1.5-) 2毫米以上,或叶不分裂,边全缘或具小锯齿或浅裂齿。
腺毛蒿组植株有明显的腺毛或粘毛,或仅茎、枝与叶背面具明显的腺毛,而外、中层总苞片无腺毛,草质,有时背面被绒毛或柔毛,具绿色中肋,边缘膜质;头状花序基部具明显的小苞叶。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