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发生于公元1871年,琉球国宫古岛岛民上缴年贡的船队归途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船上69人当中三人溺死,54人被台湾少数民族杀害,仅12人生还回国。1874年(中国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称琉球是日本属邦,试图吞并清朝藩属国琉球国,并以此为借口发动大举进攻台湾岛的军事行动。这是日本政府自从明治维新以来第一次向国外发动的战争,也是清朝与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

中文名

牡丹社事件

别名

琉球国宫古岛民台湾遇害事件

时间

1871年

地点

台湾

主要人物

光绪帝

结果

仅12人生还回国,清廷向日本赔偿50万两白银,间接承认琉球改属日本;日本撤军。

发生时间

公元1871年

历史背景

琉球王国原本在明朝时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琉球不断向中国进贡,琉球历代国王都接受中国册封。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对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贡。琉球成为明王朝的藩属。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清康熙二年)和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但是日本在江户幕府时期武力迫使琉球王国向日本进贡,等于琉球王国同时跟中国(当时为清朝)与日本称臣进贡,所以日本明治政府建立后一直想让琉球王国只向日本政府进贡称臣,进而并吞琉球,因此便等待机会下手。

而在台湾方面,清朝虽然在1683年顺利的将台湾纳入清帝国版图中,但是对于台湾的态度却一直犹疑不定,所以对于台湾的治理态度仅只于已经开发的区域,而对于尚未开发区域则以划分界线的方式限制人民越界开垦,并且不纳入统治范围内,因此成为后来日本出兵的有利条件。

1871年(中国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4年)10月一艘琉球宫古岛民的进贡船在回那霸航行时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南端,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上岛登岸。但后来他们因闯入高士佛社台湾少数民族住地,遭台湾少数民族杀害54人,逃过一劫的其余12人则在当地汉人营救下前往台南府城,然后转往福州乘船归国。

1873年11月,日本政府派外务卿副岛种臣以“中国派遣特命全权大臣”的身分出使中国,针对宫古岛人遇害事件试探清廷的态度。随员柳原前光到清政府总理衙门询问琉球漂流民被杀事宜。柳原前光提出:“贵国台湾之地……贵国所施治者仅及该岛之半,其东部土番之地,贵国全未行使政权,番人仍保持独立状态。前年冬我国人民漂流至该地,遭其掠杀,故我国政府将遣使问罪。”清廷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尚书毛昶熙及户部尚书董恂表示:“番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夫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在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过问?”柳原前光争辩说,琉球为日本的国土,清政府应惩罚杀害琉球人的番民。毛昶熙说:“杀人者皆生番,故且置化外。……皆不服王化。”柳原前光说:“生番害人,贵国舍而不治,我却将问罪岛人。”

清廷官方表示遇害之宫古岛人皆已接受中国之抚恤及遣返处理,此事件与日本无关。副岛种臣则大争琉球为其属地,又陈述小田县民遇害的详情,并且问为何清朝不惩办台番,毛、董则以“生番”(不顺服清廷的台湾少数民族)不服王化为理由推搪。又说:“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这正中副岛种臣之下怀,“化外之民”的说法成为日本出兵台湾的接口和依据,是次出兵是为“牡丹社事件”。

处理方式

日本人开始向英、美等国租用轮船,雇用美国军事顾问,准备对台湾出兵、征讨台湾少数民族,并派遣桦山资纪、水野遵来台调查。最初,这些国家的的驻日使节均对日本做法没有异议。但到出发前夕,英美等国却转变态度表示反对,因此日本高层下令军舰延期出发,但在港口整装的军方却不予理会。

争战过程

1874年5月10日,日军于射寮(今屏东县车城乡射寮村)登陆。5月18日到5月21日,日军与台湾抗日派少数民族有小规模接触,互有伤亡。5月22日,佐久间左马太率领日军150人进抵石门(今屏东县牡丹乡石门村)遭到抗日派少数民族强烈抵抗,最后日军陆战队攀上峭壁居高临下,情势逆转,少数民族败逃,牡丹社酋长阿禄古父子身亡。经此一役,多数采观望态度的少数民族皆靠向日本。6月1日起日军分三路扫荡抗日派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等少数民族,沿途只有小规模抵抗,占领后焚烧村屋并撤回射寮营地。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终于投降。日军移营龟山(今车城乡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附近)长期驻扎,但在热病侵袭之下,日军纷纷病倒,总指挥西乡从道中将要求日本政府早日撤兵。

清朝态度

一开始清政府仍不以为意,但到了战争开始后,清廷在意识到事态严重。因此于5月下旬派遣沈葆桢来台查看,办理台湾海防及对各国的外交事务。之后与日本大久保利通进行谈判,签订《北京专约》。

结果

日本为了切断清朝与琉球的宗藩关系以彻底吞并琉球,后来曲解《北京专约》,指清朝已承认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所以清朝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琉球属于日本。但清朝澄清北京专约所指之“民”,只是1873年漂流到台湾被生番杀害的小田县(今日本冈山县)之民,不包括1871年被杀害的琉球漂民。

但日本不理会。1875年7月,日本逼迫琉球与中国断绝关系,命令琉球停止对清朝贡,不接受清朝册封,撤销位于福州的琉球馆。1879年1月,日本勒令琉球国王尚泰宣誓遵奉日本国法;同年3月,日本派军警占领尚泰的住所,4月将琉球改名为冲绳县。

日本向清朝索赔50万两白银。虽然对日本这样一个东瀛小国赔款十分有失大清帝国的体面,但考虑到1840年以来大清帝国积贫积弱的实际情况,为避免节外生枝,清廷最终选择了花钱消灾,毕竟50万两对于整个大清国来说不过九牛一毛。

钱是赔了,但是被这样同属被西方列强打压的小兄弟欺负了的事实,还是在朝中激起了轩然大波。由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牵头,群臣纷纷上奏,强调海防,引起了年轻的光绪帝高度重视,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战略的大讨论。清朝最后决定分别成立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任命李鸿章为北洋通商事物大臣,总管北洋水师,任命沈保桢为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南洋水师。

文化资产

琉球藩民墓:屏东县车城乡统埔村,清同治10年(1871年)因台风漂流至恒春八瑶湾的琉球居民五十四人被排湾族人出草,死者尸首由杨友旺及客籍张眉婆、林碰狮等人以一冢安葬于统埔村落边,日本政府藉此事在同治13年(1874年)发动「牡丹社事件」,日军首领西乡从道每年给付年金,嘱咐林阿九家族代为管理祭祀。日据时期定期祭拜维护,大正14年(1925年)当年幸免于难的琉球人岛袋龟在来台发起琉球藩民墓整修运动,并出版《牡丹社遭难民墓碑改修报告书》。大正15年(1926年)藩民墓开始整修,遭难者名单刻于碑上,昭和2年(1927年)12月完工。1978年,冲绳史家又吉盛清来台,并分别于日、琉、台三地,推动「台湾遭害者之墓」与「琉球藩民墓」改修工作。1981年,取得屏东县政府、车城乡公所同意兴工,1982年3月改建完毕,但将墓碑上的「大日本」三字涂掉。2000年,碑文上的「大日本」字样恢复碑体原貌。

二鲲鯓炮台:国定古迹,又称「亿载金城」,位于台南市,1874年日本发动牡丹社事件时,清廷一面向日本抗议,一面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办理台湾等地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以安平形势险峻,奏请建造仿西洋式炮台一座。炮台由法国人帛尔陀(Berthaud)设计,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建,到光绪二年(1876年)完工。当时安平南边有一至七鲲鯓等七个沙洲岛,炮台位于二鲲鯓上,故称「二鲲鯓炮台」。因炮台入口城门上方有沈葆桢提额「亿载金城」,亦称「亿载金城」,或相对于「安平小炮台」称为「安平大炮台」。

鹅銮鼻灯塔暨附属建物:屏东县历史建筑,位于恒春镇鹅銮里灯塔路90号,清光绪7年(1881年)11月创建,清同治6年(1867年)3月9日,一艘美国籍商船「罗发号」从汕头驶往牛庄途中,航行至鹅銮鼻西南七星岩附近,触礁沉没,船员登岸后遭受龟仔角(社顶)少数民族袭击,除清国水手一人逃至打狗(今高雄)外,全部罹难,且琉球人多次在该处亦遇难,并引发牡丹事件,应美国及日本政府之建议而筹设。

产生影响

经过本次事件,清朝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对统治台湾的态度有极大的转变,在最后统治的20年(1874年-1894年甲午战争)中积极建设台湾。

日本染指

台湾地理位置的极为重要,欧美各国对台湾时时想染指,在东方的新兴国家日本更是不落人后,对台湾虎视眈眈居心叵测。在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明治四年)十一月,有琉球宫古岛人民六十九人,因海上遇风,船漂至台湾琅峤附近的八瑶湾(今屏东县满洲乡),溺死三人,六十六人上岸。六十六人进入牡丹社之地盘,被牡丹社排湾族原住民杀害五十四人。尚有十二人幸运逃出,获得社寮居民刘天保、杨友旺、宋国隆等人的救助,才得脱险,由台湾官方转送福州。一八七二年六月闽浙总督文煌,福建巡抚王凯泰连衔奏准遣送此十二人归返琉球。

当时琉球仍为中国藩属国,日本在长期的锁国政策下,琉球与日本并无关联,自明治掌权后即打破锁国政策,明治见琉球人民在台湾被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在一八七二年(同治十一年)九月,册封琉球王尚泰为其藩主,强拉日琉之关系,同时照会各国公使,申明琉球已归日本,作为侵台之借口,并故意散布日军将进攻台湾之谣言。

一八七二年(同治十一年,明治五年)驻福州的日本领事馆,并派陆军少佐.桦山资纪(后任第一任日本台湾总督)及儿玉源太郎(后为第四任台湾总督),以及水野遵(后为第一任台湾民政局长).黑冈季备.福岛九成等人,前往台湾。六月由日本出发先到北京,再转香港,乔装为商人,再由福州搭广东号轮船渡海来台湾。到台湾后又得到驻淡水英国领事的协助,分头遍历台湾各处。这样费事来到台湾是为攻打台湾事前的情报工作,这群人细访民俗,密探防备并采测沿海水深等。这样调查后在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明治六年)三月,特派外务卿副岛种臣为全权大使,外务大丞柳原前光为副使,搭龙骧舰赴北京。副岛命柳原会见军机大臣吏部尚书董旬,及吏部尚书毛昶熙,为牡丹社事件开始交涉。毛昶熙答之曰:「生番皆化外,犹如贵国之虾夷,不服王化,万国之野蛮人大部如此」。柳原再曰:「生番杀人,贵国拾而不治,故我国将出师问罪,唯番域与贵国府治犬牙接壤,若未告贵国起役,万一波及贵辖,端受猜疑,虑为此两国伤和,所以予先奉告」。毛昶熙答曰:「生番既属我国化外,问罪不问罪,由贵国裁夺」。柳原后叮咛曰:「…唯系两国盟好,一言声明耳」。谈判破裂,副岛电告本国政府大政大臣三条实美。副岛柳原等同年七月返回日本。日本和清国在谈判之中,又有日本秋田县民四名亦漂至台湾东部海岸,再遭劫掠。

于是,日本明治天皇依据大政大臣三条实美之奏章,向外界公告军事行动,派兵至台湾。各国此时也表明态度,驻日美国公使敏哈某(George Bingham),与英国公使把克须(Hally Parkes)发表声明,保持中立。

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日本明治维新之元勋西乡隆盛之弟)搭乘高砂舰,率领日军三千六百余人从长崎出发,直扑台湾。闽浙总督李鹤年这位管辖台湾的最高长官在得知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致满清国政府声明书,才知人家已经出兵,惊慌不已,于是马上写信阻止。但西乡置之不理,于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明治七年)三月二十二日,从琅峤湾(车城湾,今之射寮村)登陆,枋寮巡检王懋功,千总郭占熬虽派兵在琅峤,见到日军登陆,也没有阻止,任日军毫发无伤大摇大摆上岸。满清军根本就没有国土观念。此后,日军三千六百余人六月二日分三路开始进攻牡丹社。行同海盗,也等于对台湾不宣而战,也符合满清官员毛昶熙的言论「生番既属我国化外,问罪不问罪,由贵国裁夺」。

在台湾的原住民方面明知日军现代化的装备,不是对手,可是自己的土地更需要保护,不惜以牺牲自己生命,让敌人吃足苦头。所以排湾族的台湾原住民据石门,凭险扼守,埋伏血战,但日本军的炮火猛烈,终于败退。日军攻陷石门,再进攻牡丹社,展开超越限度的大报复,烧毁村庄,大量杀屠建威,附近五十七社被迫相继归伏。

日军方面因作战于险恶之地形,山路狭隘,重装备派不上用场,补给困难,死伤累累。而强悍的排湾族并不投降仍据深谷,频出阻击。因此日军陷入泥沼,进退维谷,战死者虽仅十二人,而病死者达五百六十一人,已损失原攻台兵额六分之一,只得放弃前线退守龟山,为维护日军的名誉,不可以尚未战胜而退兵,所以持久之计,屯兵开荒。日政府则见军事上并没有胜利,乃决定改以外交途径谋求解决。

北京满清政府闻报,即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到台处理,虽循外交谈判途径,但日方总认为「生番不隶中国版图」,往来辩论。后乃诏令海疆戒严,大清钦命总理各国事务和硕恭亲王,及直隶总督李鸿章,即奏准特绶于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监视日军动态,另在樽俎折冲之间,期以日军尽快退兵。沈葆桢,奉命于同年(一八七四年)六月三十一日率领福建水师赴台,又命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及福建巡抚王凯泰率兵二万五千准备出发。沈葆桢至台湾后,坐镇府城,并造派分巡台湾兵备道夏献纶,前往琅峤会见西乡从道。

同时在国际上日、俄对库页岛问题已起争执。又英、美两国向台湾注视,对日军犯台,此时均公开表示不满,英国派驻台湾领事乘英国军舰到琅峤视察。驻日英使向日质询,并提抗议书。美国令驻日公使禁止美人美船参加日本侵台事件。

日本政府看遣台日军的战况不佳,深恐战事胶着,以至全军覆灭,即特派日本全权办理大臣参议兼内务卿大久保利通赶赴北京。大久保于同年九月十日至北京前后谈判七次,初索赔军费三百万两。

满清政府也昏庸到底,以赔银五十万两外,在和约中确定「日本此次声称为保护琉民而进兵入台,中国不指为不是」,这是更大的损失,等于承认日本有权保护琉球,中国无形中丧失了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同时,让世界各国认为大清帝国愿意赔款,而不敢作战。

于十月三十一日,由驻北京英国公使威绥玛(Thomas Wade)居中调停,和约成立,日军在登陆地的龟山建碑纪念后,退出台湾。这件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侵犯台湾,满清政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下于此告终。

但是,日本政府这次出兵台湾,仅花小代价,就实际获利庞大,并因此使图谋台湾的野心更加炽烈,而成为后来占据台湾的头一个步骤。这牡丹社事件中可以很清楚看到,拿起武器迫使敌人撤出台湾的,并不是满清政府,也不是汉人系台湾人,而正是原住民系台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