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鲷(pagrosomus major),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真鲷属。体椭圆形,侧扁,背缘隆起,腹缘圆钝。头中大,前端甚钝。吻钝。口略小,端位;上颌前端具圆锥齿2对,两侧具臼齿2列,下颌齿约同于上颌齿;锄骨、腭骨及舌面皆无齿。体被薄栉鳞,背鳍及臀鳍基部均具鳞鞘,基底被鳞;侧线完整,侧线至硬棘背鳍基底之间有6.5-7.5列鳞。是中外驰名的名贵鱼类。真鲷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含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味道特别鲜美,素有“海鸡”之称。真鲷体色鲜红,日本称红加吉,有吉祥喜庆之兆。真鲷两侧臼齿2行,体红色。红加吉。后鼻孔椭圆形。体扁平椭圆形。背鳍12棘10软条,臀鳍3棘8软条,侧线鳞娄53—59,尾鳍边缘黑色。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30~150米的岩礁、砂砾及沙泥底质之海区,平时生活于水深150米左右、泥沙底、底栖生物集中之处。真鲷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龟、虾和藻类等。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菲律宾。

中文名

真鲷

别名

加吉鱼

外文名

Red sea bream、Genuine Porgy、Red Seabream

鲈形目

动物界

鲷科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赤鲷属

真鲷

分布区域

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以及中国沿海等

拉丁学名

Pagrus major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同义学名

Pagrosomus major

亚纲

新鳍亚纲

亚目

鲈亚目

保护级别

(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形态特征

真鲷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体长12厘米以上,以重500一1000克者居多,寿命较长,有的可达30龄,长达1米。。真鲷体色鲜红,日本称红加吉,有吉祥喜庆之兆。真鲷两侧臼齿2行,体红色。红加吉。后鼻孔椭圆形。体扁平椭圆形。背鳍12棘10软条,臀鳍3棘8软条,侧线鳞娄53—59,尾鳍边缘黑色。犬齿上颚前部2对,下颚前部3对,体侧背部散布有鲜艳的蓝色斑点。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全身淡红色,体披中等大小的圆鳞或弱栉鳞;颊部和顶部具鳞片,侧扁体的背部散布若干蓝绿色斑点,游泳时闪现蓝光,体形和色泽优美。背鳍7-9~10;臀鳍3-8;胸鳍15;腹鳍1-5;尾鳍17。侧线鳞53~56,侧线上鳞8,侧线下鳞15。鳃耙6~8+9~10。椎骨10+14=24。幽门盲囊4。

真鲷

体长为体高2.2~2.4倍,为头长2.9~3.1倍。头长为吻长2.7~3.0倍,为眼径3.8~4.2倍,为眼间隔2.9~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8~2.0倍。

最大个体达10千克。体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从背鳍前部向吻端逐渐倾斜。头大,前端稍尖。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宽,隆起,稍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较大,椭圆形。口小,前位,稍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前端具犬齿4枚,两侧具臼齿2列,外列前部数枚稍尖内列前部为颗粒状齿带,其内为第三行不规则的粒状牙;下领前端具犬齿6枚,两侧为臼齿2列;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前鳃盖骨后缘光湑,鳃盖后缘具一扁平钝棘。鳃耙短小。

体被中等弱栉鳞。除前鳃盖后缘及眼下缘至吻端处无鳞外,其余全被鳞。背鳍和臀鳍鳍棘部基底具发达鳞鞘,鳍条部基底被小鳞。侧线完全,位髙,与背缘平行。

背鳍1个,起点位于胸鳍基上方稍后,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部无缺刻,鳍棘强第三棘最长,各鳍棘平卧时左冇交错,可收折于鳞鞘沟内。臀鳍短,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第二鳍棘粗强,其长约与第三鳍棘相等。胸鳍位低,尖长形,后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腹鳍较小,胸位,始于胸鳍基略后下方。尾鳍叉形。

体淡红色,稍带绿色光泽。在体侧背部散布若干蓝色小点。尾鳍边缘黑色。

真鲷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真鲷铜盆鱼黑鲷黑雕
外观

体长--约60厘米雄性约63厘米、雌性约70厘米
分布区域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以及中国沿海等-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东海等地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食性杂食性-杂食性肉食性
鲷科鲷科鲷科鹰科
展开表格

栖息环境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30~150米的岩礁、砂砾及沙泥底质之海区,平时生活于水深150米左右、泥沙底、底栖生物集中之处。其生活的最适水温为20~28℃。

生活习性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质清澈、藻类丛生的岩礁海区,结群性强,游泳迅速。真鲷主要以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鱼及虾蟹类为食。适温范围为9-30度,最适水温18-28度。有季节性洄游习性,表现为生殖洄游。养殖的适宜盐度为17-31‰。盐度低于16‰时对真鲷生长不利。

洄游

真鲷生殖季节洄游至水深30~40米,风小浪微,底质为乱石、砂砾之处产卵。每年2~3月水温上升后,黄渤海种群开始向西北移动,一支达中国青岛至连云港附近外海,另一支过山东半岛,经威海、烟台至莱州湾产卵。秋末,随水温下降,成鱼及幼鱼返回济州岛外海越冬。

中国广东大亚湾群山环抱,湾内岛屿众多,是真鲷产卵的理想场所。每年农历10月份以后,性腺日趋成熟的真鲷亲体,从外海陆续游至大亚湾中央列岛附近一带海区,在此集结产卵,冬至前后为产卵盛期,到春季前产卵基本结束后,亲体逐渐向外海游去。清明节前,在水深5米以内、风浪较小的湾内沿岸,常有成群体长2~3厘米的幼鱼出现。在农历4月份,幼鱼体长达4~6厘米时,游动能力增强,对外界环境适应性提高,群体逐渐向虎头门、大鹏澳东山口一带较深的海区移动。幼鱼体长12厘米以上,体重达100~150克后,大部分向外海游去。

食性

真鲷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龟、虾和藻类等。在人工养殖中,饵料可以小杂鱼为主,辅以贝类、小虾和小蟹等,亦可以配合饵料为主,辅以低值鱼虾蟹类。

分布范围

真鲷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菲律宾。在中国沿岸的真鲷可分为黄海和渤海、东海及福建南部、广东近海三大种群,其中以黄、渤海种群最大。黄、渤海渔期为5~8月份和10~12月份;东海闽南近海和闽中南部沿海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

生长繁殖

真鲷野生鱼一般4龄达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为尾叉长280mm-360mm,体重达0.5kg-1.1kg的范围;养殖鱼2齿即能产卵,3齿则全部达到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为尾叉长200mm-260mm,体重0.26kg-0.4kg的范围。生殖季节,北方黄、渤海地区真鲷的产卵期为5-7月,盛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南方广东沿海生殖季节为11月底至2月初,盛期为12月中旬至1月底。亲鱼的怀卵量与年龄体重有关,平均怀卵量在100×104粒以上,高者达300×104粒,低的只有25×104粒。黄海野生的真鲷5龄-10龄鱼产卵量可达30×104粒-100×104粒。而养殖的真鲷在4龄以上产卵量可达300×104粒以上。产卵前雌鱼体色开始变得鲜红艳丽;雄鱼则在头部身体体两侧形成明显的黑斑。产卵场一般在水深10m-4m处,产浮性卵。[1]

真鲷的性成熟年龄为3~4龄,但随地域或种群不同而有差异,中国黄、渤海种群多为5~6龄,福建种群的雌鱼3龄成熟、雄鱼2龄性成熟,广东近海的少量个体1龄可达性成熟。自然海区的真鲷产卵群体通常以3龄以上的个体占优势。

中国南北方差异很大,在厦门海区,产卵期是在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前后约2个月,盛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广东沿岸为11月底至翌年2月上旬,盛期为12月上旬至1月上旬。黄海、渤海产的真鲷繁殖季节为5~7月份,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水温为16~18℃。

真鲷为分批产卵类型、怀卵量与年龄和体重有关,体重达1千克左右的雌鱼平均产卵200~300万粒,体重达1.5千克的个体平均产卵400万粒。繁殖季节的性成熟系数,雌鱼为1.55~9.31,平均为4.59;难鱼为0.56~2.52,平均力1.52。

胚胎

真鲷

真鲷

真鲷

真鲷

人工繁殖

真鲷的人工繁育研究,最早为日本广岛国立养殖场的西冈等人于1925年开始进行产卵和形态发育研究。1964年日本神奈川县观音崎水产生物研究所首次获得人工繁育成功。20世纪80年代,日本真鲷养殖产量达3.8万吨余,年育苗量为数千万尾,种苗大部分用于放流增殖,小部分用于人工养殖。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真鲷的人工繁殖进行研究,并取得试验成功。在广东,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和南海水产研究所于90年代初获得真鲷人工育苗成功,达到规模化育苗水平。

  1. 亲鱼来源有三:①于生殖季节,直接捕捞自然海区已达性成熟的体;②于生殖季节前,从自然海区捕捞接近性成熟的体,然后在人工条件下蓄养一段时间,强化培育,促进性腺成熟;③从养成池或网箱内挑选成熟的体。
  2. 亲鱼的挑选:亲鱼要求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损伤的个伓,已达性成熟的个体要求腹部饱满,婚姻色明显。一般体重为1~2.5千克,年龄以3~6龄为好。
  • 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一般在海上网箱和陆上水泥池中进行。海上网箱的规格为3米×3米×3米或5米×5米×5米,放养密度通常为5~7千克/立方米,雌、雄比例大致为1.5:1;陆上水泥池的容积为50立方米左右,常流水,日换水量可控制在800%,放养密度要小于海上网箱,约为1~3千克/立方米。亲鱼止常生长的水温在12℃以上,能耐受9℃的低水温,在12~22℃的水温条件下,以冷冻小杂鱼加营养剂和促长剂或配合饵料进行培育,日投饵量为体重的5~17%。

  • 自然产卵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亲鱼可自然成熟,当雄鱼出现明显的婚姻色(头和下腹部的黑色素都很发达,全身可见黑色),轻压腹部精液自流时,即可将雌、雄亲鱼移入产卵池准备产卵,成熟雌、雄亲鱼比例大致为1.5:1。

  • 人工催产

当亲鱼成熟度不理想,不能自行产卵时,可对体质健壮、腹部饱满的雌鱼进行检查检杳,对卵子直径达600微米、卵核偏位的雌鱼适量注射激素进行催产。常用的激素药物有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等。参考剂量为每千克体重雌鱼LRH-A 50~100克+HCG2500IU+维生素B12毫升,雄鱼减半。为减少亲鱼受伤,进行一次性全量注射为宜。注射后,将雌、雄亲鱼移入产卵池,经24~72小时后,亲鱼开始追尾即行产卵、排精。

  • 集卵:

真鲷一般在日落前后产卵。卵为浮性卵,圆球形,无色透明。卵径为910~1030微米,油球无色,直径190~230微米。产卵盛期,1千克亲鱼一次可产卵5~8万粒。产卵池内的卵子,随流水经溢水口收集于网箱内,经洗涤、计数(重量法:1800粒/克左右,容量法:120粒/毫升左右)后入孵化箱(孵化池)内孵化。

  • 孵化

收集后的卵子经洗涤,再放入容积30~50升的小水槽内,静置20~30分钟,将上浮卵子选出并计数后,进行孵化。孵化池为30~50立方米的水泥池,每立方米放卵5~10万粒,1立方米左右的小水槽控制微流水孵化时,每立方米放卵10~30万粒。孵化时控制微量充气,上面用黑帘遮光定时清除水表面的粘液和沉底的死卵。孵化的适宜水温为15~17.5℃,高于30℃或低于10℃,受精卵都不能孵化。为加快胚胎发育进程,孵化水温可控制在18~20℃。在水温18℃时,约经50小时孵化出仔鱼。

种苗培育
  • 室内水泥池培育
  1. 培育条件:水泥池以容积20~50立方米的圆形、凹底、中间排水的池子为好,便于人工控制和管理。放养仔鱼密度为1~5万尾/立方米。培育初期小量充气,随着仔鱼的生长,充气量慢慢加大,保持溶解氧在4~6毫克/升;水温控制在18~23℃,且避免水温剧变。光照控制在2000~20000勒克斯;盐度28~33;pH值7.8~8.6。
  2. 生长发育:刚孵出的仔鱼全长1.94~2.6毫米,肌节26~27对,卵黄囊椭圆形,油球紧贴卵黄后端。仔鱼多腹部朝上或侧卧于水底,很少活动。孵出后第三天的仔鱼全长3毫米左右,卵黄囊大部分已吸收,且开口摄食。此时除头部外,在体背面有黑色素细胞,游泳活泼,整个水体都有分布。第七天的仔鱼全长3.5~3.7毫米,卵黄已全部吸收,鳔出现,胆囊呈绿色,内耳已明显分化出3个规管,头部背面有一大型黑色素,第十至十一天的仔鱼全长3.9~4.4毫米,头部隆起,内耳的椭圆囊已形成,胃肠盘曲,鱼苗活泼,多分布于水体中层,一般喜处于光照较弱的地方。第36天的鱼苗全长10~12毫米,体型与成鱼相似,此时犬齿发达,攻击性强,大个体可咬死小个体。
  3. 饵料: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伓、桡足类为主。孵化后第三天开口摄食至仔鱼全长8毫米以前投喂轮虫为主,密度为4~16个/毫升水体,以维持翌日早上轮虫残量在2个/毫升左石为宜。以轮虫为主要饵料时应每天添加小球藻,并维持藻液浓度在30~50万个细胞/毫升,以调节水质,并为轮虫提供饵料。全长8~13毫米阶段,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及配合饵料(或鱼叭肉糜)交互投喂,日投喂总量为鱼体重的5~70%(轮虫1亿约重150克,卤虫初孵无节幼体1亿约重2千克),每天投喂4次。轮虫和卤虫初孵无节幼体在投哏前应用小球藻液或浓度为200×10的乳化鱼油强化培育6~12小时。
  4. 日常管理:培育期前5~6天可釆取静水培育,以后逐步由微流水至流水,日换水量可由50%逐步增至800%。每天吸污清底、洗刷排水闪板,以保持水质清洁鱼苗全长13毫米左右时,个体差异逐步明显,随之会发生相互残食现象,同时因密度较大,继续培育亦会影响生长,因此要及时分选移池,以减低密度,促进生长。
  • 室外土池培育

⑴池塘准备

放苗前要确定清塘药物毒性已消失。池塘中水位1米以上,水色以褐色或黄绿色为宜。使用气泵和散气石充气或在池塘底部铺设PVC管,每隔5米在管上打小孔,以鼓风机充气。

⑵仔鱼下塘

每1/15公顷土池的放苗密度为50万尾仔鱼左右,一次放足,不要多次放苗。因为每批苗的体质是不同的,多批放苗会造成鱼苗大小差异悬殊,加剧培养过程中的残食现象,影响鱼苗的成活率。受精卵在池塘中挂网孵化出膜后,要随时检查仔鱼生长发育情况,当发现仔鱼肠道贯通、有摄食行为时,在网箱内泼洒适口天然饵料。放卵或放仔鱼一般在清早或傍晚时进行,要避开一天中光照强烈、温度的时间,尽量减少环境对鱼苗的刺激。

⑶日常管理

这是鱼苗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水质管理、投喂、鱼苗生长及存活情况调查、鱼病防治等。

  1. 水质管理:包括添换水、施肥、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检杳。进行水质检测,测定内容:pH、溶解氧、盐度等。仔鱼下塘后每隔3天注水10~20厘米,保持水深100~200厘米,保持透明度在30~50厘米之间,根据透明度情况决定是否施肥。
  2. 投喂:刚孵化的仔鱼游泳能力差,一般漂浮于水面或悬浮在水中。此期的仔鱼每天适当投喂即可。当全部仔鱼肠道贯通后,打开网箱让仔鱼逐渐游进池塘中。池塘内的轮虫和桡足类幼体是真鲷仔鱼最好的开口饵料,当育苗池中饵料生物量不足时,可补充壮蛎幼虫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从4日龄开始,仔鱼的各种运动器官发育日趋完善,游泳能力相对增强。晴天中午仔鱼多在水体中下层活动,部分游泳能力差的仔的仍漂浮于上层。此期饵料为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若池中饵料不足,可泼洒浆或冰鲜鱼糜,除少部分直接被仔鱼直接摄食外,绝大多数起肥料的作用或被饵料生物报食。每天每1/15公顷投喂浆或冰鲜鱼糜浆的量为0.5~1千克,分别于上午9时和下5时投喂。投喂鱼糜浆时,可用塑料瓢盛起贴水面泼洒。开始时应少量慢投,当大多数仔鱼到水面抢食时,再多投。当绝大部分仔鱼吃饱下沉后,再恢复少量慢投,以照顾弱小的仔鱼也能进食。投喂鱼糜浆时,一次泼洒不能太多,应在泼洒的鱼糜浆大部分被食后再泼第二瓢,否则,仔鱼还来不及吃食鱼浆就会沉到水底,极易污染水质。
  3. 做好塘头日记:记录水质测定结果、气温、水温、气候、投喂饵料的种类和数量、施肥的种类和数量、使用药物的种类和数量、调节水质的措施等,以便分析、总结经验,提高培苗技术水平。
成鱼养殖

真鲷的成鱼养殖主要以网箱养殖为主,成本较低,有利于真鲷养殖业的发展。

  • 海区及网箱选择

养殖海区应是潮流平稳、水质清澈、盐度稳定、水温差小、水流交换条件好、无污染的海区。一般海流不超过0.2厘米/秒;水温年变化在12~29℃,真鲷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0~25℃,中国北方秋末养殖水温低于12℃时,可采取移入室内通过加热升温或取地下井海水越冬;盐度范围16~33‰,河口附近盐度太低,不宜设置养真鲷网箱;水深最好在5米以上,交通较方便。

  • 苗种放养

苗种大小不一,网箱网目的规格也不一样,一般是1.0~1.2厘米的网目,适宜放养4.0~4.6厘米的苗种;1.2~1.5厘米的网目,适宜放养5.6~6.6厘米的苗种。

不同规格的苗种放养密度也不一样,通常5~8厘米苗种可按200~300尾/立方米的密度放养;一般大规格苗种放养量可控制在4~10千克/立方米,但初期以4~5千克/立方米为宜,生长达10千克/立方米时再行分养。为加快生长速度,放养量全过程控制在10千克/立方米以内为佳。通常放养20~50克的苗种,水温于14C时,养殖1年半每尾体重可达0.6~0.7千克;养殖2年,体重可达1.2~1.5千克,网箱养殖的真鲷比野生真鲷生长可快2倍。因中国南方水温高,生长季节长,故南方养殖真鲷比北方养殖生长得快。

  • 饵料及投喂

对80毫米以下幼鱼,一般投喂生鲜饵料,即用生鲜杂鱼、虾绞碎后添加适量的营养剂、防病药物制成鱼虾肉糜投喂。对80毫米以上的养殖鱼,可在生鲜鱼虾肉糜中添加适量鱼粉,制成湿性颗粒饵料投喂。此种湿性颗粒饵料可随做随用,亦可成批制作,冷冻保存备用,此外,还可用市场出售的干性颗粒配合饵料投喂。随着鱼用饲料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外海大型网箱养殖技术的开发,以及自动投饵机的应用,湿性(MP)和干性(DP)颗粒配合饵料的应用已在真鲷网箱养殖中日见普及。在人工配合饵料中含蛋白质45%以上,主要蛋白质饵料是鱼粉;脂肪不低于6%;碳水化合物饵料有面粉、麸皮和玉米等;矿物质元素有钙、磷、钾、钠、硫、氯、镁等7种;微量元素有锰、碘、铁、铜、钻、锌等6种;维生素B62~6毫克,另外还加入复合维生素、虾头粉等。真鲷稚幼鱼期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在40~50%,脂肪8~15%,其中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的需要量非常重要,所需的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及矿物元素均应及时添加。

为了改善养成鱼的体色,在配合饵料中可添加30×10~60×10的虾青素。近年来,日本产的真鲷用颗粒饵料"EX-真鲷”系列里加入新产品真鲷着色剂,该产品可大幅度强化维生素C、维生素E作为还原剂,用来防止黑色素沉着,抑制真鲷体色变黑,同时还保持原EX-真鲷饵料系列的全部优点。或在上市前1~2个月在真鲷饵料中增加虾类饵料的投喂比例,这时饵料中鱼虾的比例可以调整到1:1,同时网箱上可以加盖遮光幕,以达到理想的体色调整效果。

网箱养殖真鲷必须要有饵料台,饵料台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面积为1~1.5平方米。圆形饵料台的骨架用直径为8毫米的钢筋焊接成,周边高25厘米,底和周边用网目为0.25~0.30毫米的聚乙烯布缝制。方形饵料台用直径为10毫米的钢筋制成,周边高25厘米,缝制的网布同圆形饵料台。

鱼种刚进入网箱时,一般对环境不完全适应,常出现不积极摄食的现象,此时不宜立即投喂。鱼种进入网箱1~2天后开始投喂,这时鱼群易集中,摄食良好,同时也便于观察。在初投饲时最好能制造适当音响信号,训练鱼群到饵料台摄食,并逐渐使其形成条件反射。初投喂时约用10分钟左右将鱼集中到饵料台,然后再投喂,且投喂量一般要偏低,每天可投喂5~7次,每次约喂10分钟左右。水温在13~17℃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左右,连投2天;接着投喂鱼体重的1.5%,连喂2~3天;以后以2%的投喂量连喂2~3天,2.5%的投喂量连喂2~3天,连续投喂10~12天后,投喂量可增到3%。水温在20~28℃时真鲷摄食旺盛,生长迅速,一般在鱼集中时先投喂饵料量的40%左右,余下的60%再慢慢投喂。如果采取定期停食与投喂相结合以及不断调整投喂方案则对真鲷生长非常有利。如水温在20~27℃(6~11月),每天投喂2~3次,每周停喂1次;从12至翌年5月,水温19~15℃时,每3天中只投喂2山在1412以下的越冬阶段,几乎不摄饵,但仍尽可能投些饵料以防体重下降。

在中国南方和日本南部,从5~6厘米的真鲷苗开始养殖,周期为1.0~1.5年,收获时的商品规格可达600~700克,养30个月可长到1.2~1.5千克;而中国北方的真鲷苗经越冬后养殖1年,约有30%的个体可达450~500克。

  • 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的好坏,关系到网箱养鱼的经济效益。

  1. 分级疏养:苗种放养后,经一段时间饲养,由于个体生长速度不一,大小差异日渐悬殊。若不及时分级疏养,就会出现残食现象,严重影响成活率和产量。随个体长大,幼鱼活动能力增强,原来投放鱼苗时的密度显然不适应鱼群的活动要求,以致影响生长,也需要分级疏养。真鲷一般40~60天分级一次,生长旺季时分级时间可短,非生长旺季时分级时间可长,冬季一般不进行分级疏养。
  2. 检查、防逃、防鸟害:网箱下水前应严格检查网衣有无破损。每天早、晚应巡视检查,检查网箱内水质,检查有无病鱼、死鱼和残饵,检查网箱有无损坏、绳索是否牢固,网箱上有无附着物等情况。发现死鱼要及时捞出,发现病鱼要及时治疗。若前一天正常摄食的鱼群,突然对音响不产生条件反射,投饲后又聚集不正常,说明网箱可能出现问题,应检查网箱是否破损。放鱼苗的网箱上面应设盖网,以防食鱼鸟类对鱼苗的侵害。

    真鲷

  3. 清除网箱上的附着物:海水中的网箱时间一长网衣上会附着一些生物,如藻类、贝类、藤壶等,这不仅会增加网衣的重量,同时也堵塞网目,增加网箱中水流的阻力,网箱内的水体交换受到影响,溶氧量减少,水质恶化,会影响真鲷的摄食和生长。因此,网箱附着物必须及时清除,保证养殖水质良好。网箱上的附着物少时,可用人工清除,用手摘除或用刷子洗刷网衣上的附着物。附着物较多时,可用喷水枪或潜水泵等冲射网衣,还可采用化学清除法,先将网衣浸泡在化学溶液中2~3天,然后用水枪冲洗干净。化学溶液的配方是甲酸10~15升,硫酸铜3~4升,加淡水400升,溶液的多少可根据网衣的大小而定。在网箱中适当放养少量的植物食性或杂食性的鱼类,利用这些鱼去摄食网衣上的附着物,例如放养鲻、鲮、黄鳍鲷、篮子鱼等,也可以用它们吃一些沉入网箱底的剩余残饵,起到“清道夫”的作用。还可以在网箱底混养龙虾,龙虾在网箱底不断爬行,可摄食网箱底部附着的贝类和藻类及投喂的残饵。中国南部海区台风较多,网箱除在设计上尽量增强抗风能力外,还应在台风刮来之前认真检查网衣、框架、锚缆和锚位等工作,地理位置差的海区,应将网箱架拖到避风的地方,并用网片将网箱盖好、扎紧。

    真鲷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真鲷个体大,肉嫩味美,为名贵食用鱼,经济价值高。除供食用外,肉及鳔可作药用。肉甘、平,补肾益气、治血养血。鳔:清热消炎。脂肪酸富含二十碳五烯酸(F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每100克脂肪酸含EPA5.0克、DHA19.4克,可作制药原料。真鲷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每100克鱼肉中含水分74.9克、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碳水化合物0.5克、钙64毫克、磷175毫克、铁l毫克、硫胺索0.02毫克、核黄素0.14毫克、尼克酸3.41毫克、热量l16千卡。真绸除供鲜食外,部分制成罐头和熏制品,是海鱼食用品种中的上上之品。真鲷系中国名贵鱼类,但由于资源衰减产量下降市场上少见。无腥味,特别是鱼头颅腔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营养价值很高。真鲷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Genuine porgy,日文名为マタィ往别的国往国别和地区:日本。出口口岸:山东、河北、辽宁、福建、广东。

山东蓬莱人民有加工、食用真鲷的悠久历史。蓬莱传统名吃“蓬莱小面”开卤用的主料即为真绸。民间习惯以真鲷制作喜庆宴席菜肴,有增加吉利(加吉)的寓意。真鲷头部特别鲜美,眼睛尤佳,有“加吉鱼头鲅鱼尾”之谚,并有“一鱼两吃”的习惯:整鱼上席后,席间取出鱼头,制成鲜、酸、辣惧全的醒酒汤,既解馋,又醒酒,妙不可言。清蒸最能保持真鲷自然的鲜美度,“清蒸加吉鱼”即蓬莱“八仙宴”的一道名看。更有趣的是,许多民间妇女和厨师为了绘客人助兴,还能即席用真鲷鱼骨拼制成形态逼真的一只凤凰或二只山羊,令人拍案叫绝。蓬莱沿海所产的真鲷,为渤、黄海群体,春汛在五六月,秋讯在九十月,故有“椿芽一寸,加吉一温”的说法,入夏后零星不绝,直至深秋。

据史料记载,民国以前蓬莱沿海真鲷资源极为丰富,于蓬莱阁下垂钓,可得尺余长的真鲷,因而那里常有三五老翁垂纶而钓,得鱼掏水而烹,乐极而歌,此唱彼和,形成蓬莱十大景之一的“渔梁歌钓”。1914一1945年,大批日本汽船在蓬莱沿岸渔场酷捕,真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近20年,真鲷作为兼捕对象,年产量仅有吨余,因而愈加珍贵。

美食烹饪

清蒸真鲷

清蒸真鲷

制作原料:

真鲷1条,鸡蛋2个,芹菜20g,红椒10g,生菜3叶,姜汁少量,葱。

调味料:

盐、胡椒粉、酱油45g,香油。

制作方法:

①真鲷去鱼鳞,洗净后划上几刀,用盐、胡椒、姜汁腌好后放到蒸锅蒸熟

②鸡蛋分蛋清跟蛋黄,各自煎成薄饼,切丝待用。

③芹菜洗净后切5cm长的段用盐水烫一下,然后用盐和香油拌匀。红椒切丝。

④锅里放油,油热了之后放进真鲷两面煎一下

⑤把真鲷摆好盘后把芹菜,红椒,鸡蛋丝塞到鱼身的刀口里

⑥上座时带上用45g酱油,15g葱末,15g蒜末,香油调好的调味酱油。

炖真鲷

配料:真鲷一只600g﹐牛肉100g﹐干香菇3个﹐石耳4个﹐鸡蛋2个﹐茼蒿40g﹐胡萝卜60g﹐辣椒丝少量﹐食用油﹑盐各适量。

真鲷佐料:盐1大勺﹐白胡椒粉少量﹐清酒2大勺

牛肉佐料﹕酱油1大勺﹐白糖0.5大勺﹐切碎的葱2小勺﹐切好的蒜1小勺﹐香油1小勺﹐芝麻1小勺﹐胡椒粉少量。

特色:真鲷以具有清淡味道的白肉鱼﹐历来用于婚礼等或庆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反而很低﹐而且由脂肪酸组成﹐因此﹐是优秀的营养食品。

操作:

(1)真鲷去鳞﹐除内脏洗净后在两面以2cm间距划出刀纹﹐并用备好的真鲷佐料调味。

(2)把切好的半份牛肉用牛肉佐料调味﹐装在真鲷的刀纹中。

(3)鸡蛋分蛋清﹑蛋黄煎出来﹐切成骨牌形。

(4)泡好的香菇除楹﹐切成骨牌形。

(5)石耳泡在热水里除里面的藓苔切成骨牌形﹐用盐﹑胡椒粉﹑香油拌匀。

(6)摘茼蒿﹐并切成4cm大小。

(7)胡萝卜切成骨牌形﹐用盐水烫出来。以剩余的牛肉做丸子。

(8)使真鲷的头部向左﹐肚部向前﹐并装辣椒丝和丸子放在焖锅里焖熟。

(9)等凉后把炖真鲷和准备好的调料配色放在碟子上

泡青梅汁烤鲜鱼

泡青梅汁烤鲜鱼

材料:1条真鲷,苏子叶丝1大勺,柠檬·青梅果肉丝各1/2大勺,盐·胡椒粉·食用油若干,青梅沙司(青梅

汤汁3大勺,酱油·清酒各1大勺,)

做法:

1.使用整条鱼,先祛除鱼鳞再取出内脏,在鱼肚两旁各割开口子放入盐和胡椒粉。

2.少许的材料制作青梅沙司后在鱼表面均匀地涂一下腌制2小时左右。

3.预热过的平锅上烤腌制的生鱼,烤到鱼皮变成金黄色时再放切丝的苏子叶,柠檬和青梅果肉再烤一会后出锅。

味道:因青梅特有的酸味祛除了生鱼的腥味,吃起来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

真鲷粥

真鲷粥

春﹑夏季在济州岛可以捕捉到大量的真鲷。因腥味少熬粥作为补养食品。真鲷粥是把济州岛特产真鲷和米

放在一起熬的粥。真鲷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鱼﹐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并且﹐油性少易消化﹐把它作为患者恢复期的饮食比较好。

材料﹕真鲷300g﹐水15杯﹐粳米2.5杯﹐盐2~3小勺﹐细葱20g﹐香油1小勺﹐蒜1小

做法:(1)淘米后泡2小时左右﹐并捞在筐里除去水分。

(2)真调放足水熬熟。

(3)去掉真鲷的头﹑骨﹑刺﹐并把肉放在汤里。

(4)捣蒜﹐并把细葱切成2~3cm大小。

(5)把泡好的米放在真鲷汤里熬﹐熬熟后放细葱及捣好的蒜。

(6)后放味后放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