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Yunnan Gaoyuan)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位处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是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高地,东缘止于云南省境,南缘抵达广南、通海、峨山一线,西缘到大理、丽江附近,北缘则大致以北纬28°为界。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及四川省的西南部为高原的主体。

云南高原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2000米,一些山地可高于3000米,如东缘乌蒙山,西缘哀牢山等。高原内部的河流多数均从中部向南北分流,分别注入长江和珠江水系,落差大,富水力资源。

云南高原有大小湖泊近40个,湖水面积约1066平方千米,年均温15~18℃,各地气温年较差在12~16℃,冬暖夏凉,有“四季如春”的美誉,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地带性植被以壳斗科的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为主。

云南高原是云南省的工农业重心所在,全省1400多个坝子,高原占70%以上,集中了全省大部的水田及粮食、油菜籽、烟叶等产量,为云南磷、煤、岩、盐、石膏等非金属及铜、锡等有色金属的主要分布区,故亦为云南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云南省境最大的几座城市,如昆明、曲靖、个旧均坐落于高原上。云南高原也是云南境内彝、壮、瑶、苗等民族的主要分布区。

中文名

云南高原

主要景观

石林风景区

最高峰海拔

4000m

山体构成

乌蒙山、五莲峰山、拱王山、梁王山、药山等

特有物种

古茶树

主要矿产

磷、煤、岩、盐、石膏等非金属,铜、锡等有色金属,锡、铜、铅、锌等

外文名

Yunnan Gaoyuan

地理位置

中国西南

主要城市

昆明

主要湖泊

滇池

一般海拔

3000-4000米

主要河流

珠江

区域范围

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四川省西南部

内容简介

位置境域

云南高原(Yunnan Gaoyuan)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位处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其地理范围自横断山脉地区南部以东,其南边紧接云南热带地区,北边大抵以金沙江北坡为界。

区域划分

云南高原地区的地理范围

云南高原的主体为云南省中部和东部 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包括滇中经济圈的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4个州(市),滇东北的昭通市,滇东南的文山州、红河州,以及滇西、滇西北大理和丽江市的大部分地区等。

云南高原地区在植物区系内根据种特别是特有种的分布情况和一些自然地理特征可划分为3个区系小区:滇中高原小区、澜沧红河中游小区和滇东南小区。

省份

部分

代表城市

云南省中部昆明、曲靖、玉溪
东部曲靖、昭通市
东南部文山、红河
滇西北大理
四川省西南部攀枝花

形成演变

晋宁运动是云南一次规模较大、活动强烈、波及范围较广的造山运动,时间大约在八亿五千万年左右。这次运动以后,海洋收缩,出现了滇中南北向古陆地。古陆地西侧仍为海水占据,滇西的丽江到保山为一古陆所夹持的击间海槽,滇东为陆表海盆地,陆海相依,一隆两陷,为震旦纪和古生代地层沉积奠定了基础。

古生代时期,滇东海盆以碎屑岩建造为主。晚古生代时期的基性火山岩喷发,滇东南从石炭纪开始喷发,时喷时竭,分布极广。

古生代末到整个三迭纪时期,云南地壳发生了重大变迁,沉积海盆(槽)补偿完成,康滇古陆夷平消失,在强大东西向挤压作用下,海盆(槽)封闭,隆起成陆,古陆下陷,形成盆地。海水大部退出云南,侏罗—白至纪以来,大量红层碎屑建造和含盐建造在陆盆中形成。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一般沿断裂带沉积较厚,厚度七千至一万四千多米。

云南高原在中生代构造运动期上升成陆,并伴生断裂和凹陷,形成山地和山间盆地,结束了云南高原的洋壳岩石圈演化历史,使云南高原进入了陆内环境演化阶段。

云南高原残留夷平面的高度分布图

在上新世,云南高原普遍发育一套粘土岩、亚粘 土岩、粉砂岩及褐煤的湖相、湖沼相沉积,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西厚东薄,内部总体构造环境较稳定,但西部盆地下沉的速度大于东部盆地。在早更新世,云南高原的沉积相和厚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河断裂以西为洪冲积相的砾石层,厚度薄;滇西北主要为河流相的砾石层和砂层,略较滇西的厚;滇中地区为河湖相和河流相的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砂层和砾石层,厚度较大。早更新世,云南高原隆升强度明显加强,而且从西部向东部逐渐推进。在早更新世晚期,在青藏高原的昆黄运动的影响下,全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元谋运动,造成下更新统的褶皱、断裂变形和金沙江的全线贯通。

在中新世-上新世时期,受喜马拉雅运动第Ⅱ幕的强烈影响,发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并伴随断裂、断块运动,使云南高原抬升,在云南各地抬升幅度不同,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势,并在抬升过程中由于地块的差异运动,相继出现众多中小型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该期基本上奠定了云南今日轮廓雏形。此时期的沉积物颜色多为灰、深灰、灰黑色,由砾、砂、泥等组成,普遍含有褐煤,局部含油页岩及含油砂岩,岩石中的炭含量较高。到上新世晚期,地表起伏和缓,断陷湖盆已具雏形,地面湖沼广布,水流侵蚀微弱,为准平原末期转向断陷湖盆与辐射状沟系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云南统一夷平面(云南高原面)。

在上新世末,青藏高原开始强烈隆升,形成青藏运动的B幕,一方面带动周围地区作不同程度的隆,另一方面则因其向外的冲掩而在川滇黔地区形成一近SSW-NNE挤压场,导致云南高原面肢解破碎,位移解体。

晚新生代以来自然环境演变概况

时期 

新构造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

第四纪全新世晚更新世中更新世共和运动 (腾梁运动)金沙江运动 (昆黄运动)出现间歇性升降运动,湖盆逐渐消亡,河流阶地出现,大江大河形成,大部分地区转化为亚热带气候,立体气候更为明显,气候类型多,生物种质资源多,人类活动影响加剧。
早更新世元谋运动 (青藏运动C幕)夷平面位移解体,出现高山峡谷地貌,腾冲等安山岩喷发,立体气候特征出现,热带信风消失,西南季风出现,滇西雨量增大,猿人出现。
上新世晚期云南运动 (青藏运动B幕)横断运动 (青藏高原A幕)地表起伏平缓,断陷湖盆较多,湖沼沉积普遍,热带森林气候,煤系沉积广泛,水系较为发育。

从古地理及现代地貌演变特点分析,震旦纪到现在,经历了8个主要演变时期。铸成了今日之高原地壳面貌:

造山期:第一次出现古陆,伴有磨拉斯建造。

拗陷期:海盆(槽)下陷,形成大量浊积,即类复理式建造。

裂谷期:海盆(槽)张裂,基性玄武岩大量喷溢。

造陆期:海陆变迁,海水逐渐退出云南。

陆盆期:陆相盆地形成,大量碎屑岩堆积成“红层”。

高原期:云南高原开始上升。

湖盆期:高原不均衡运动,出现湖盆沼洋。

峡谷期:高原强烈上升,河流下切,峡谷发育。

地形地貌

新构造运动中部上升幅度略大于南北两部。山脉主要有乌蒙山、五莲峰山、拱王山、梁王山、药山等,走向大致呈东北一一西南。

云南高原总的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式下降。其西北部为云贵高原地势最高带,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有许多终年积雪的高山,如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等,境内的最高点就位于云南和西藏自治区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而最低点则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仅为76米,整个高原地势由北向南大致可分为3个梯层,第一级梯层为西北部德钦、中甸一带,海拔一般在3000米-4000米之间,许多山峰海拔还可达到5000米以上,第二梯层为中部高原主体,海拔一般在2300-2600米之间,有3000-3500米的高海拔山峰,也有1700米-2000米的低海拔盆地,第三梯层则为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地区,分布着海拔1200-1400米的山地、丘陵和海拔小于1000米的盆地和河谷。元江河谷和云岭山脉东侧宽谷盆地一线为界,东部高原绵延、西部山川纵横,地貌形态善异很大。这里的山脉河流主要呈现出南北走向,自西向东由高黎贡山、怒山、云岭、无量山、哀牢山等南北走向的山脉和怒江、元江等南北走向的河流相间排列,自北向南,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山脉及河流间的间距在拉大,峡谷深度也在加大,形成了著名的纵向峰谷区。

云南高原坝子

在高原山地之中,断陷盆地星罗棋布。云南这些盆地又称“坝子”,地势较为平坦,有河流通过,土壤层较厚,多为经济发达区。面积最大的有滇池坝、陆良坝、洱海坝、昭鲁坝、曲靖坝等等。云南高原上的坝子,土地较平坦、土质肥沃、可耕地面积大、水利条件好、农业较发达,是古代农业民族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坝子大多形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于岩性和构造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①滇中由紫色砂页岩组成,又称红色高原。②滇东由碳酸盐岩类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又称为滇东喀斯特高原,地表多峰林、峰丛、石林、漏斗、溶洞、溶蚀洼地和地下暗河等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其中路南石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云南省北起普渡河谷地,经昆明、玉溪、峨山、石屏到红河谷地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二区,东部的岩溶地貌发育十分典型,西部岩溶区以滇西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滇西南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和滇南思茅地区较为集中。这些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但不成片,没有东部岩溶区典型,其石灰岩总分布面积约占云南省面积的50%以上。

气候特征

气温

云南高原年均温15~18℃,各地气温年较差在12~16℃,冬暖夏凉,有“四季如春”的美誉。另方面日较差通常在12~20℃,局部地方可高达25℃。同时,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故又有“一天有四季”,“一山有四季”之称。

云南高原

降水

云南高原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西南和东南较多,自此向东北递减。5~10月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90%,空气湿度大,日照少;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0%~20%,空气干燥,日照多,天空晴煦。

自然植被

云南高原地带性植被以壳斗科的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为主。主要成分有滇青冈、黄毛青冈、高山栲和元江栲等,并伴生有少量的落叶和其他栎类或冬青属等成分。因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多被云南松、华山松和滇油杉所取代。在石灰岩风化较厚地区,常由冲天柏、刺柏组成疏林;在石灰岩风化土层较薄的干旱地区,由铁仔、金花檗组成多刺小灌丛。

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1200~1900米由扭黄茅、香茅为主的旱、中生禾草群落,其中散生有木棉、山黄麻、虾子花等,共同组成稀树灌木草丛。1900~2500米以壳斗科的栲属和青冈属为主组成常绿阔叶林,现状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2500~2900米为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上层乔木以壳斗科的石栎属树种占优势,林下则以箭竹占优势,树干附生苔藓、地衣、生境潮湿。2900~3200米为云南铁杉林及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带。从海拔2300~2400米开始,云南铁杉出现于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随着海拔的升高,云南铁杉与常绿阔叶树混交,至海拔2800~2900米才见云南铁杉纯林。海拔3100~4100米分布由云杉林和冷杉林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分布在4000~4700米,前者以杜鹃属的植物占优势,后者则以狐茅草甸和嵩草草甸为主。

高原栽培植物种类丰富,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此外还以花卉多而闻名。土壤以红壤为主。

水文情况

主要湖泊

云南高原有大小湖泊近40个,湖水面积约1066平方千米,集水面积约9000多平方千米,总蓄水量约为291.75万立方米。湖泊多由构造断裂形成。此外,石灰岩地区有喀斯特湖,如石林长湖等。

云南高原湖泊分布在滇中、滇南、滇西和滇西北,分属昆明市、玉溪市、大理州、丽江地区和红河州;其中滇池、程海和泸沽湖属长江水系,抚仙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和阳宗海属珠江水系,洱海属澜沧江水系。

简介

图片

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湖泊。湖泊面积3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深处为10米,蓄水量为12.9亿立方米。平均水资源量5.7亿立方米。

滇池

洱海是湖泊面积25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5米,蓄水量28.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25亿立方米,大小入湖河流117条,洱海流域主要包括大理市和洱源县18个乡镇。

洱海

抚仙湖是中国第二深水湖泊,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74.69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3米,平均水深87.0米,蓄水量189.3亿立方米,其中大的河道有27条,湖水经海口河流入南盘江。

抚仙湖

程海又称为黑乌海,是一个内陆封闭型高原深水湖泊,位于云南省永胜县中部,位于永胜县城以南46公里处;程海南北长而东西窄,湖水面积77.2平方千米,海拔1503米,平均水深25.9米,最深36.7,蓄水量19.87亿立方米;南北长20千米,东西平均宽4千米,湖岸线长45.1千米。

程海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的两省交界处,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面面积50.1km2,其中云南境内30.3km2。流域面积247.6平方公里,云南部分10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93.5米,平均水深40.3米,蓄水量22.52亿立方米。

泸沽湖

主要河流

云南高原的河流多数均从中部向南北分流,分别注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简介

图片

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流经云贵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全长2316千米,流域面积34万平方千米。 

金沙江

元江发源于云南省西部哀牢山东麓。上源称礼社江,东南流,与左岸支流绿汁江汇合后称元江,流经河口瑶族自治县进入越南后称红河。元江为红河上游主干,位于中国境内,红河主要支流黑水河、明江均发源于中国境内,这部分位于中国境内的河流通称为元江水系。 

元江

珠江,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其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4位。 

珠江源

南盘江,古代称温水或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东麓。南盘江与红水河共同构成西江上游。全长914千米,河道平均坡降为1.74‰,流域面积为56809平方千米。 

南盘江

北盘江,珠江流域西江上源红水河的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乌蒙山脉马雄山西北麓,流经云南、贵州两省,多处为滇黔界河,至双江口注入红水河左岸。北盘江全长449公里,总落差1985米,平均比降4.42 ‰,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90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26557平方公里,在滇境河段称革香河,习惯上称北盘江上源。

北盘江

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云南高原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等相互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土壤类型,土壤垂直分布特点明显。红壤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故云南有“红土高原” “红土地”之称。山区旱地土壤约占全省的64%,主要为红土和黄土。

生物资源

云南高原地区种子植物据初步统计有429科,1491属,5545种,其中裸子植物9科,17属,28种。野生花卉资源有2000多种,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古茶树分布面积200多万亩,有地方茶树品种266个,已查明的药用植物4758种,共有水果45科、80属、200余种,野生和半野生果树种类40多科100余种,居全国首位。

云南高原湖泊有土著鱼类94种,其特点为物种区域分化强烈、形态多样;特有鱼类多,是中国重要的鱼类种质资源宝库。淡水鱼种类达629种,其中土著鱼种594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的41.2%。

水资源

2015 年云南省水资源分区水资源总量

云南高原的水资源总量偏少,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3,2011 年滇中重要经济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700立方米左右,云南高原降水变率较大,每年5~10月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90%,1月~ 翌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0%~20%,极易形成旱涝灾害。

2015年,长江流域入省境水量782.9亿立方米,珠江流域32.77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出省境水量1137亿立方米,珠江流域267.2亿立方米,九大高原湖泊年末容水量292.9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云南高原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滇西是中国铅锌矿的重要储区,锡矿主要分布在滇东南及滇西,储量分别占全省的84%与16%。其中个旧锡矿具特大型矿床规模,该地区的锡矿由锡、铜、铅、锌等多种金属矿伴生。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兰坪县、滇东南及滇东北,储量分别占全省的60%、23%和10%。铜矿76.5%的储量集中在滇中富铜矿带,尤其以东川的储量最大,其次为大红山和易门。

发展历史

石器时代

云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约万年到万年之间的腊玛古猿,在中国被称为禄丰古猿、开远古猿等。

云南高原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昭通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等古人类。春秋战国时期

云南高原

在春秋、战国及至魏、晋时期,氏系民族的南迁进入了高潮阶段。载熊通自立为楚武王后,江汉濮人中的部分迁往川、滇西南地区。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郡县制,汉族人口开始进入当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在据有四川盆地后,官吏常颏开通五尺道,此外,秦还在当地进行了直接的统治,秦汉时期,入迁云南的氐羌系民族还有僰人。

西汉初汉武帝时,在击退匈奴后,相继开凿了三条通道:南夷道、西夷道及博南道,部分修路民夫进入云南。汉王朝经营“西南夷”地区,除修筑道路外,先后设置犍(治今四川宜宾)、益州(治今云南晋宁)、越尘(治今四川西昌)、胖柯(治今贵州福泉)、永昌(治今云南保山)、朱提(治今云南昭通)诸郡,并置官遣戍以加强统治。内地汉族地主、商人、农民等到西南夷地区屯田星殖,是为汉代云南汉族移民的大宗,也是古代西南地区最早的移民屯田。

云南高原

东汉末三国时期,刘焉刘辑父子及刘备先后据蜀,重点以巴蜀为中心进行经营,并对西南夷地区(时称“南中”)派遣官吏进行统治。在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集中力量恢复郡县制度,在两汉统治的基础上,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胖将郡为兴古郡,把南中四郡调整为七郡,并置庚降都督总摄各郡。在南中建立封建秩序的同时还遣将派兵镇守,对反抗者坚决实行镇压。因此,官吏及将士成为此时期汉民族入滇的主要方式。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蜀地动乱,蜀地居民被迫入迁宁州,即今云南。巴蜀战事纷起后,大量的汉族从四川进入今越南北方及云南的西部、南部地区。到南北朝时,云南为大姓爨氏割据,中央王朝只是名义上的遥领,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停止。

云南高原

开皇十年(589年),隋朝直接设置了南宁州总管府驻今曲靖,统兵驻镇云南。驻镇征战的官兵便成为隋代汉族进入云南的主要部分。唐南诏时期

唐朝建立后,从武德到贞观年间,唐朝先后在今云南境内设置了南宁州(驻今曲靖)、黎州(驻今华宁)、褒州(驻今姚安县北)、曲州(驻今昭通)等104个羁縻州,每个羁糜州下又设数量不等的羁縻县。为了抑制吐蕃,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五月,唐朝在姚州(今云南姚安)设置了姚州都督府。内地失业边民、流民等集结逃入云南。

云南高原

在唐朝的扶持下,南诏崛起,在统一滇西洱海地区以及兼并东部爨区后,四川地区先进的纺织手工业技术进入云南,南诏的丝织业有了显著进步,其他技术工业,亦多受影响。大理国时期,大理与宋朝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云南与内地的关系总体较少。南诏大理国时期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主要分布在滇西洱海周围地区,其移民入迁类型主要有逃亡戌兵、战争俘掠以及边民逃难而入等。元明时期

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云南被平定,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不断有大量蒙古人、回回、契丹、西番等由于随军征战、镇戍、行政安置,以及自然流徙等原因进入云南,其中的部分逐渐融合入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部分成为蒙古族、回族、普米族等。明清两代继续有回回迀入云南,云南遂成为中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初定,次年春三月明太祖朱元璋令傅友德和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而留其养子西平侯沐英镇守云南。为解决驻军的给养,同时基于云南地区有大量适合耕种的土地,明朝在云南各地推广包括军屯、民屯在内的屯田。推行土司制度。发展交通,发展农业征收农业税等等。明朝中期前后,在云南靠内地区的一些地方进行了改土归流,但靠内地区的土司并没有完全废除;边疆以傣族为主的广大地区,土司权力也不曾动摇。弘治十五年(1502年)云南布政司田土,计3631顷35亩。至万历六年(1578年),云南布政司田土共17993顷58亩8分。

云南高原

明元朝以前云南高原维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随着明清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及汉族移民的大量进入,作为内地传统农业命脉所在的水利技术、先进的农耕技术及明清后传入的山地高产作物在云南迅速推广,促进了各民族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内地早就出现了的生态破坏及灾难性后果也随之延伸到了这些地区。清朝时期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遣大军进攻云南。清朝在云南的一些地区继续实行元、明以来的土司制度。清朝统治者对内地移民进入边疆地区垦荒种地事实上持默许态度,从而造成了向云南等地的规模空前的百姓移民垦荒运动。雍正二年(1724年),云南田土达 64114顷95亩,至乾隆元年(1736年),云南实有田地 89903顷62亩余。

云南高原

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在云南高原得到广泛的种植,并成为山区、半山区各少数民族主要的生活来源。民国时期

云南高原

民国元年(1912 年),云南省政府颁布实施了《垦荒规则》,主要目的是鼓励人民垦荒,升科纳粮。《垦荒规则》要求各地切实查清荒芜田地情况,限一年至一年半内垦种。公田逾期,地方官负责;民田逾期,由地方官查收招垦。新垦土地十年后升科纳粮,优于清政府开垦两三年不起课的旧例及南京临时政府五年不升科的优待。土地垦殖区域向边远、山区进一步扩大,导致原生植被遭受破坏,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动植物资源的分布范围发生严重退缩。至20世纪中叶,云南森林覆盖率下降至50%,伴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不断加深。

发展现状

• 概况

云南高原面积约为全省的1/2,人口和耕地约占全省的2/3,是云南省的工农业重心所在,为云南磷、煤、岩、盐、石膏等非金属及铜、锡等有色金属的主要分布区,为云南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

• 滇中

滇中地区

滇中地区包括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楚雄和丽江等 地(州)市,涉及约五十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工农业总产值占三分之二,工业总产值占五分之四,粮食产量占三分之一。滇中地区多盆地,集中了云南全省近一半的山间平地坝子。[1]

• 澜沧红河中游

澜沧红河中游地区铁矿储量达21.8亿吨,占云南省铁矿储量的50%以上,红河地区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

• 滇东南

滇东南指云南省境内元江(红河)河谷以东、昆明以南的地区,其东、南分别与中国广西和越南河内毗邻,2015年),滇东南城镇群总人口数为85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约18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12万元;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为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00元。

环境问题

水质恶化

滇池绿藻爆发

作为云南省人口密集区和工农业生产的中心区,生产生活不达 标污水排放量过多,尤其是工矿企业不达标污水的排放,已造成云南高原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趋差。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水质达地表水水质Ⅰ—Ⅲ类标准的约占总评价河长的70%,30%的水体严重污染。云南高原水库水质总体趋向恶化,从2001、2006、2011年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除鱼洞、独木、松华坝水库水污染得到遏制,水质略有回升外,云龙水库水质趋差,柴石滩水库水质很差。

云南高原九大湖泊水质总体污染严重。据2016年10月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评价显示,全省九大湖泊各站点水质达Ⅲ类率仅为46.7%。从 2001、2006、2011 年云南高原九大湖泊水质比较来看,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优质水质,抚仙湖、洱海水质在Ⅰ ~ Ⅲ类之间,基本保持稳定,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趋差,阳宗海已经污染到Ⅳ类,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为劣Ⅴ,滇池、程海水质一直为劣Ⅴ,未有好转。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程海、滇池外海和草海常年处于中度、重度污染状态,近一半的湖泊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从污染物分析,程海主要超标项目为氟化物、pH值外,其余劣于Ⅴ类湖泊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

水土流失

云南高原自古就是开发水利、发展农业的重点区域,但直到明朝前,云南高原除湖周平原得到较好开发外,其余山区覆盖着原始森林和茂密的草山草坡。明代,大量移民入滇,内地化带来了清代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开发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及其灾难性后果也日益普遍地凸显。

水土流失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合作社、“大跃进”时期 的水利建设和农田开垦,又经过80年代以来的水利综合开发,云南高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趋向严重,云南省森林覆盖率现为52.、9%,云南高原的红河、昆明、曲靖、文山州市的森林覆盖率在40%~50%之间,昭通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2%,较低的森林覆盖率,使这些地区的土地土层变薄,土壤失去水源涵养,水土流失严重。

根据云南省2004年土壤侵蚀现状遥感调查数据,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4.08×106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7.24%,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30.41%。金沙江流经的楚雄州(水土流失面积1.26×106hm2,占全州的 44.34%)、昆明市(水土流失面积达 8.53×106hm2,占全市的40.58%)、曲靖市(水土流失面积达 1.28×106hm2,占全市的44.37%)、昭通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06×106hm2,占全州的 47.11%)成为云南省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金沙江流域内年土壤侵蚀量为1.7亿t,平均侵蚀模数达15.76t/hm2·a-1。其中东川小江流域的蒋家沟最为突出,侵蚀模数高达1.05t/hm2·a-1,年均输沙量为10612×104t,占全省河流输沙量总和的32.6%。而云南高原上南盘江流域的文山州水土流失面积1.44×106hm2,占全州总面积的45.73%,红河流域的红河州水土流失面积1.33×106hm2,占全州总面积的41.47%,也远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土流失水平。

生物危机

云南高原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虽造就了当地生物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但也导致种群稀、数量少、分布区域小的生态脆弱性,在大量水库大坝建设、过度垦荒种植、大规模引进外来物种和城市的迅速扩张中,动植物生境“岛屿化”“破碎化”,对生物生存和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土著生物物种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

滇池、洱海、阳宗海、杞麓湖、星云湖五个湖泊土著鱼类的种数下降率均达到或超过50%。滇池土著鱼类由60年代的26种减少到11种;洱海鱼类区系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生了很多变化,土著鱼类由18种减少到14种,其中6种常见种,8种偶见种。

高原文化

滇文化

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迤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故又称为“滇青铜文化”。

南诏大理文化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地方政权,以白族为主导创造了辉煌的南诏大理文化。南诏大理文化既具备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共同属性,又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突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明显;政治认同的二元性;儒释二教与政治文化和谐共存;贵族式教育、宗教寺庙和本主文化是白族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爨文化

爨[cuàn]文化是云南重要的历史文化,为始于公元三四世纪魏晋时代而终于八世纪唐中叶天宝年间的滇东民族地域文化,是云南地方文化史的三大高峰之一。与滇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和楚文化有着极深的关系。是中原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

民族风俗

云南高原少数民族

云南高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从而保留了大量的特有民族,是云南境内彝、壮、瑶、苗等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大量外地民族流入云南高原如氐羌民族,百越民族,普米族、孟高棉族等,特别的统治方式保留了大量的民族和随北方统治进入云南高原的民族(蒙古族、回族、普米族)等是众多的云南高原民族形成的条件,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云南高原民族文化形成的条件。

云南高原民族的文字从文字性质上分有表形、表意合表音3种类型。除回族、水族、满族3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22种文字。

旅游景点

石林风景区

石林风景区

昆明石林风景区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100公里,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石林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列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还是云南距今80万年前旧石器和新石器遗迹遗址最丰富的地点之一。2004年,石林世界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东川红土地

东川红土地

东川红土地地处乌蒙山区,属昆明市东川区下辖的红土地镇,海拔在1800米至2600米之间。这里的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土壤里的铁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炫目的色彩。东川红土地方圆近百里,是云南红土高原上比较集中也颇具特色的红土地。[2]罗平油菜花

罗平油菜花

罗平是中国的油菜生产基地县,也是蜜蜂春繁和蜂产品加工基地。每年2、3月份,20万亩油菜花在罗平坝子开放,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金黄。周边有九龙瀑布风景区、多依河、鲁布革小三峡风景区等景点。[3]大海草山

大海草山

大海草山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东南部,属乌蒙山系主峰段,海拔在3570--4017米之间,其最高峰牯牛寨(即绛云弄山)海拔4017.3米,是乌蒙山系的最高峰。总面积18万余亩,于2009年被《国家人文地理》杂志推荐为全国108个绝美地标之一。2014年7月,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普者黑景区

文山州丘北普者黑景区

文山州丘北普者黑景区,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距县城13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总面积388平方公里,核心景区165平方公里,属于滇东南岩溶区,是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而著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