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会议(或称公会议、普世公会议、普教会议)是传统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的世界性主教会议,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

会议英文是源自希腊文,意思是“普世性的”。而其中对基督教教义有深远影响的基督教早期会议是尼西亚会议、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以弗所公会议和造成后日东西分裂的卡尔西顿会议。

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自此之后,东正教(即希腊正教)不承认天主教单方面召开的“大公会议”。

教会会议就是普世教会或地方教会的代表聚在一起,共同商讨教会事务,好能达成一致的决定。教会会议有许多种,如主教会议、宗主教会议,或地方会议等,其中代表整个普世教会的就称为大公会议。

中文名

大公会议

组织性质

传统基督教中的世界性主教会议

来源

希腊文

宗教

基督教

规定

第二次梵蒂冈会议

根据现行的教会法,大公会议必须由教宗所召开;他还拥有主持会议(亲自主持或委派代表)、决定会议中讨论的事项、会议进行时应守的程序、会议的地点、宣布休会和解散会议的权利。大公会议的决定也必须由教宗核准并公布。枢机主教、宗主教、总主教、首席主教、主教、修院院长都有出席及投票权,但被邀请与会的神学家或教律学家则只能投顾问票。参与会议的教长亦能提供讨论的议程,但他们的提议必须经由教宗的同意。对于普世教会,大公会议拥有最高的司法权和裁判权;即是说,经由大公会议决定的事项不能再上诉教宗或会议。假若在会议进行期间教宗不幸逝世,大会就得依法停止,直到新教宗下令,继续或解散该会议。

以上是现行教会法对大公会议的规定,不过,并不是教会中所有的大公会议(被公认的共有二十一次)都遵行了这些教会法。特别是最初几个世纪的大公会议都由当时的皇帝或皇后所召开,有时甚至连教宗的特使都没有,只由日后的追认来确定它的大公性。不过,自第九世纪开始,教宗逐渐成为大公会议的召集人;十一世纪以后,由教宗所召集更是断定该届大公会议是否合法的标准。

神学说明

教会本身就是一个由天主所召集的聚会(教会一词的希腊文ekklesia,其动词kaleo就是召叫的意思)。因此从神学的角度说,教会就是天主所召开的大公会议;普世教会,作为信友的团体,也因此早就拥有一个会议的结构,为地方教会如是(不管堂区或教区),为普世教会亦如是。

从这角度来看,这些由人所召开及公认的大公会议,其实就是天主所召集的大公会议(教会)的写照。在大公会议中,教会的统一和共融特别清楚地表现出来,众多的神长和神学专家会同教宗一起祈祷、反省、琢磨、沟通;所以它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方法,以阐明信仰、整顿教律、痛斥谬论、甚至惩罚异端。(当然在礼仪聚会,特别在弥撒中,教会又以另一种真实而且十分深刻的方式聚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大公会议不仅是,而且应该是至一、至圣、至公及宗徒的教会的真实表征。在一致而和谐的决定上,它表现教会的至一性。而它外在的架构、基本的态度以及会议的决定都在遵循着福音的精神,这显示教会的至圣本质。至于教会的大公性则在个别教会有责任确认并遵守会议的决策表现出来。最后,宗徒的精神、宗徒的见证以及宗徒的职务对大公会议来说都有决定性的意义。

正如基督的许诺,教会在圣神的领导下日渐成长;不过,假如圣神在教会内工作,他也在这些特别表征它的事件中,即是说在由人所召开的大公会议中工作;因此,大公会议得以享有一种特别的、具束缚力的权威;它的决策必须由整个教会所遵行。

会议简介

今天的东正教只承认7次大公会议,而罗马天主教则认为是8次。而教会大分裂之後的大公会议由罗马天主教单方面举行,所以内容不为东正教承认。

天主教和东正教公认的会议如下:

第一次: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325)在位教宗:圣思维一世

第二次: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公元381)在位教宗:圣达玛马苏一世

第三次:以弗所公会议(公元431)在位教宗:采来丁一世

第四次:迦克墩公会议(或称卡尔西顿会议)(公元451)在位教宗:圣良一世

第五次: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公元553)在位教宗:维吉利

第六次:第三次君土坦丁堡公会议(公元680-681)在位教宗:圣雅加多

第七次: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787)在位教宗:阿德连一世

其後只由天主教举行会议如下:

第八次:第四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公元869-870)在位教宗:阿德连二世

第九次:第一次拉特兰会议(公元1123)在位教宗:嘉理多二世

第十次:第二次拉特兰会议(公元1139)在位教宗:依诺法爵二世

第十一次:第三次拉特兰会议(公元1179)在位教宗:亚历山大三世

第十二次:第四次拉特兰会议(公元1215)在位教宗:依诺法爵三世

第十三次:第一次里昂会议(公元1245)在位教宗:依诺法爵四世

第十四次:第二次里昂会议(公元1274)在位教宗:额我略十世

第十五次:维埃纳会议(公元1311-1313)在位教宗:克肋孟5世

保罗六世(右)

第十六次:康斯坦茨会议(公元1414-1418)在位教宗:玛尔定五世

第十七次:费拉拉-佛罗伦斯会议(公元1438-1445前後)在位教宗:欧仁四世

第十八次:第五次拉特兰会议(公元1512-1517)在位教宗:良十世

第十九次:特伦多会议(公元1545-1563)在位教宗:保禄三世 比约四世

第二十次:第一次梵蒂冈会议(公元1869-1870)在位教宗:比约九世

第二十一次:第二次梵蒂冈会议(公元1962-1965)在位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保禄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