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河是金沙江右岸的一条主要支流,位于云南省中部,全长约380公里,落差约1850米,平均坡降约4.9%,流域面积约11090平方公里,其中昆明市境内9400余平方公里,约占普渡河流域面积85%。习惯上将普渡河自上而下划分为4段,即盘龙江、滇池、螳螂川和普渡河下段。普渡河上仅有一座铁索桥,见证了我伟大红军的光荣革命历史,两岸悬崖笔立,河水奔腾,地势十分险要。1936年,红四师的先头部队来到普渡河畔,发现桥已经被摧毁,红军迅速做出战略部署,发动佯攻,其他队伍在别处发动涉水过河,经过一系列的战斗,红军最终战胜了敌人。普渡河上的铁索桥,作为红军长征战斗的遗址,已被禄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普渡河

时间

1936年

地点

云南省昆明市

决定性战役

铁索桥战役

发源地

嵩明县梁王山北麓上喳拉箐

流域面积

110900平方公里

平均流量

91.2立方米每秒

全长

约380公里

流经地区

流经昆明市西山区 安宁 富民 禄劝等县

所属水系

金沙河

目录

干流概况

在云南省中北部。源于滇池西南岸海口,北流经昆明市西山区及安宁、富民、禄劝3县,于禄劝县东北部火头田汇入金沙江。全长379.6公里,流域面积11 08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3亿立方米。属金沙江水系。普渡河起源于滇池,流经昆明市西山区、安宁、富民、禄劝等县,流向大体上由南向北,全长379.6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88‰,径流面积11083平方公里。

普渡河

支流

盘龙江是普渡河上游段,源头有牧羊河、甸尾河在官渡区小河乡岔河嘴相汇,始称盘龙江,经谷昌坝水库,出松华坝水库,进入昆明坝区,穿过市区,在官渡区洪家村注入滇池,全长93.5千米,流域面积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5亿立方米,流域高程2280-1890米,呈缓坡倾斜。流域区建有昆明市较大的松华坝水库,蓄水量2.19亿立方米,是昆明城市用水的水源地。

滇池长江上游最大的湖泊——滇池,位于东经102°36′~102°47′,北纬24°40′~25°02′之间,处于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影响而形成的石灰岩断层陷落湖。四周山岭环绕,属云岭山脉的东支。湖周有数十个山峰,滇池西部紧靠西山脚下,其他三面为河流冲积和湖积平原,构成了滇池地区以湖为中心,平坝和丘陵、山地环绕呈半环形分布。

流域开发

普渡河流域以山区为主,丘陵、平原仅占7%,开发任务为灌溉、供水和发电。已建成10座中型水库,大平坝区的灌溉问题已初步解决,但滇池地区的水资源仍存在紧缺的局面。普渡河计划开发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19.8万千瓦。中游河段以蔡家村电站条件为好。中下游河段拟采用堤坝式开发,主要开发方案有两个:一为两级开发,即铅厂和凳子山;一为三级开发,即石楼梯、罗寨和凳子山,考虑到铅厂是1985年寻甸、禄劝地震的中心,地方上推荐三级开发方案。

铁索桥

(图)普渡河铁索桥

“铁索桥”,又名“普渡河桥”,位于禄劝县翠华乡头哨与沿河办事处之间的普渡河上。两岸悬崖壁立,河水奔腾咆哮,地势十分险要。该桥始建于1928年初。桥身由8根铁索并列,再铺上木板构成,长36米,宽2米,西端又再接长10米的木结构引桥,全长46米,是由寻甸通往金沙江边的重要通道。

1935年11月,由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春,红二、六军团从昭通、威宁之间突破滇军孙渡纵队的防堵后,向滇中挺进,决定沿中央红军北上路线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北上。1936年4月8日深夜,红二军团四师经三哨向普渡河铁索桥前进。这时,云南军阀龙云慌了手脚,急令滇军近卫一、二团和工兵营、两个重机枪连星夜赶到普渡河铁索桥一带布防。红四师先头部队来到普渡河畔,发现桥已被毁,桥头通道也被封锁。师部调整了部署,作出佯夺铁索桥之势。红12团、10团在距离桥400多米处的小河塘渡口涉水过河。拂晓,守敌发现渡过河的红军,将枪口调转向小河塘射击。这时隐蔽在铁索桥东面的红军部队用密集的炮火射击敌群;12团抢先占领了制高点,狙击后山之敌;10团向敌后迂回,造成对敌夹击之势。下午3时,滇军一部赶来增援,红四师也收到返回河东的命令。当时红军背山面水,形势对撤退极为不利,因此只好先将部队退至白马山与敌形成对峙;除部分兵力迷惑和骚扰敌人外,大部分人员到者广坝子休整。

由于急行军和连续作战,红军指战员已经十四五个小时没有吃饭,喝水,但他们仍没有忘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任务。铁索桥附近的群众,热情为红军烧水做饭,带路。天黑后,红军在山上点起灯笼,烧起了火堆,并在松毛和松叶堆里放了一些子弹点着。顿时整个白马山头火光冲天,枪声大作,敌工兵大队吓得胆战心惊,慌忙向上司报告,“共军又发起了攻击”,并在机枪的掩护下,蜂拥向板上方向撤退。敌军在撤退途中碰上前来增援的敌近卫一团,误认为是红军,彼此打了一夜,死伤无数,第二天才知道是自相厮杀。而红10团、12团却利用敌人混战之机,安全顺利地从普渡河西岸撤回到寻甸鸡街一带,与师警卫营、炮团会合,同时也接到部队撤出战斗折转南下富民的命令。第二天上午6时许,红军挥师向楚雄、丽江方向进发,从石鼓渡过金沙江。

为了缅怀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1975年5月1日,由禄劝县翠华乡党委、政府在普渡河铁索桥桥头建立了红军烈士纪念碑,碑高7米,基座宽3.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呈正四棱台体,体表呈银灰色,碑的四面镌刻有“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永垂不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字。1992年,禄劝县和云南大学社会考察团又在这里修建了红军烈士墓。

普渡河上的铁索桥,作为红军长征战斗的遗址,已被禄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昆明市政府、禄劝县政府拨专款另修了普渡河桥,在普渡河上现已建成现代化公路石拱桥,昔日的天险如今变成通途。

铁索桥血战

(图)云南禄劝普渡河上铁索桥

1936年4月初,红二、六军团进入云南,沿着中央红军长征过云南的路线前进,准备经曲靖、寻甸、禄劝,从元谋龙街渡口过金沙江。普渡河上仅有一座铁索桥,因此,铁索桥便成为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

红二、六军团突然进入云南,蒋介石大为震惊,督令李觉、樊嵩甫、郭汝栋3个纵队加紧追击,任命龙云为“滇黔绥靖公署主任”,统一指挥入滇的中央军和滇军。龙云看到二、六军团要经禄劝县的普渡河铁索桥再过金沙江,自认为前有普渡河天险,后有追兵,在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地区围歼二、六军团,可谓“天赐良机”。他一面急调在一平浪的第九旅4000余兵力,连夜从昆明赶到普渡河铁索桥一线布防;一面令在杨林镇的孙渡纵队加快追击速度,配合九旅东西夹击红军于普渡河的峡谷地带;同时,加派飞机对红军进行轮番轰炸。滇军第九旅部到达普渡河后,占领桥西音翁山的制高点,构筑工事,令工兵营拆毁桥上的木板,并在桥头布上层层铁丝网,严密控制和封锁了铁索桥。

4月8日凌晨,红二军团前卫四师抵达普渡河铁索桥东岸。面对敌人严密的布防,为了夺取胜利,尽量减少部队伤亡,师部决定在天亮前从铁索桥下游涉水过河。红四师师长卢冬生一面布置炮兵和师警卫营在桥东吸引和牵制敌人,一面率红十二团和十团绕过铁索桥,来到普渡河下游的小河塘渡口,在夜幕的掩护下,十二团尖兵排的红军战士,徒涉对岸,将几根粗绳拉到对岸固定好,后续部队便依托绳索迅速涉水过河。拂晓前,十二团全部渡过普渡河,正当十团准备渡河时,音翁山守敌发现红军的动向,随即居高临下,用轻重机枪射向小河塘渡口,企图封锁渡口。为策应十团渡河,河东岸的红四师炮兵和警卫营用猛烈的炮火压制和吸引对岸敌人,并佯作要抢夺铁索桥的姿态。与此同时,已过河的十二团抢占了半山腰制高点,截住了准备抄红军后路的敌军,并从西北面向音翁山守敌侧背发起攻击,敌军难以招架,待滇军1个团赶来增援后,才稳住了阵脚。红十团过河后,即配合十二团占领了北面的白马山高地,与音翁山守敌形成对峙局面。红军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后,以一部向敌人侧后迂回,准备将敌军赶下河谷围歼时,突然接到停止渡河,已渡河的部队立即东返的命令。

原来是战局发生了变化。8日早晨,红六军团进至款庄一带时,前卫十七师在小松园与滇军直属近卫第一团遭遇,随着敌军的增援,战斗十分激烈。红十七师向军团报告后,向后面的汉牌山转移。而龙云在得知普渡河的战况后,急令孙渡率主力第一、第二、第五旅迅速由嵩明马街向寻甸款庄坝推进,同时派出飞机助战,妄图实现其围歼红军的计划。红六军团指战员顽强战斗,边打边转移,直到晚上,部队转移到寻甸以西的鸡街、胡家村一带时才摆脱了敌人。因此,当天红六军团没能按计划赶到普渡河,这样,红军有被敌人分割在普渡河两岸的危险。针对战局的变化,二、六军团总指挥部认为滇军在普渡河的防线已经巩固,从普渡河到金沙江的计划已难以实现,于是当机立断,撤回已经渡过普渡河的四师,放弃西渡普渡河计划,决定转向滇西,寻机抢渡金沙江。

准备东返的红四师在白马山收集松树枝,堆成数堆,里面放了不少鞭炮和子弹,在树枝上挂了很多灯笼。晚上,红军点亮灯笼,点燃松树堆,使白马山灯火通亮,鞭炮、子弹炸起来像枪声大作一般,在东岸牵制敌人的红四师警卫营和炮兵也向音翁山守敌射击,敌人不解红军意图,不敢轻易放松对铁索桥的防范,红军两团顺利返回河东,与师部警卫营、炮兵一起连夜急行军,追赶大部队。此战,虽歼敌一部,但红军牺牲了包括红四师政治部主任肖令彬在内的79人。

自然保护区

(图)普渡河自然保护区

普渡河自然保护区位于禄劝县境内,面积11公顷,保护珍稀濒危孑遗植物--攀枝花苏铁为目的,198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苏铁是一类古老的孑遗植物,也是种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目前世界上的苏铁仅1科110种,主要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属10种。普渡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攀枝花苏铁的狭小而集中的分布区之一,具有较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