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工堰,堰首位于距郧西县城北偏西7公里的寺坪对面老虎咀崖下,引天河水,由北向东南,经金钗石、红庙、燕子沟口至下北隅,全长7公里,量童1立方米/秒。

正文

全渠建筑物有渡槽3处,涵洞1处,灌田千余亩。因沿途多沟涧,遇山洪易决,每次修补需工千余个,由此得名。始建于距今600余年的明洪武初年。弘治年间,知县刘理续修,因连年淤塞冲决,明末废。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王养秀率众重修,并建石渡槽2处,各长丈余;木渡槽一处,长两丈余。康熙五十三年(1714),河水决堰,知县秦国龙复修,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藏茂生改修,因无炸药,石山难破,用木炭烧石,疏松后用铁钻凿石,开渠30余丈。乾隆三十五年(1770)河水决堰,知县张道南督民重修。嘉庆五年(1800),大水速发,堰口冲为深潭,无法复修,知县孔继主持将渠口上移半里,于嘉庆七年秋动工,次年春完工,遂改名为“孔公堰”。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翁吉士主持筑堤重修,并建石桥,宽6尺,长丈余。咸丰六年(1 856)堰口被水冲毁10余丈,知县瑞存率众重修,民国四年(1915)邑绅吴启基、彭瑞三等以该堰易淤决,禀请县知事王景徽另开新渠1道,长百余丈。

建国后年年补修。1957年4月,堰交天惠渠管养所管。每年春由受益队(村)维修1次,燕子沟原为木桩围草作滚水坝,每遇山洪即毁,1974年由国家资助,改为水泥浆砌石滚水坝,长20米。1997年夏,麻沟木渡槽被水冲毁,管养所立即改建成石渡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