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1]

中文名

视网膜脱离

外文名

retina detachment、detached retina

别名

视网膜剥离、视网膜分离、视网膜脱落

症状表现

视力减弱

就诊科室

眼科

显状部位

原因

高度近视眼、视网膜退行性变及眼外伤

多发人群

30岁以上成年人

传染性

疾病病因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很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近视居多,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长期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内多次手术后,长期视网膜脱离,冷凝等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眼内视网膜脉络膜肿瘤如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转移癌;炎症如葡萄膜炎,VKH,脉络膜炎,巩膜炎;色素上皮病变如大疱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渗漏综合征;视网膜血管病如von-Hippel和coats病等;全身疾病如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 视网膜裂孔是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因素,可能由以下情况导致。
  • 近视,尤其中老年人高度近视。
  • 外伤,眼部受到外部暴力导致。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多无裂孔,主要由某些疾病导致,根据病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 继发于全身病,如高血压、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 眼部疾病,如交感性眼炎、原田病等。
  •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 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
    •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 实体性视网膜脱离
    • 脉络膜血管瘤
    • 恶性黑色素瘤
    • 转移癌

疾病分类

视网膜分类方法很多。按发病的机制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根据视网膜脱离范围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型,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也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玻璃体腔内液体通过视网膜的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这种病人常由于某种因素如高度近视,高龄而存在视网膜变性、萎缩、变薄,或有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脱离、浓缩及与视网膜粘连等。

2.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原因比较明确,是眼部其他疾病或某些全身病引起,如渗出性视网膜炎、急性弥漫性脉络膜炎、妊高征性视网膜病变等,有大量渗出液积聚于视网膜下,造成视网膜脱离。某些眼外伤或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出血以后,机化增殖的玻璃体条索牵引,把视网膜拉下来。还有一些脉络膜肿瘤或视网膜下寄生虫可把视网膜顶起来,形成视网膜脱离。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由于玻璃体增殖牵引视网膜而致脱离。

还有一些特殊眼病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如先天性脉络膜缺损、马方综合征等,均与眼底先天发育不良有关。

疾病症状

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固定的云雾状阴影。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急剧下降。脱离之前通常有先兆症状,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若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偶也有眼压偏高的病例。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

  • 视网膜脱离早期,眼球在运动时会出现闪光,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以后视力逐渐下降,也有部分人无其他症状,视力突然下降。
  • 眼球在运动时会出现闪光。
  • 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
  • 视力逐渐下降。
  • 视野有缺损,并逐渐扩大。

疾病检查

在充分散瞳下,以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陷或用裂隙灯和接触镜可检查出现网膜周边的情况。眼底检查可见脱离区的视网膜失去了正常的红色反光而呈灰色或青灰色。轻微震颤。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隆起的视网膜宛如山岗起伏。隆起度而范围广者可遮蔽视盘。并有皱襞。扁平的脱离。如果不详细检查常易漏诊。黄斑区脱离时。黄斑中心凹呈一红点。与附近灰白色脱离的视网膜形成鲜明对比。

区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是详细检查眼底,寻找可能存在或者被掩盖的视网膜裂孔,疑难患者需要多次寻找裂孔。裂孔多位于赤道部附近,颞上最常见,其次是颞下。鼻侧最少见。锯齿缘部的裂孔。多在颞下或下方。裂孔常位于视网膜脱离最高处或者脱离的周边部。裂孔可以为圆形,椭圆形,马蹄状或者不规则形状,有盖或者没有,其前瓣多有玻璃体粘附和牵拉。裂孔也可发生于黄斑区,是视网膜脱离的类型之一。

  • 确诊视网膜脱离需要做眼底检查、眼球B超检查或OCT检查;其他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疾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等,如果为继发性视网膜脱离,还可能做一些与原发病有关的检查。
  • 眼底检查
    • 眼底检查可以观察到视网膜和玻璃体的形态和结构。
    • 是最重要的检查,可以确诊视网膜脱离。
  • 眼球B超检查或OCT检查
    • 眼底检查难以确诊时,可做眼球B超检查或OCT检查。
    • 可以确诊视网膜脱离,也可以查到视网膜的裂孔。
  • 其他检查
    • 双眼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
    • 眼压检查
    • 视野检查
    • 测血压
    • 测血糖
    • 头部CT

疾病诊断

  •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再结合眼底检查、眼球B超检查或OCT检查来诊断视网膜脱离。
  •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 患者有高度近视或眼部外伤史。
    • 出现眼前飞蚊或闪光感觉,继而视野中出现暗影,视力减退等症状。
    • 眼底检查、眼球B超检查或OCT检查,发现视网膜裂孔。
  •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 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炎等疾病。
    • 眼底检查、眼球B超检查或OCT检查,发现视网膜异常。
  • 视网膜脱离需要与其他疾病,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劈裂、大泡状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渗漏等相区别。
  • 如果眼球在运动时会出现闪光,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视力下降等,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诊断疾病。
  • 医生做眼底检查、眼球B超、OCT等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 视网膜劈裂症视网膜劈裂症劈裂的位置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志,由囊样变性融和发展而成。内壁菲薄透明,外壁缘附近可以色素沉着。视网膜劈裂症视网膜劈裂区为绝对暗点,不活动,无视网膜下液。如果其内、外壁均有破裂,成为真性裂孔而发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 实体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高度混浊者,更易误诊。可作超声波检查或CT、MRI扫描予以鉴别。
  • 泡状视网膜脱离脱离面光滑,无波浪样皱褶,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清澈,能随体位改变而迅速流动,无裂孔,与本病不同。
  • 葡萄膜渗漏即脉络膜渗漏,常伴有视网膜脱离,半球形隆起,易于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无裂孔。B超显示玻璃体腔球形隆起,其下液性暗区。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中浆”本身也是黄斑部或其附近的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自限性疾病。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不同,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部出现视物变形与小视症,与“中浆”症状相同。应散瞳检查周边部。

疾病治疗

根据视网膜脱离的类型和机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主要针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防。高危因素包括高度近视,眼外伤,老龄,合并其他眼底病病变等。及时检查治疗,对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囊状变形和牵拉,发现裂孔者应及时激光治疗。对高位严重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可及早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 封闭裂孔
    • 封闭裂孔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常用的手术方法有:
    • 冷凝
    • 电凝
    • 激光
  • 视网膜复位
    •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后,使视网膜复位的手术方法有:
    • 巩膜缩短术
    • 巩膜内填充
    • 巩膜外加压
    • 环扎手术
    • 玻璃体切除术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部分在原发性病因消失后,视网膜可自行复位;有的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 周边部位局限性脱离,可能需要做巩膜外或层间加压术。
  • 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大,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广泛的人,可能会做玻璃体切割术。

疾病危害

  • 视网膜脱离出现的视力障碍,可能会引起生活、工作不便,以及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 视网膜脱离会使视力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失明。

疾病预后

  • 治疗效果与是否及时治疗、病情严重程度等有关。
  •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早期及时治疗,对眼睛的损害较小,治疗效果也好。
  •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病情较轻时,及时治疗,治疗效果较好。
  • 如果未及时治疗,病情较重或视网膜完全脱离后,治疗效果不佳。

疾病预防

  • 有高度近视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眼底。
  • 使用电锯、进行拳击或其他会损伤眼睛的活动时,要佩戴护目镜。
  • 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要定期做眼科检查,并注意控制血糖、血压。

    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