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男,祖籍湖南长沙,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著作《取静集》《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等。

中文名

雷颐

性别

出生日期

1956

籍贯

湖南长沙

民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北武汉市

毕业院校

吉林大学

最高学历

研究生

职业

教师

职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职称

教授

代表作品

取静集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时间院校专业学位
1978年—1982年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
1982年—1985年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硕士
工作经历

雷颐照片

中学毕业后,下乡数年,然后当兵,复员当工人。

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研究员。

其他作品

出版图书

专著

1、《萨特》,香港中华书局,1994 

2、《取静集》,新华出版社,1997 

3、《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雷颐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被延误的现代化》(论文集),210/千,大象出版社,2002.9

翻译 

1、《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2、《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4、《晚明儒学科举策问中的“自然之学”》(译文),《中国文化》第13期 

一般著作 

1、《图中日月》,100/千,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6]

发表论文

1、《从冯桂棻到郑观应:洋务思想家试析》,《近代史研究》,1984第6期 

2、《李鸿章与“中法和约”》,《史学月刊》,1987第1期 

3、《自然观与历史观》,《史学理论》,1988第3期 

4、《从“科玄之争”看五四后科学思潮与人本思潮的冲突》,《近代史研究》,1989第3期 

5、《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30年代民主与专制论战透视》,《近代史研究》,1990第3期 

6、《试论胡适与丁文江思想的异与同》,《胡适与他的朋友》第2辑,纽约天外出版社,1991 

7、《傅斯年思想矛盾试析》,《近代史研究》,1991第3期 

8、《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东方》,1993年创刊号 

9、《世纪初人道主义思潮略论》,《北方论丛》,1993第2期 

10、《为传统与现代接榫:蔡元培思想透视》,《东方》,1994第2期 

11、《晚清外交“多渠道”的失败:中法越南交涉个案研究》,《战略与管理》,1995第2期 

12、《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二十一世纪》,1996.2 

13、《“华夏中心”与新的世界图式:徐继畬研究》,《东方》,1996第5期 

14、《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胡适与民主人士》,纽约天外出版社,1998 

15、《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张申府》,《北京大学学报》,1998第2期 

16、《胡适晚年政治思想述要》,《东方文化》,1998第5期 

17、《从“劣中之劣”到“优中之优”:新中国发展模式选择的历史反思》,《社会科学论坛》,2000第1期 

18、《被延误的现代化: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社会科学论坛》,2000第3期 

19、《“日常生活”的历史》,《史学理论》,2000第3期 

20、《胡适与“整理国故”运动》,《开放时代》,2000第7期 

21、《先死者的悲剧》,8/千,《寻根》,2001第1期 

22、《梁启超的现代意义》,10/千,《东方文化》,2001第5期 

23、《“公共空间”近代中国的自觉与扩展》,3/千,《寻根》,2001第6期 

24、《晚清变革的动力下移与空间丧失》,0.7/千,《领导文萃》,2001第7期 

25、《维新时期的报刊与学会》,3/千,《学习时报》,2001.8.20 

26、《维新的顿挫》,3/千,《学习时报》,2001.8.27 

27、《维新运动失败的因素》,2/千,《学习时报》,2001.9.3 

28、《中国现代思想中的科学思潮与人文思潮冲突》,10/千,《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29、《土耳其现代化历程的启示》,8/千,《国际经济评论》,2002第2期 

30、《拯救了美国的“扒粪运动”》,5/千,《研究参考》,2002第3期 

31、《戊戌维新失败的文化因素》,2.5/千,《光明日报》,2002.6.18 

32、《张之洞与“日本新词”》,2/千,《光明日报》,2002.12.3 

33、《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8/千,《炎黄春秋》,2003第1期 

34、《“社会”的意义: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5/千,《博览群书》,2003第1期 

35、《近代“新词”浅议》,4.5/千,《科技术语研究》,2003第1期 

36、《从<蔡文姬>看郭沫若后期史学思想》,5/千,《粤海风》,2003第2期 

37、《对侵略理论的深刻剖析――评<东亚联盟论研究>》,4/千,《抗日战争研究》,2003第3期 

38、《从“伦理”到“契约”――从五四看中国近代文化转型》,5.5/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第4期 

39、《复杂暧昧的<走向共和>》,4.5/千,《粤海风》,2003第4期 

40、《“荧屏历史”的时代责任》,5.5/千,《深圳特区报》,2003.6.16 

41、《40年代“中原大饥荒”省思》,5/千,《南风窗》,2003第7期 

42、《白修德眼中的天灾与人祸》,4/千,《研究参考》,2003第7期 

43、《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译本纠谬,5.5/千,《博览群书》,2003第10期 

44、《臣民、公民与中国知识分子当今使命》,4/千,《澳亚周刊》,2003第10期 

45、《胡适与罗曼''''罗兰对俄观比较》,5/千,《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46、《“荧屏历史”的时代责任》,5/千,《权谋文化批判》,花城出版社,2004 

47、《新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反思》,12/千,《广东现代化进程》,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48、《“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8.6/千,《史学理论研究》,2004第2期 

49、《日本对台殖民统治的法理剖析》,6/千,《抗日战争研究》,2004第2期 

50、《“五四”雕塑与“公共记忆”》,4.5/千,《粤海风》,2004第5期 

51、《日俄战争与立宪风潮》,10/千,《光明日报》,2004.12.14 

52、《“涉外”成功不等于“外交”成功――李鸿章早期涉外、外交活动刍议》,10/千,《国际经济评论》,2005第3期 

53、《废科举是自然演进的结果》,10/千,《人民日报》,2005.10.20[6]

社会活动

雷颐会议

2012年10月27日纯公益大型思想类讲座《

湘江大讲堂

》第七期主讲嘉宾。

2021年12月12日下午,参与江苏人民出版社联合北京SKP RENDEZ-VOUS书店举办的“倾听历史的低音”——《北京的人力车夫》新书分享会。[4]

人物评价

在人们的印象中,一提起历史学家,总以为他们就是埋头于故纸堆,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寻找着自己别于他人或者尚未有过的发现。而雷颐却不一样。和每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一样,他总是关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现实,而作为专攻近代史的学者,他又总是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的一种提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