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无危亚洲、欧洲陆生动物植食性简介狍(学名:Capreolus pygargus),俗称狍子,是中型偶蹄目鹿科动物。袍子体长100~140厘米,尾长2~3厘米,体重25~40千克,头骨吻部相对较短,犁骨不向后延伸分隔鼻腔,围绕其肛部有一巨大的白色或浅柠檬黄的色斑。狍子的冬毛为均一的灰白色至浅棕色,喉部常有不定形的白斑,而夏毛为棕黄色至深棕色。它们的耳长约为14厘米,耳内侧白色或赦黄色,耳背黑色与赦黄色间杂,耳端边缘则为黑色。狍子雌雄两性的主要区别在于:雄性个体略大约雌性,且长有几乎分为三枝等长的角,具有前额腺;而雌性则具有两对乳腺[1][2]

狍子在世界上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蒙古和俄罗斯;在中国则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1][3]

2000年,狍子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无危(LC)物种[3][4]

中文名

狍子

别名

矮鹿

体重

25~40千克

外文名

Siberian roe deer

食性

植食性,以草、蕈、浆果为食,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树叶和各种青草,小浆果、蘑菇等

高度

约1.5米

原产地

亚洲

体长

100~140厘米

鹿科

动物界

偶蹄目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狍族

东方狍

分布区域

中国、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蒙古和俄罗斯

拉丁学名

Capreolus pygargu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保护级别

IUCN 标准:无危(LC)

亚纲

兽亚纲

亚目

反刍亚目

亚科

空齿鹿亚科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1

食性

植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狍属

形态特征

部位详细描述图片
体型成年狍子的体长为100~140厘米,尾长2~3厘米,体重25~40千克。

袍子体型

额头额头较高。

袍子的额头部位

眼睛眼睛大,而且有眶下腺。

狍子的眼睛

鼻子鼻吻裸露突出且没有毛,鼻端为黑色。

狍子的鼻子

脸颊两颊淡黄色至黄棕色。

狍子的脸颊

展开表格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狍子黄羊麂鹿
外观

体长100~140厘米110cm75~115厘米70~80厘米
体重25~40千克雄性约27千克,雌性约23千克16~25千克雄性约8千克,雌性约6千克
分布区域中国、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蒙古和俄罗斯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山西、宁夏、辽宁、吉林等地中国大陆、台湾、印度尼西亚诸岛、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广大地区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陕西、贵州等地
食性植食性植食性植食性植食性
展开表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狍子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和东欧部分地区,从霍珀河和顿河弯道到乌拉尔山脉,横跨西伯利亚南部,具体国家包括中国、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蒙古和俄罗斯,而吉尔吉斯斯坦和缅甸是否存在分布尚无法确定[3][5]

狍子历史地理分布图

中国分布

狍子在中国的分布区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的北京、河北、山西;华中地区的河南、湖北;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天山及阿尔泰山地;西南地区的青海,以及四川北部[1]

狍子中国地理分布图

亚种分化
狍子亚种
中文名称学 名命名者及年代地理分布范围
中国狍(狍中原亚种)Capreolus pygargus bedfordiThomas,1908分布中国东北和中部山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内蒙古)、湖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四川北部。也在朝鲜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乌苏里地区。
东北狍(狍东北亚种)Capreolus pygargus mantschuricus(Noack,1889)
高丽狍(狍朝韩亚种)Capreolus pygargus ochraceusBarclay,1935
西伯利亚狍(狍指名亚种)Capreolus pygargus pygargusPallas,1771俄罗斯的欧洲地区、亚洲从乌拉尔东麓到鞑靼海峡地区。
展开表格栖息环境

狍子主要栖息于海拔不高的山麓地带的阔叶混交林。在冬季,它们喜欢选择栖息于半山腰或森林边缘地带,这样的栖息地具有树木密度不高,一般郁闭度(注:郁闭度是特指森林中乔木树冠彼此相接,遮蔽地面的程度)低于60%、林间空地较多、阳光充足、林下植被丰富特点。狍子在这些地带的栖息地选择一般都要求食物丰富且隐蔽性能好[1]

狍子也会栖息于大森林边缘的疏林中,在山区灌丛、河谷或平原上也常见到它们的身影,甚至有时它们还会跑到村庄附近[2]

各种环境下的狍子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狍子在晨昏的时间段内活动频繁,但是在冬季食物短缺时,狍子就会降低活动的频率,以减少能量的消耗[1][2]

觅食行为

狍子对食物比较挑剔,主要采食蛋白质含量较高和能量丰富、多汁的食物。由于狍子的个体小,其胃容量也小,因此它们每天花费在采食上的时间较长,觅食次数为4~5次,且觅食时间多集中在黎明至日出和黄昏至日落前后[1]

狍子在春季和夏季时采食灌木幼嫩的树枝、树叶、花蕾和芽孢等,也会采食林缘农田里的秧苗和蔬菜。因为秋季时食物种类非常丰富,树木的枝条和果实、农田中的黄豆和谷物都是它们喜欢的食物。而为了迎接冬季的到来,狍子会延长采食时间,甚至在月光下也会采食。在冬季,它们就主要以植物的树枝及树叶为食,也采食埋在雪下的树叶、苔藓和地衣[1]

攻击行为

在雄狍子的领地中,每年都会发生争夺交配权利的争斗现象,这些争斗通常是在某个领地的成年雄狍子与其邻近领地的年轻雄狍子之间进行的[5]

物种天敌

狍子的主要天敌有狐狸、狼、熊、虎、豹、猞猁和貂熊,大型猛禽也会捕食狍子的幼仔[1]

社群行为

狍子多由1只成年雄性、1只成年雌性、1~2只当年出生的幼仔和1~2只上一年出生的亚成体组成的家族群体。平时,它们往往会三五成队、多者可至数十头结为群在一起出来活动,而很少有单独活动的现象。狍子的每个家族群平均大小为2.43只,而且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1][2]

狍子在觅食

狍子在冬季里活动

生长繁殖

生长阶段详情描述图片
性成熟雄狍子的平均性成熟期为655天,雌狍子为413天。

雌雄狍子

发情交配狍子的繁殖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它们的交配繁殖季节是在每年8~9月份。在交配期间,雄狍子会根据雌狍子蹄腺留下的气味找到雌狍子,然后会不停且长距离地对其进行追逐,直至交配完成为止。交配完成后,雄狍子就会再去追逐下一只发情的雌狍子。

狍子交配

妊娠产仔怀孕的雌狍子妊娠9个月后开始产仔,其产仔数量多为双胞胎,少数为1胎和3胎。
新生幼仔狍子的新生幼仔重约1.3千克,体长35~40厘米,其身上有白色斑点。幼仔出生后即可睁开眼睛,在母狍子舔干其身体的黏液后就能蹒跚行走,7天后就可以跟随母狍子一起活动了。

狍子幼仔

哺乳期狍子的哺乳期约3个月。
展开表格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世界种群现状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狍子是一种很常见的动物,但由于人类对于它们的过度捕猎,其种群数量在许多地方正在呈下降趋势。自19世纪以来,俄罗斯每年有50万只狍子被猎杀。据统计,1995年全世界狍子的总数量约为100万只,其中中国的数量约为50万只。到了2011年,来自西伯利亚10个联邦地区的统计数据表明,狍子的总数量估计为326,825只[3]

1985年,整个蒙古地区狍子的规模估计为7万~8.9万只,而在这之前,该地区狍子的总数估计还有25万只[3]

而在朝鲜半岛适宜于狍子栖息的地区——妙香山脉,据1999~2004年的观察数据表明,该地区的狍子已经灭绝或变得非常罕见了[3]

中国种群现状

在中国狍子资源比较丰富的黑龙江、吉林和陕西林区,其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只。由于种群密度低,狍子在许多历史分布区中都难以见到野生个体了[1]

据东北林业大学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2002~2004年时,中国黑龙江省东完达山地区狍子的平均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980只左右,而到了2011-2012年,完达山东部狍子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7813只,并且从2002年到2016年这十几年间,狍子的种群密度呈上升趋势,并已达到显著增高的程度[6]

而中国对狍子的驯养已经取得成功,在其传统分布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都建立了饲养场[1]

致危因素

人类捕猎

过去,对狍子的非法狩猎获取狍子的肉金和角,以供当地居民消费,使得狍子已经从俄罗斯许多地区消失了。虽然1995年后,执法力度和重新引入狍子种群的计划实施对这些情形有所补救,但据2015年的数据统计表明,近期偷猎行为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又再次呈上升趋势。对狍子的偷猎现象在中国和朝鲜半岛也同样存在[3]

栖息地破坏

森林砍伐、畜牧业发展等人类资源开采活动,干扰了狍子的栖息环境,从而导致狍子的栖息地退化,这可能对狍子的生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3]

恶劣气候影响

恶劣的冬季天气会导致狍子的自然捕食行为遇到困难,有时会对某些地区狍子种群的生存产生强烈影响[3]

保护举措

为了有效保护狍子种群,需要采取有效执行狩猎法规和维护合适的栖息地相结合的措施,为此,有关狍子分布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针对性的保护行动[3]

俄罗斯

俄罗斯建立了广泛的保护区网络,包括国家自然公园、特殊用途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和自然纪念碑。在许可制度下,其中一些地区允许进行商业狩猎,捕捞配额的分配基于对每个狍子种群规模的定期估计[3]

中国

中国已经将狍子列入了法律保护范围,将狍子列入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单中,而禁止对其进行非法交易[4]

蒙古

在蒙古,只有在每年的9月1日至12月1日允许对狍子进行狩猎[3]

韩国

在韩国,根据2005年2月生效的狩猎法,狍子被归类为野生动物,每个狩猎季节只允许持证猎人最多携带三个人对狍子进行捕猎[3]

保护级别

2000年8月,狍子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2015年8月,狍子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该组织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级别为无危(LC)[3]

受保护的野生狍子

人工养殖

经济效益

狍子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种特殊的野味芳香,又是高级滋补品,是特受人民喜爱的绿色佳肴。狍子养殖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狍子养殖和羊近似,但它的效益高出羊2~3倍[7]

狍场设施

场址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饮水方便、牧草来源方便的地方。狍圈围墙高3米,圈面积大小可根据养殖量大小而定,一般一只狍子可占地5~10平方米。地面最好用水泥或砖石铺地,舍内要搭建遮荫避雨的栅舍,设置好水槽和食槽。院内需要有阔叶树、运动场,以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场内要有若干个小场,以便配种和分养管理[7]

饲养管理

狍子食性很大,主要吃草和树叶,跟羊一样,羊吃的东西狍子也基本都吃,而且食量不大,一般不到羊的1/4,每头每天约需要吃1.5公斤粗粮和100克精料。但在日常饲养中必须根据各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满足其营养需要,应该在每天早、中,晚三次饲喂中,早、午喂粗料,晚上加精料和多汁饲草[7]

配种繁殖

种狍秋末冬初发情交配,公狍发情期从9月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3、4月间,发情特点是持续时间长、精子活力旺、质量高。母狍10月份开始发情,延续到末年2月。公母配种比例一般为1:4,即一公四母,自然交配,母狍受孕后,不再接受交配,如果还接受交配,则说明上次交配后没有受孕,此次应及时补配,防止空怀,造成损失。母狍孕期为6个月,大部分母狍在4~5月产仔,狍子一般寿命在15~20年,具有繁殖能力为2~12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利用3~8年[7]

产仔管理

产前母狍多喂食含粗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饲料,以满足胎儿和母体代谢的需要,千万不能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也不要惊吓和驱赶母狍,以防止母狍流产。仔狍产出后,要防止和人接触,让母狍安静休息,10分钟后,母狍将胎盘吃掉,此时应及时喂给母狍红糖温水,这对催奶具有重要作用。在仔狍哺乳期间应适当给母狍增加一些催奶饲料,如豆浆、乳品等。一般仔狍在4~5月后断奶,可将仔、母狍分开饲养,仔狍断奶后,应特别注意饲养管理,其中秋季应尽量给仔狍促膘,冬季做好安全过冬工作,以促使仔狍的健壮成长[7]

人工养殖的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