郳良(?~前103年),又名倪良,战国时期人。名将兼兵法家。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焦氏易林-益之临》:“带佗、倪良,明知权兵,将帅合战,敌不可当,赵魏以强。”

详细信息

历史地位

《吕氏春秋》: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    《吕氏春秋》是最早记载倪良的历史文献,它的主编是战国末期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吕不韦(?—前235年)。他认为,倪良是一位与孙膑齐名的大军事家、兵法大家。

军事著作    《汉书·艺文志》是最早记载《倪良兵法》的历史文献。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汉成帝诏命步兵校尉任宏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兵书。此次任宏整理的重点是校勘兵书的文字,然后有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加以校勘、分类、编目后写成定本,上奏皇上,交由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收藏。此次修订将天下所藏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任宏和刘向将天下兵书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选出了最上乘的兵法“右兵权谋十三家”,其中就包括《倪良兵法》。

兵法失传    《广武君》的作者是秦汉时期的李左车、《韩信》的作者韩信是汉朝开国元勋。因此可以说,倪良是春秋战国时期兵权谋派的最后一位兵法大家。《倪良兵法》入选“右兵权谋十三家”,使其在军事学领域达到了至高至尊的地位。不过,这些优秀的军事学典籍大多已经失传,《倪良》兵法也难于幸免。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优秀的兵法著作失传呢?    《汉书》上说:诸吕用事而盗取之。吕后专权时,吕氏宗亲利用特权从皇家图书馆盗取兵书,致使许多兵书丢失。到了汉武帝时,再行搜集整理兵书的时候,已经残缺不齐了(纪奏兵录,犹未能备)。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东汉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率关东联军兴兵讨伐董卓。董卓乃挟持献帝迁都长安,临行把洛阳的金银珠宝、文物图书强行劫走,并焚毁洛阳。珍贵的历史文献典籍又一次经受了浩劫。   “王莽之末,又被焚烧。”  《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记载:“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又是一次浩劫     自《隋书·经籍志》始,历代已不见《孙膑》《倪良》的著录。历代皇家图书馆的书架上再也看不到《孙膑兵法》、《倪良兵法》的身影了。

造成古代兵法失传除了战乱水祸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历代兵家密授兵法,择徒条件过于苛刻。二是古代统治者将兵法视为“君人南面之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兵书成了秘籍,普通人看不到。历经无数次战火、水祸的那些兵书战策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倪郳同源

倪,是由“人”字和“郳”字组成的,如果“倪”、“郳”这两个字用以表示姓氏,意义却是相通的,两个姓氏根本就是同出一源。倪氏和郳氏的这段渊源,历来的史书都有记载。譬如,《姓纂》上记载说:“邾武公封次子于郳,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郳氏,避仇改为倪,郳城在中海”;“姓氏考略”上则指出:“倪氏即郳氏、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指出“倪氏即郳氏也;省文作郳。郳良,六国时人,见吕氏春秋。”从这些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倪氏和郳氏,都是源出于郳氏,那么,郳氏又是怎样来的呢?关于郳氏的来源,历来也已经有了十分详尽的考证,原来,郳氏的上世是出于邾,是邾郏的后代,传到夷父颜的时候,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曾被周天子命为“小邾子”,荣耀一时。后来,郳国被楚国所灭,友的子孙就“以国为氏”,开始以郳为氏。传了若干代,由于避仇,再改为倪,或省文为郳氏。这就是倪姓和郳姓的由来,也说明了这两个姓氏在2500多年以前的同出一源。倪氏与郳氏,是出自春秋的郳氏,郳氏又分自当时邾国,而邾国则是周武王封给上古颛顼帝的后裔的,则推算起来,后世姓倪与姓郳的人,自然也是最光荣的黄帝子孙了。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县和峄县,同时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郳姓人家的最初发源地。郳氏究竟是什么时候才为了避仇而改姓为郳氏,然后再加上个“人”字变成为倪的?由于文献缺失,所以迄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按照历史上倪姓名人的出现年代看来,倪氏的得姓,至迟也应该在2000多年以前的汉代,因为,在当时就有过一位叫作倪宽(或作郳宽)的人在史书上出现。此稍后的南朝时期,又有一位江阴太守名为倪启,由此当可推知郳氏的改姓为倪,大致是在汉代之际。到了灿烂辉煌的唐代,历史虽久而得姓较迟的倪氏,开始出人头地,曾经出过一位官拜尚书左丞的大臣倪若水,以治绩的优异而名登史册。到了宋代以后,倪姓的杰出人物就多了,仅仅有宋一代,就出了倪思、倪闪、倪文一、倪涛、倪祖常等青史传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