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王,中国古代王爵第二等,即郡王爵。历朝可考者凡16人。其中著名者有慕容凤、刘义隆、李泰等。

晋朝宜都王

司马祥

司马祥,吴王司马晏次子,初封西平王,徙封宜都王,后过继给淮南王司马允为嗣,袭封淮南王。[1]

南朝宜都王

刘义隆

刘义隆(407年-453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小字车儿,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永初元年(420年)封宜都王。高祖刘裕病死后,太子义符继位(即宋少帝),因他游戏无度,被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于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废黜(后被杀),迎立当时任荆州刺史的刘义隆为帝,改元元嘉,同时由谢晦出任荆州刺史,掌握重兵。

刘义隆博涉经史,善隶书,深沉有谋略,但体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废立,元嘉三年(426)杀徐羡之、傅亮、谢晦,从此政由己出。元嘉六年,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刘义康执政。刘义康任司徒、录尚书事,后又加领扬州刺史,进位大将军,专总朝权,势倾天下,曾擅杀名将檀道济。

元嘉十七年,刘义隆收杀拥戴刘义康的领军将军刘湛等人,罢斥刘义康,改授为江州刺史,出镇豫章(今江西南昌)。元嘉二十二年废为庶人,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大军南下,隔江威胁建康,刘义隆怕刘义康在后方趁机作乱,遂下令将其诛杀。南朝王室的自相残杀由此始。

元嘉八年,宋反攻滑台(今河南滑县)受挫。二十七年,魏世祖拓跋焘调动六十万大军进攻江南,亲率大军克悬瓠(今河南汝南)、项城(今河南沈丘),渡过淮河直趋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后在宋朝军民抵抗下撤退。江北遭魏军杀掠殆尽,宋朝国力削弱。三十年,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元嘉之治”从此结束。[2]

萧铿

萧铿(477年-494年11月7日),字宣严,齐高帝萧道成第十六子,母为何氏。

齐武帝永明元年正月壬戌(483年2月5日),封宜都王。萧铿早年担任游击将军,永明十年,转任左民尚书。永明十一年,萧铿担任持节、都督南豫司二州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镇守姑熟。当时有盗墓贼发掘晋朝大司马桓温女儿的墓冢,发现金蚕银茧及圭璧等陪葬物。萧铿派长史蔡约去修复墓冢,蔡约丝毫未动这些陪葬物。郁林王萧昭业即位,进萧铿军号为征虏将军。

延兴元年九月乙未(494年11月7日),萧锐被宣城郡公萧鸾所杀,时年十八岁。南平王萧锐、晋熙王萧銶也同时被杀。

萧大封

萧大封,字仁睿,南梁简文萧纲第九子也。初封临汝公。太清三年,简文即位,封宜都郡王。大宝元年,奔江陵。湘东王承制,封汝南王。魏克江陵,遇害。

萧圆肃

萧圆肃(539年-584年),字明恭,南朝梁皇族。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武陵王萧纪之子。

其人风度淹雅,敏而好学。萧纪称尊号,封宜都郡王,邑三千户,除侍中、宁远将军。纪率兵下峡,令萧捴守成都,以圆肃为之副。及尉迟迥至,圆肃与捴俱降。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封安化县公,邑一千户。

陈叔明

陈叔明(562—614)字子昭,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孝宣皇帝(陈昙顼)六子。母何淑仪。南朝陈失国后,叔明公子孙隐居江苏泗上(今盱眙)、河南颍川一带。直至五世孙陈兼,字时达,晋陵司功,唐玄宗时考中进士,官右补阙、翰林学士。乾元二年(759)赠秘书少监。至此,叔明公裔孙名讳及事迹均显于史书。太建五年(573年),策封宜都郡王,年十二。

北朝宜都王

慕容桓

慕容桓,354年四月,他哥哥前燕景昭皇帝慕容俊封慕容桓为宜都王。

慕容凤

慕容凤,慕容桓子。慕容凤承父宜都王。

拓跋目辰

拓跋目辰,北魏桓帝拓跋猗迤之后也。初以羽林郎从太祖南伐至江。高宗即位,以劳累迁侍中、尚书左仆射,封南平公。乙浑之谋乱也,目辰与兄拓跋郁议欲杀浑,事泄被诛,目辰逃隐得免。

显祖传位,有定策勋。高祖即位,迁司徒,封宜都王,除雍州刺史,镇长安。目辰性亢直耿介,不为朋党,朝臣咸惮之。然好财利,在州,政以贿成。有罪伏法,爵除。

元式

元式,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子,生母不详,封宜都王。西魏灭亡后,元式仕北周,任秦州刺史。

奚斤

奚斤(369年—448年),代郡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官员。奚斤机智敏捷,有见识气度。最初统领禁军,后任侍郎,受到道武帝的亲近。曾随道武帝击败后燕军队。皇始初年,随征中原,历任征东长史、越骑校尉,掌管宫廷守卫部队。后又讨平盗贼,打败高车、库狄等部落,历任都水使者、晋兵将军、幽州刺史,封山阳侯。

天赐六年(409年),任郑兵将军,平定章武郡刘牙叛乱,诛杀慕容伯儿及其党羽,与南平公长孙嵩等在朝堂判决囚犯。讨败越勒部,追击柔然,任天部大人,进封山阳公。泰常七年(422年),奉命收复刘宋从前侵占的黄河以南土地,击败宋军,攻下河南、颖川、陈郡以南。泰常八年(423年),平定兖、豫二州各郡,继而进溃虎牢。

太武帝即位后,进封宜都王,仍任司空。奉命攻打胡夏,魏军擒获夏主赫连昌。赫连昌遭擒后,其部众拥立其弟赫连定为主。奚斤自认是主帅,而擒赫连昌之功,却不在自己身上,深感羞耻。于是不听劝阻,攻打赫连定,结果被赫连定所擒。后来太武帝攻克平凉,才得以返回,免职为掌管膳食的小吏,让其扛酒食随从车驾回京来羞辱他。

不久任安东将军,降爵为公。太延初年,改封弘农王,加任征南大将军。因其是老臣,赐坐乘小车,命他决断刑罚案件,向他咨询朝中政事。

奚斤聪颖明辨、记忆力强,善于谈论,远说前朝旧事,虽不全对,经常颇有见解。听讲之人皆惊叹赞美他。时常议论大政,多被采纳,朝廷称赞他。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奚斤去世,时年八十岁,谥号昭王。

注:《魏书 列传第十七 奚斤》记载封“宜城王”。《北史 列传二十四》记载则是“宜都王”。

穆观

穆观,穆遂留弟也,字闼拔,袭崇爵。少以文艺知名,选充内侍,太祖器之。太宗即位,为左卫将军,绾门下中书,出纳诏命。及访旧事,未尝有所遗漏,太宗奇之。尚宜阳公主,拜附马都尉,稍迁太尉。世祖之监国,观为右弼,出则统摄朝政,入则应对左右,事无巨细,皆关决焉。终日怡怡,无愠喜之色。劳谦善诱,不以富贵骄人。泰常八年,暴疾薨于苑内,时年三十五。太宗亲临其丧,悲恸左右。赐以通身隐起金饰棺,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赠宜都王,谥曰文成。[3]

穆寿

穆寿,穆观子也,袭爵,少以父任选侍东宫。尚乐陵公主,拜驸马都尉。明敏有父风,世祖爱重之,擢为下大夫。敷奏机辩,有声内外。迁侍中、中书监,领南部尚书,进爵宜都王,加征东大将军。

库狄伏连

库狄伏连,字仲山,少以武干事尔朱荣,至直阁将军。后从北齐高祖高欢建义,赐爵蛇丘男。世宗高湛辅政,迁武卫将军。天保初,仪同三司。四年,除郑州刺史,寻加开府。伏连质朴,勤于公事。直卫官阙,晓夕不离帝所,以此见知。鄙吝愚狠,无治民政术。及居州任,专事聚敛。性又严酷,不识士流。开府参军多是衣冠士族,伏连加以捶挞,逼遣筑墙。武平中,封宜都郡王,除领军大将军。寻与郎琊王高俨矫杀和士开,伏诛。

唐朝宜都王

李泰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

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以继卫怀王李玄霸后。

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贞观十年,徙封魏王,

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完成。

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因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目的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降封东莱郡王,不久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谥曰恭。[4]

李侨

李侨,隶王李琰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之孙。封宜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