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水生动物杂食性简介蝴蝶鱼属(学名:Chaetodon)是生活在热带到暖温带水域的海洋鱼类家族。它们有些出现在微咸河口或封闭港湾,通常沿着岩礁陡坡活动,最常见于浅水(不到20米)珊瑚礁附近,也有一些在200米以下的深水栖居。它们出没于海草栖息地、深泥滩或浅水泻湖周围。许多蝴蝶鱼的幼鱼活动区域相比成鱼有差异,如潮汐湖、巨砾珊瑚礁以及没有珊瑚的浅水。

中文名

蝴蝶鱼

体征

体呈菱形或近于椭圆形,且十分侧扁,口小,端位,略可伸缩;颌齿细长

蝴蝶鱼目

脊索动物门

蝴蝶鱼

辐鳍鱼纲

蝴蝶鱼科

动物界

蝴蝶鱼属

拉丁学名

Chaetodon

分布区域

热带到暖温带水域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形态特征

体呈菱形或近于椭圆形,且十分侧扁。口小,端位,略可伸缩;颌齿细长,在上下颌形成刷毛状狭长的齿带。前鳃盖骨平滑,但幼鱼可能具有锯齿或被有突棘。体被中或小型之弱栉鳞或圆鳞。侧线完整,呈弧形,但不明显。幼鱼之头部,因长有骨质板,而被称之Tholichthys。背鳍连续,硬棘部和软条部间有浅缺刻;腹鳍胸位,具腋鳞;尾鳍一般呈截形或圆形。[1]

蝴蝶鱼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蝴蝶鱼躄鱼
外观

分布区域热带到暖温带水域印度、西太平洋
食性杂食性肉食性
蝴蝶鱼科躄鱼科
蝴蝶鱼目鮟鱇目

生活习性

蝴蝶鱼大部分都生活在20公尺以内的浅水水域,是很典型的日行性鱼类,白天出来找东西吃、交配,晚上才躲在礁洞里面休息。觅食时,或群游,或成对,或独游。食性变异大,有的从礁岩表面啄食躲藏在缝隙里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及藻类,有的在水层中捡食浮游动物,有的只吃活珊瑚的水螅虫等。行动迅速,稍受惊动即躲入珊瑚礁或岩石缝中。它们生活史中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漂流期,而使得人工繁殖不易成功。

生长繁殖

蝴蝶鱼的仔鱼头部长了许多刺,是愈合成骨质板的头盔,可保护自己。仔鱼漂到礁区后就变态成为幼鱼,幼鱼游泳慢,抵抗力也较弱,所以有许多种蝴蝶鱼幼鱼在背鳍后端,靠近身体和尾巴连接的地方,有一个像眼睛一样的斑块,叫「假眼」,而真正的眼睛反而以一条黑色色带来掩饰。这是蝴蝶鱼诱使敌人误将尾部认作头部的障眼法,等到长大后,多数种类的假眼就逐渐消失不见了,但黑眼带却是终身保持。

蝴蝶鱼在求偶和交配的时候,通常是一对一。先由体型较大的雄鱼引诱雌鱼离开海底,然后雄鱼用头及吻去碰触雌鱼的腹部,再一起游向海面,同时排精排卵,接著再窜回海底,卵在受精以后,大概一天半就可以孵化,但通常要经历一两个月的仔鱼漂浮期,才会再度回到珊瑚礁区居住。

主要品种

乌顶蝴蝶鱼Chaetodon adiergastosPhilippine butterflyfish
黄蝴蝶鱼Chaetodon andamanensis
银身蝴蝶鱼Chaetodon argentatusAsian butterflyfish
点列蝴蝶鱼Chaetodon assariusWest Australian butterflyfish
金带蝴蝶鱼Chaetodon aureofasciatusGolden butterflyfish
扬幡蝴蝶鱼Chaetodon aurigaThreadfin butterflyfish
展开表格

保护现状

蝴蝶鱼科中有11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LC级),3种列为近危物种(NT级),8种为数据缺乏(DD)。

蝴蝶鱼

栖息环境

蝴蝶鱼是生活在热带到暖温带水域的海洋鱼类家族。它们有些出现在微咸河口或封闭港湾,通常沿着岩礁陡坡活动,最常见于浅水(不到20米)珊瑚礁附近,也有一些在200米以下的深水栖居。它们出没于海草栖息地、深泥滩或浅水泻湖周围。许多蝴蝶鱼的幼鱼活动区域相比成鱼有差异,如潮汐湖、巨砾珊瑚礁以及没有珊瑚的浅水。一些研究人员提出设想:蝴蝶鱼最初可能是浮游物种、非珊瑚礁鱼类,后来才扩散到两个或多个互相隔离的珊瑚礁海域。

蝴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