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诗经

作品体裁

杂言古诗

作品类型

赠友送别

主题

送别

主题

赞颂

动物

作品赏析

此诗主要以赋叙事,开篇以说理领起;中间夹叙夹议,突出仲山甫之德才与政绩;最后偏重描写与抒情,以热烈的送别场面作结,点出赠别的主题。

第一章颂扬仲山甫应天运而生,非一般人物可比,总领全诗。”开头四句郑重提出“人性”这一命题,哲理意味甚浓。前人多认为这是最早的“性善论”,故孟子在《告子章》中引此四句与孔子的阐释作为论“性善”的理论依据。但从全诗考察,似乎诗人并不是倡导什么“性善论”,他只不过是借天赋予人以善性,为下文歌颂仲山甫张本。

二至六章便不遗余力赞美仲山甫的德才与政绩:首先说他有德,遵从古训,深得天子的信赖;其次说他能继承祖先事业,成为诸侯典范,是天子的忠实代言人;再次说他洞悉国事,明哲忠贞,勤政报效周王;继而说他个性刚直,不畏强暴,不欺弱者;进而回应前几章,说他德高望重,关键靠自己修养,不断积累,因而成了朝廷补衮之臣。诗人对仲山甫推崇备至,极意美化,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身负重任、忠于职守、攸关国运的名臣形象。

七、八两章才转到正题,写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安慰行者,祝愿其功成早归。全诗基调虽是对仲山甫个人的颂扬与惜别,但透过诗中关于仲山甫行事与心理的叙述,从中大体能体察到处于西周衰世的贵族,对中兴事业艰难的认识与隐忧,以及对力挽狂澜的辅弼大臣的崇敬与呼唤。[3]

此诗对仲山甫的种种赞美,是真实的、现实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着诗人所代表的这一阶层的期盼。全诗章法整饬,表达灵活,为后世送别诗之祖。[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周宣王重臣尹吉甫的作品。《毛诗序》云:“《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因诗中直接颂扬的是仲山甫,而不是周宣王,故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尹吉甫作诗送之”。清人郝敬既不赞同毛说,也不以朱说为然,他提出此诗合《春秋》微言大义之旨,仲山甫具才德位望,为辅弼重臣,宜常在王之左右,城齐之役,不劳相烦,诗言“衮职有阙”“式遄其归”,实有规讽之意。[4]

作品评价

明代孙鑛《批评诗经》:“语意高妙,探微入奥,又别是一种风格,大约以理趣胜。”

明代钟惺《评点诗经》:“古人作诗自知自赏如此。”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三百篇》说理始此,盖在宣王之世矣。”

清代牛运震《诗志》:“开端四语,性命精微之奥,一篇诗旨函盖于此。”

清代戴震《诗补传》:“诗美仲山甫德之纯粹而克全,故推本性善以言之。”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工于发端,与上篇同一高浑有势。”[5]

作者简介

尹吉甫(前852—前775),西周时期房陵人(今湖北房县),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

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为尹,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西周末期,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洛邑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献,并在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

尹吉甫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是尹姓族、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因为是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篡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反击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

尹吉甫晚年任周幽王佐命之臣,前775年最终因岁数过高,无疾而终。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大雅·烝民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杨芬 . 斯文在兹 吟诵之路 汉竹 . 南京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3 . 171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 文通版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04 . 538 .[4] 王秀梅 译注 . 诗经(下):雅颂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5 . 707-713 .[5] 李山 解读 . 诗经(节选) . 北京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 . 347-35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