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该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

中文名

公孙龙子

别名

守白论

外文名

Kung-Sun Lung Tzu

古籍类别

哲学

作者

公孙龙

学派

名家

拼音

Gong Sun Long Zi

作者简介

公孙龙子

公孙龙

(前320年-前250年),传说字

子秉

,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至今只残留6篇,共一卷。

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与他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内容简介

《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十四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公孙龙子》原有14篇,但现在只保存下来了六篇。第一篇《迹府》也是后人搜集的有关他的事迹,其他五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孙龙所作。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点就是夸大这种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所以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颜色中的白色和质地的坚硬他也人为地分裂开来论述。

另外,在《指物论》中他还着重论述了指与物的关系。“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称,“物”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的关系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变论》则论述了对运动变化的看法,《名实论》讨论名与实的关系。上述的五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公孙龙子》的注释本,有宋朝人谢希深的注本,明朝人傅山的注本以及清朝陈澧的《公孙龙子注》,近代陈柱的《公孙龙子集解》,王启湘的《公孙龙子校诠》,谭戒甫的《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庞朴的《公孙龙子研究》,伍非百的《中国古名家言》也可以参考。

作品评价

傅山:“公孙龙四篇是一义。其中精义大有与《老》《庄》合者。”

作品注疏

傅山《公孙龙子注》

程智《守白论》

创作背景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来看,全本应有14篇,《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6篇。根据各篇语言分析来看,除其中第一篇《迹府》   为后人记述的有关公孙龙的事迹生平之外,其余五篇则被公认为公孙龙的作品。其中《白马论》所提出的“白马非马”论,以及《坚白论》所提出的“离坚白”的两个命题,是公孙龙诡辩思想的精华。
迹府第一白马论第二指物论第三
通辩论第四坚白论第五名实论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