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亳,因其地有景山,称景亳,又称北亳、蒙亳,殷三亳之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蒙墙寺一带。相传为汤始居之地。汉为蒙县。王国维 《观堂集林·说亳》。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

别名

北亳、蒙亳

地理位置

汳水(古汴水)之南、宋州以北五十里

所属地区

河南商丘梁园区

亳都简介

五帝之一的帝喾成为天下共主后,定都于亳,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一带。

夏朝末年,建都商丘的商国,在夏桀时强大起来。夏桀并没意识到来自商汤的威胁,“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对民众及所属国部落进行残酷的欺压与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 “汤始居亳,从先王居。”这是成汤初当商族诸侯时所居之亳,即其先祖帝喾所居之亳,其故墟在今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南的高辛镇。王国维所说:成汤八迁至亳即此亳。也是李泰《括地志》和郦道元《水经注》所说的南亳。清金鄂《汤都考》和陈奂《毛氏传疏》都说汤为诸侯时居南亳。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735年前后,在此阶段与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执政。

商汤灭夏后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一带)建立商朝,后迁都南亳,在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西南二十二里(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至坞墙镇一带),北亳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蒙墙寺一带),为汤所盟地。《墨子》《孟子》和《尚书》等历史文献均说商汤居亳(今河南商丘)。

南亳、北亳和西亳,均以商丘为坐标。商丘以南二十二公里处的睢阳区高辛镇至坞墙镇一带为南亳,商丘以北二十五公里处的北亳(今商丘市梁园区蒙墙寺一带)为北亳。商丘以西大约280公里处的偃师商城为西亳。除偃师原为西方之夏都所在地外,南亳和北亳与商丘为一地。王国维在《说商》一文中引杜预《春秋释地》说:“宋、商、商丘三名一地。”今“宋、商、商丘、亳(南亳和北亳)四名均指一地。”因为,若将宋、商、商丘视为一座都城,则亳在其附近;若将宋、商、商丘视为一区域,则亳在其中。总之,亳地离不开原古商国的范围。王国维持汤都北亳说,皇甫谧、董作宾等持汤都南亳说,不管哪个亳,都属于商丘之亳。至于商汤灭夏后西迁都城,在先秦文献均无记载其西迁西亳。

亳都遗址

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与高辛镇一带。商都南亳,雄踞睢水之滨,东望芒砀山,北濒孟潴泽,襟喉关陕,控扼淮海,堪称一代名都。商丘古城南约25公里的睢阳区坞墙镇北的一个村,建起了一座18米高的高台,比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阏伯台还要高7米多。这个村现在叫南亳村,这座台就是汤王台,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建都南亳之地。

成汤在古商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南亳则由古商国都邑改建为商代第一都城。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世之曾考证,“亳”是商王的都邑所在,它与“京”同义,在商民族的心目中,“亳”就是圣地。古代称“亳”的地方很多,后人根据所在地域方位,把商丘之亳称为“南亳”。

商都南亳位于今睢阳区境内,雄踞睢水之滨,东望芒砀山,北濒孟潴泽,襟喉关陕,控扼淮海,堪称一代名都。史书所载,商族兴起于黄河下游一带,其始祖名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赐姓子氏。从契至汤,共14代。夏朝建立后,商先公是夏的臣属,随着商族势力的日益强大,渐有问鼎之心。商先公们在夏的周边地带不断迁徙,寻求发展的机缘,并欲取夏而代之。“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的就是商族播迁的移民史。史家对八迁的地点多有争论,但在“汤始居亳”问题上却取得了共识。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书所载,自汤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至仲丁始迁于嚣(即隞,今郑州附近),或说盘庚又迁回亳地。

汤王台的台阶共有八十一级,取九九之数,自下而上逐层台阶加高进入大门。拾级而上,迎面的大殿是汤王殿,内供汤王塑像。大殿东西两侧墙上绘有八幅歌颂成汤功绩的彩色壁画,分别是:成汤助耕、葛伯仇饷、汤伐葛伯、成汤灭夏、成汤都商、以仁治国、网开三面、桑林祈雨。台上东部建有比干殿、钟楼和东偏门;台上西部建有微子殿、鼓楼、西偏门。大殿东西两边分列辅佐商汤的左、右丞相:仲虺和伊尹塑像。

文献记载

◎帝喾都亳

《帝王世纪》:“(帝喾)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

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卷之四 十六 帝王 上古:“帝喾高辛氏姬姓名夋,蟜极之子、黄帝之孙也,代高阳氏为天子,都亳。帝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商国地七十里

《孟子·滕文公下》:“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 商汤从先王居

《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孔颖达《尚书序》疏中,亦仅列出“四迁”:“契至成汤,十四世凡八迁国都者:《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传》称‘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其余四迁,未详闻也。”

◎亳与葛国为邻

《孟子·藤文公下》载:“汤居亳,与葛为邻。”

《史记·殷本纪第三》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集解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地理志曰葛今梁国宁陵县之葛乡。

《后汉书·东汉郡国志》:“梁国谷熟县有南亳,宁陵有葛伯也。”

《水经注·汳水》:“葛于六国属魏。魏襄王以封公子无咎,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在宁陵县东四十里。”

《国语》曰“玄王勤商,十四代兴,”作为契十四代孙的成汤兴起的过程可分为三段:始作诸侯阶段、伐夏阶段及建立商朝、登天子位阶段。《辞海》汤字条下说汤“商朝的建立者,原为商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执政,积聚力量,准备灭夏,陆续攻灭邻近的葛国等国,经十一征,成为当时的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商汤灭夏归南亳

《艺文类聚》卷十二·帝王部二引《周书》曰:汤放桀而归於亳,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於天子之座左,复而再拜,从诸侯之位,汤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处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宜处之,汤以此三让,三千诸侯,莫敢即位,然後汤即天子之位。

《史记·殷本纪》:“汤归至于泰卷陶,中(虺)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

《国语·周语下》说:...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古本《竹书纪年》等书所载,自汤起在亳(今河南商丘)建都,至仲丁始迁于隞(即嚣﹐今郑州商代遗址)。

《尚书》商书·汤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元祀者,太甲之元年。十有二月者,建子之月。盖汤之崩必以前年之十二月也。殷练而祔,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祇见阙祖,祔汤于庙也。【原注】非朔者,祔庙无定日。先君祔庙,而后嗣子即位,故成之为王,则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也。若自桐归亳,以三祀之十二月者,则适当其时,而非有所取尔。【杨氏曰】十二月,商正月也。”

◎伊尹葬南亳

《竹书纪年》: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吕氏春秋》记载:“伊尹卒葬南亳”。

《通鉴外记》记载:伊尹生于空桑,卒葬南亳。

《商丘县志》记载:“伊尹百岁殁,帝沃丁以礼致葬于亳,即其地也。”

《重建伊尹殿记略》载:“谷熟之南旧县,即古亳故墟,有冢亩余,世为伊冢,冢前建祠,祠设其像。”今店集乡魏堌堆村后伊尹墓即此。

范文澜《中国通史》注:“南亳,在今虞城县谷熟南里许。”

◎仲壬自南亳迁嚣

(清)刘德昌 修.《商丘县志》:刻本,清康熙44年(1705):卷之四 十七 帝王

《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纪年》:“仲壬即位,居亳”,亳在殷南,称曰南壬,或即以此。’

《虞城县志》引《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商代仲丁元年,亳有河决之害,商都自亳迁于嚣。”

◎盘庚复都南亳

《史记·殷本纪》: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後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亳为宋国宗邑

《左传·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载宋景公云:“亳,宗邑也。”

《左传·庄公十二年》: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又杀之。立子游。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湣公十一年秋,南宫万与湣公因口角用棋盘误杀湣公后,诛太宰华督,立新君游,宋国内乱,“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

宋人蔡沈集传解释《微子之命》“尹兹东夏”一语时所说:“宋亳在东,故曰东夏。”

南亳概况

定义

南亳是帝喾成为天下共主之后的都城,也是商朝前期都城。“南亳”说证据确凿,记载丰富。

文献

甲骨文《殷虚书契后编》有“在商贞〔今曰步〕于亳”之语,联系《史记 殷本纪第三》:成汤,自契至汤八迁。◇集解孔安国曰:“十四世凡八徙国都。”汤始居亳,◇集解皇甫谧曰:“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正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帝喾所都也,汤都也。”从先王居,◇集解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以及其它有关材料,从“商丘”步行到“亳”地的距离在一天之内,商在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高辛镇至坞墙镇一带,而商与南亳位置适合,均在今河南商丘高辛镇至坞墙镇一带境内。董作宾、陈梦家先生根据征人方卜辞中从“商”地到“亳”地仅为一天的路程(两位先生指“商”地为今商丘)而赞成南亳说。

北亳概况

定义

北亳又称为”景亳“,“蒙亳”,是商汤会盟三千诸侯的之地。

记载

《左传·昭公四年》:“商汤有景亳之命。”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商会诸侯于景亳。(《昭四年左传》:‘商汤有景亳之命。’)

《水经注·汳水》:“汳水又东迳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谓景薄为北亳矣。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古文《仲虺之诰》曰:葛伯仇饷,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是也。崔骃曰:汤冢在济阴薄县北。《皇览》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却长乡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今征之回渠亭,有汤池征陌,是也。然不经见,难得而详。按《秦宁公本纪》云: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然则周桓王时自有亳王号汤,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国,葬于征者也,非殷汤矣。刘向言殷汤无葬处为疑。”

西亳概况

定义

“西亳说”从最初的偃师为“殷”,又为“西亳”,为盘庚所徒之都,随着时间往后推移,进而衍化成商汤、甚至帝喾之都。

有的“西亳说”学者认为:《史记》中没有明确指出商汤“既绌夏命,还亳”之后又建都偃师,但是,《殷本纪》中有“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遂涉河南,治亳”的记载,自古学者认为盘庚所徙“河南”之亳,即偃师西亳。此说法不正确。司马迁在《殷本纪》中只是说盘庚迁都是由黄河以北迁往黄河以南,并未说是迁于偃师。查《史记·货殖列传》、《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史记·傅靳蒯成列传》、《史记·宋微子世家》有关亳地的记载,司马迁是主张盘庚迁都迁至黄河以南的“宋地”。把《殷本纪》关于“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的记载,当作盘庚迁都于偃师的证据,是对司马迁本意的曲解。盘庚迁都即迁偃师之说,实际上是西晋皇甫谧根据《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以及皇甫谧自己首倡的“三亳说”推衍出来的。自古学者并不都认为盘庚所徙“河南”之亳,即偃师西亳,东汉服虔、西晋杜预、北魏郦道元、唐代张守节、近代王国维等学者都主张亳地在黄河以南的“宋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的汤亳分析,否定偃师为先商方国之地是正确的,否定偃师商城为商朝之亳也是正确的。

◎ 西亳说衍化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班固自注曰“尸乡,殷汤所都”,但并未称其“亳”。

东汉时期的郑玄在《尚书·书序》中注曰:“亳,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最开始将偃师与“亳”联系(《尚书·胤征》孔疏注)。

至西晋时期洛阳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称偃师为西亳。“西亳说”为皇甫谧首创,在其之前没有“西亳说”。他在其所著《帝王世纪》中说:“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今偃师是也。然则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国,一亳在河南谷熟,为南亳,即今都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徒者。”

至唐代《史记正义》星衍按:亳有三:一,汤盟地,曰北亳,今商丘梁园区;一,汤始都,曰南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一,汤迁都,曰西亳,今洛阳偃师。按:亳,偃师城也,商邱即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

清代《尚书古文疏证载》:殷有三亳,二在梁国,一在河洛之间。榖(谷)熟为南亳。蒙为北亳。

关于亳都

亳(bó),中国古都名,帝喾及商朝的都城以及汤所盟之地,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一带。伊尹卒葬于亳,今商丘市谷熟镇有伊尹墓。东周时期的史学名著《左传》中早已明确记载了亳为宋国的宗邑。

南亳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至坞墙镇一带,帝喾曾出生并建都于此地,商汤建都于此,盘庚所迁于此,复都成汤故居。

北亳为蒙,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蒙墙寺一带,诸侯于此拥戴商汤为盟主。

西晋洛阳医学家皇甫谧自己首创“三亳说”和“西亳说”。皇甫谧自认为商有三亳,并在《帝王世纪》中说:偃师是殷、偃师为西亳、盘庚徒都于此。后世又讹传商汤、帝喾都于此。《孟子》记载,商汤居亳,与葛国为邻,商丘宁陵县有葛城遗址。夏朝时期的商国所封疆域仅有七十里地,封域有限,而宁陵到偃师足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这种观点得到郦道元的赞同,《水经注》中也并未有洛阳地区有关商朝都城的记载。商汤伐桀之前已居于亳,灭夏之后马上返回了原来的亳都。《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中也未写商汤在灭夏归亳之后西迁。所以,在偃师不会有创建于商初的成汤新都城。

南亳、北亳和西亳,均以商丘为坐标。王国维在《说商》一文中引杜预《春秋释地》说:“宋、商、商丘三名一地。”今“宋、商、商丘、亳(南亳和北亳),四名均指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