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和合,佛教用语,拼音:yīn yuán hé hé;意为世界万法都是由因与缘的和合而成,属于佛教哲学解释世界存在的基本方法。

中文名

因缘和合

词语释义

由因与缘的和合而成。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 因(亲因)与 缘(助缘)和合而成的。“因缘和合”一词,既作为佛教术语,表现了佛教的根本思想,同时亦是佛教哲学解释世界存在的基本方法,进而构成了佛教和平思想的神圣资源。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原则,“因缘”的结合即产生了世界存在的本质现象——和合性。这种和合性作为世界存在的一种特性,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特殊发现。它指的是形成心、色等诸法之因缘,能够彼此和合的特有性质,在世间有为诸法生起的时候,必须有众多之因缘和合之特性。

词语辨析

与道家、道教重视自然原则不同,早期佛教认为世界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均无其独立自性,因而是不真实的。这种通过分析主义的思维途径来论证事物虚幻不实的作法为其后大乘佛教所继承。大乘佛教进一步提出缘起论以对世界做性空的价值判断。这种通过层层分析达至的空间相对中国传统重视和合的思想传统,实在缺乏强制性。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人根本就不认为和合的事物不真实,反而认为事物只有通过和合才能达至更高的善与美。

这应当与中国古代重视综合性、整体性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像刘宋高僧慧琳在《白黑论》中就对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予以驳斥:

今析毫空树,无伤垂荫之茂;离材虚空,不损轮奂之美。明无常增其渴荫之情,陈苦伪笃其竞辰之虑。(《宋书》卷九七《天竺迦毗黎传》)

贝锦以繁采发挥,和羹以盐梅致旨,齐侯追爽鸠之乐,燕王无延年之术。恐和合之辨,危脆之教,正足恋其嗜欲之私,无以倾其爱竞之惑也。(《宋书》卷九七《天竺迦毗黎传》)这显然是用中土的和合论来对抗佛教的缘起论。